•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艺术初探

    时间:2020-11-08 10:02: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马贵土牛舞”是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被列为茂名、高州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个“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南北朝,经过发展成为今天“马贵土牛舞”。同时,这个古老的舞蹈也是现时乡村最为流行的“春牛舞”和“舞春牛”的原生雌形,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舞蹈学与歌谣艺术学价值。反映了高州山区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地方风情,体现出他们的追求美满生活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其民间艺术精华在民俗中复活,其中隐藏着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关键词]马贵土牛舞;土牛山歌;风俗;艺术价值

    一、历史发展状况

    “马贵土牛舞”是广东省高州市现存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南北朝,最早在冼夫人统领的俚人部落山洞寨中流行,多在闹春宵活動中出现,后来流入民间,经过发展成为今天“马贵土牛舞”。同时这个古老的舞蹈也是现时乡村最为流行的“春牛舞”和“舞春牛”的原生雌形。

    清朝《光绪重修茂名县志》卷三(经政·礼典篇)有载:“迎春造芒神土牛之春……耆老一名牵牛,农夫二名扶犁,农童六名唱《耕耤歌》,边唱边舞……芒神、土牛、鼓乐前导,各宦后从迎入城置于公所,各官执采杖环立,乐工击鼓,土牛三舞后各退。”由此证明“马贵土牛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高州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民间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马贵土牛舞”在当时南北朝俚人部落村寨中,都有固定的集会,和年例(元宵)或庆祝活动都少不了“马贵土牛舞”助兴,尤其是俚族少数民族将铜鼓作为至高无尚的神器,每年遇到祭鼓、庆典、节庆和策勋官兵等大型活动,都有“马贵土牛舞”出现,以歌舞形式祈求丰年,吉祥、平安的一种表演仪式。马贵土牛舞是勤劳勇敢的高州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礼活动为载体;包含历史、民俗、艺术、商贸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马贵土牛舞”伴随着“士牛山歌”经历了南北朝的生产,战斗中的孕育期,宋代至明代由“独角土牛舞”发展到“群体土牛舞”转型期,明清至民间年代是舞蹈丰富的成熟期,也是最兴盛的时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是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文革”期间以“封、资、修”罪名,备受冷落、这是一个沉寂期,七十年代末开放改革以来,高州县委、县政府组织文化工作者对“马贵土牛舞”和“土牛山歌”进行挖掘、搜集、整理、修辑和复原,“马贵土牛舞”在这个复苏时期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之后,高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马贵镇政府正加大力度对“马贵土牛舞”和“土牛山歌”进行抢救和保护,在马贵镇专门成立“马贵土牛舞”传习研究机构,使这个民间传统舞蹈重放光彩。近年来,“马贵土牛舞”在许多大型文艺晚会登台表演和展示,在“年例”、“冼夫人诞辰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期间演出数百场次,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二、艺术程式与民俗个性特征

    (一)表演艺术程式

    “马贵土牛舞”舞蹈长期活跃在高州城乡,大凡春节、年例、庆典等大型民间文化活动,都有它的参与。舞蹈队艺人多数是农民,亦农亦艺,遇上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便准时赴会。这支舞蹈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中表演形式具体分述如下:(1)三人扮牛,其中一人头戴用竹编织成的牛头,边跳边舞,另一个人舞牛身,一人摆牛尾,依农历阴阳之年,其牛身的布颜色多有变化,有相应的颜色时年就产生匹配的外披;(2)有两个牧童,均穿开襟白掛衣裳,手执赶牛鞭,不时驾驭牛或骑在牛背吹着横箫开导引领土牛走向,其时有多位老农身披簑衣牵牛行进,还有一群农夫荷锄、挑粪簊、背犁耙,有樵夫束腰短襟担柴,有渔翁身背鱼篓,有农妇众人有手执秧篮、水桶、茶壶、茶杯,有提芒果、荔枝、香蕉、龙眼果品,有担禾、担谷、扛番薯、金瓜等农作物,还有滑稽,花俏入时的茶娘(婆)、与茶公边行边逗乐,再加上牧童互拍嬉戏,逗牛翻跟斗、逗牛眨眼;(3)有两个老农各牵一头牛作亲牛摸牛动作,从牛头、牛角、牛眼、牛耳、牛颈、牛腹、牛尾顺次用手抚摸,边摸边唱,老农唱时,一边摸牛不止,直摸得土牛趴在地上,撒娇不起来,引人阵阵发笑。扮演牛者,技艺要求相当高,能使牛眨眼,摆耳朵,能腾上腾下,模仿出栏,上田、犁田、耕地、滚地、舔毛、擦痒等高难动作。

    (二)歌唱形式

    “马贵土牛舞”形式别具高州地方特色,歌主要是以高州山歌和《竹枝词》为主,但以唱富有代表性的土牛山歌《耕耤歌》为多见。内容由年头的春耕唱到秋收冬藏。演唱者的音乐曲调是以茂北高州山歌为基调作主旋律,其套用的调子是“牛娘调”(又名贺年调、山水调)等单一唱腔,在曲式上是属于一种典型的“单牌子”的音乐结构的民歌小调。调多以民族调式羽调为主,偶有宫调、微调、角调。唱词多采用高州民间流行的《竹枝词》为基础,有唱有道白,以祝祷、祈福、耕作、丰收等与农事和生活有关的题材,其中有:“锣鼓响哩,响咚咚啰,人哋舞狮我呀舞牛,人哋舞狮来庆贺啰,我哋舞牛盼丰收啰。”精彩的道白有:“春田生计重开荒,尽把勤劳格上苍,遍凿瀛洲成沃土,谷香随处涌村庄。”这歌词与道白相衬,体现一派丰收景象,正道出农家丰收的祈求和愿望。唱词与道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随意性很强,都是三、七、十字偶句,采用高州地方的方言,声韵平仄分上、下句,演唱者自由发挥“爆肚”内容。

    “马贵土牛舞”因“土牛山歌”而生一点都不假,“土牛山歌”中的“耕藉歌”歌词采用了比、兴、赋,而曲调则采用了民族调式,多以羽调式为主,但也有宫调、角调、徵调,是采用十首套曲联唱形式的山歌声乐套曲而成。每首歌几乎都有前奏并伴有道白,其前奏的素材都是从山歌中的旋律中提炼出来的,并由一至两个乐句组成。在演唱时作为引子,为毎首歌间奏与山歌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奏与间奏都是由乐队演奏,也成了山歌前奏、间奏、与后奏的连接桥梁作用。这舞蹈里的山歌一开头釆用了两声部轮唱(卡农)唱法,去烘托丰收的喜庆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民间的舞曲式的方整性结构,突破了一般高州山歌的单乐段上下句结构,从而提升土牛山歌中的音乐艺术形象和叙事性的内容。例如第一曲的A句采用上行级进,B句下行采用下行级进,而曲的结束有一个衬词“嘿嘿嘿嘿”安插在第二声部作为第一声部的填充去扬高气势,冲出平稳显示出內在的动力。

    (三)音乐演奏形式

    “马贵土牛舞”的乐队演奏也很有特色。打击乐器:以大锣、高边锣为主,大钗、小钗、木鱼、梆筒、叮铃等;吹奏乐器有:大角(大唢呐)、小角(小唢呐)、长号、短号、喉管等,丝竹乐器有:二胡、中胡、椰胡、大胡、大阮、小阮、秦琴、三弦、琵琶、月琴、横萧、洞箫加上锣鼓钗伴奏和唱,合为一体,情景十分热烈而壮观。

    (四)道具形式

    “马贵土牛舞”的道具形式也很讲究,既质朴又大方,保留乡村农家韵味,显得大方得体,不入俗套,使民间群众雅俗共赏。其道具多数采用高州马贵、大坡竹的天然材料,用竹篾加腾纸条,按土牛的牛头比例规格1:1编扎而成,牛尾用麻绳和粽毛编扎而成,可随意摆动。牛身用土制大粗布,按高州地方风俗特色和民间习俗,每年使用在土牛身上的布的尺寸和颜色都有所不同,都是以农历为标准,规格是身长八尺,(合八个节气与八卦之数);尾长1尺2寸(合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高四尺(合四时数);牛尾甲乙年为青色;丙丁年为红色;戊巳年为黄色;庚辛年为白色;壬癸年为黑色,周而复始,依此类推。

    三、“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艺术价值

    (一)“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体现了南北朝年代,俚族(百越族)对冼夫人的崇拜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古代马贵人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通过土牛的生活以歌舞的形式在民间中保留下来,成为高州茂北地区马贵一带民间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二)“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土牛舞蹈实质上是茂北山区民间民俗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古老歌舞文化的一大荟萃,是音乐歌舞艺术大展演,它汇集了流行于岭南(包括所有冼夫人活动过的地区)的所有门类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的存在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三)“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

    “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是从古至今流传最稳定的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舞蹈艺术皆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固定模式。由于该舞蹈在民间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因此已成为每年通过“冼夫人纪念活动”、“年例”等民间节庆,民间音乐舞蹈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平常生活中,“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虽然很少展示,但是它在民间中已具有一定地位,从它整体规模展现,通过民间文化活动和“年例”等民俗活动,它才以民间古舞蹈和山歌形式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为群众喜闻乐见。

    结语

    “马贵土牛舞”与“土牛山歌”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是一套完整的、丰富的山歌,无论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乐曲的曲式结构以及旋律发展手法、调式、节拍以及伴奏等方面,都很具高州地方特色,既有鲜明的风格,又有民间习俗礼仪习惯,其中的艺术内涵很深,很值得我的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郑业崇,潘泰谦.光绪重修茂名县志.清朝光绪十四年;

    [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5月。

    作者简介:周基蓉(1978-),女,本科,講师,研究方向:音乐专业,从事幼儿师范音乐教学和民间音乐研究,现任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土牛 山歌 初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