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阿克苏人民脱贫后的笑容(纪实文学)

    时间:2020-12-31 04:2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瑟

    来过新疆阿克苏的人都知道,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每年春夏之际,这里沙尘暴频频发生,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它的厉害。

    作为“三区三州”之一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绿洲承载能力弱,沙漠、戈壁面积占比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14.2%。

    以乌什县为例,这里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1200—5153米之间,山区面积占59.9%、戈壁荒滩占27.6%、谷地平原占12.5%,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耕地总面积46.8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33亩,1994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柯坪县土地盐碱化严重,“少、碎、瘦”致其先天不足。在“靠天吃饭”“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下,全县农业发展裹足不前:198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被列为深度贫困县。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脱贫攻坚任务自然十分艰巨。但阿克苏人民不信这个邪,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截至2019年,乌什、柯坪2个深度贫困县甩掉了贫困帽子,至此,阿克苏地区实现2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54万户24.66万人整体脱贫的目标。

    奇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躺在床上就可以得来的,它是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干出来的、苦出来的,更是他们凭想脱贫、想尽快脱贫、想尽早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决心干出来的。

    走在阿克苏各县乡镇村,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各民族群众的笑脸。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人脸上都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有时他们的笑是爽朗的,有时是羞涩的;有时是放声大笑,有时是躲在自己身后悄悄地笑。他们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幸福,笑得那么自豪,笑得那么自信。

    只有内心深处感到幸福与快乐者,脸上才会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阿克苏人民的笑容,是他们脱贫后的幸福生活的表现,更是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决心的表现。当他们绽放出的笑容感动了更多的人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为摆脱贫困走了多么艰难的一段路,为摆脱贫困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这,才是他们灿烂笑容背后的最大动力。

    攻克贫困,走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一群戴着党徽的人

    4月初,暖阳下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红山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阿巴斯·艾台克在粉刷一新的墙边撒下一把花种。“住上了新居,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就该像花儿一样灿烂美丽。我要多种些花,各种各样的花,让美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家、美丽的村庄。”阿巴斯·艾台克笑着说。

    走进柯坪县玉尔其乡玉尔其村的石榴籽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火龙果就像一盏盏红灯笼遍地都是,黄澄澄的柠檬挂满了枝头……这个场景让人仿佛置身江南。

    隆隆的机器声在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阿萨村黑木耳菌榛生产车间持续不断地传出,近百名工作人员在忙碌着。“我们在这里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帕塔木·如斯塔木说。

    问他们怎么这么幸福,脸上的笑容怎么这么灿烂,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向村委会大院,说:“看看那些为我们脱贫付出更多努力的干部,我们哪有不幸福不高兴的事?”

    见到柯坪县盖孜力克镇扶贫干部唐运全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帮村民拉运农家肥。自被派到这里,从清理庭院、喂鸡、放羊,到果树剪枝、科学育肥、驾驶拖拉机,扶贫路上唐运全就成了“多面手”。大到扶贫项目,小到群众的针头线脑,白天下村忙一天、晚上汇总忙半夜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我就一定在。”这句话是唐运全一直践行的诺言,因而被当地群众称为扶贫路上的“暖心干部”。

    走在新和县渭干乡果勒艾日克村,宽敞平整的马路,漂亮的人行道,整齐划一的花池、林带,井然有序的村民住宅,漆红的大门,粉白的墙壁,干净整洁的庭院令人印象深刻。可有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前,这里竟是一个贫困村,脏乱差似乎成了这个村的别名。

    说起这个巨大变化,村民异口同声感谢一个人——陈发忠,工商银行新疆阿克苏分行高级经理。2016年12月他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后,迅速把全村党员团结在一起,全力以赴脫贫攻坚。妻子和年迈的父亲想他了,只能来村里看望他。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家人只能悄悄地离开,怕待久了占用他的时间。辛勤的付出,让这片土地上洒满了他带领党员干部和乡亲们奋力脱贫攻坚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了全村脱贫的幸福。

    拜城县托克逊乡布隆村村民尼亚孜·买木尔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致贫的原因除了缺技术,还因为“等靠要”思想严重,总以为自己年龄大了,有低保不至于挨饿。家里的13亩地也不好好耕种,任其长满杂草,庭院里也空着,什么畜禽都不养,一味地等着政府送小康。

    2018年初,工作队了解到尼亚孜·买木尔家的情况后,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周宏主动包联,走进这个家庭。通过对尼亚孜·买木尔宣传教育,帮他申请扶贫项目,培训种植养殖技能,开展帮扶指导,增强了尼亚孜·买木尔致富的信心,使他改掉了“等靠要”的伸手习惯。

    一天深夜,妻子阿娜尔汗·吐尔迪突感身体不适,尼亚孜·买木尔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周宏。电话打通后不久,周宏就带着队员来到家里,迅速将阿娜尔汗·吐尔迪送到乡卫生院诊治。这件事后,尼亚孜·买木尔心里充满了感激,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家里的地管得见不到杂草,小麦和玉米长得郁郁葱葱,庭院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院子里不仅养了畜禽,还建起了蔬菜小拱棚。家里的人均年收入从以前的32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500元,2019年不仅脱了贫,还修建了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

    尼亚孜·买木尔激动地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的帮助,更感谢周书记的关心与帮助。今后,我要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年轻、语速快、说话时脸上全是表情包的王晓东,是乌什县扶贫办公室党组成员。说起乌什县的扶贫工作,他心里有本清晰的账。“乌什县脱贫全靠把产业发展与转移就业抓在了手里。产业发展主要靠畜牧业和林果业,蔬菜种植、黑木耳种植、特色鹰嘴豆种植、沙棘种植,以及11个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000万只鹅养殖基地等,都成为乌什县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的主力阵地。特别是转移就业,我们5万人的就业大军中,有3万多是贫困家庭人员,这样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了乌什县脱贫的步伐迈得很坚实。”

    才就任乌什县扶贫办公室党组书记一职不到一年的孙国元,上任后就一头扎在乡村脱贫工作上。他一户户地走访,一户户地查看,说起贫困人员的情况如数家珍。“常有贫困人员问我:能不能多贷些款?我问他们:贷这么多款干什么?他们回答说:可以养更多的牛和羊啊。过去我们不敢贷款,怕还不上,现在政策好了,又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们也想快些致富。我帮他们算了一下账:8000元买一头小牛,养6个月,可以卖2万元。扣除养殖成本,纯利润有1万元左右。在他们的头脑里,早已转变了家庭养牛的概念。过去牛是生产工具,现在牛是商品,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商品,这一点很重要。扶贫,看到的是贫困人员收入增加了,实质上,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内心深处有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渴望。过去是我们推着他们往前走,现在是他们自己在奋力向前跑,这是我做扶贫工作最深刻的体会。”

    柯坪县扶贫办公室主任谢定元更是执着。我们到扶贫办公室时,他因为开会没有见到我们。会后,他硬是追着在一家企业采访的我们,非要好好与我们说说柯坪县的扶贫工作。我们就在太阳底下站着听他说,他一口气说了半个多小时,全凭脑海里的记忆,手里拿的材料一眼都没看。从全县的脱贫思路,到具体采取的措施,再到恰玛古种植、骆驼养殖、肉羊发展等产业发展现状,仿佛都刻在他的脑海里,合盘托出,令人动容。

    跟着乌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冬梅前往阿恰塔格乡托克逊亚克坦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时,天空突然黑云密布,大雨如注,前方的路都看不清,脚下泥水横流,她却镇定地走着。

    去年刚刚建设的这个黑木耳基地现有39户农民的近8万棒黑木耳。作为技术员,郑冬梅每天都要来这里看一看,指导农民种植技术。“全县这样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有21个点,我一个人负责5个点,近70万棒黑木耳种植。说实话,我虽是学农学出身的,但种植黑木耳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只学了2天,真的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好在我本来就是学农学的,再加上这么多年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不懂的我知道去问谁。”

    郑冬梅的工作有多忙呢,她说的一件事令人印象深刻。女儿在内地读研究生,因为疫情无法回校上课,就承担了家务事。一天,女儿突然来电话说,中午要给她做炖土豆烧牛肉,她兴奋了半天。午饭时间,她却回不了家了。女儿也来电话说:对不起,妈妈,你别回来吃饭了,我把菜烧糊了。晚上回到家她发现,女儿把烧糊的土豆烧牛肉清洗后,又烧了一遍。当她吃着女儿烧糊又重烧的土豆烧牛肉时,心中感慨万千。

    说起这事,她眼中含着泪水,脸上却是笑容。“孩子知道我们的辛苦,懂得了工作的不易,这对她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这次疫情在家,我感觉她突然就长大了,懂事了。这是好事。另外那天也确实是太累了,丝毫没有吃出糊味来,就吃出孩子的一片爱心与关爱,真的很好吃。”郑冬梅笑着说道。

    扶贫有多难,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曾助力柯坪县推进多胎多羔湖羊“引繁育”工程,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援疆干部黄群超再也没有起来;拿着大喇叭与村民一起推着三轮车到小区兜售蔬菜的“硬核”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王馨,还能拿起绣花针与村民比拼技法;三年多与普通干部同桌吃饭、一起办公,捂着尚未愈合的手术刀口工作,推动柯坪县2019年脱贫攻坚绩效考核获新疆第一的柯坪县委副书记李明飞;拿着记了120多项扶贫政策的笔记本,常年在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宣讲的沙雅县红旗镇扶贫干部陈建明……

    这些“最美扶贫人”的扶贫故事让人感动,他们代表着共产党员的形象,温暖了阿克苏各族群众的心。这些戴着党徽的身影天天出现在最需要的群众身边,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放下自己的事只想群众的事,让他们在群众的心里站稳了脚跟,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冲在脱贫一线,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一份数据表明: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共选派603名国家公职人员到村里任党支部书记,有142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記,全地区共有2400余名扶贫专干,每年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达6.06万名。

    离开家乡变身产业工人的自豪感

    “企业招工,工资2000元,包食宿,有意愿的速来登记。”3月底以来,拜城县委宣传部驻拜城镇协力克买里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吴雅梅每天都要通过大喇叭向村民传递信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里原来准备去内地务工的几个劳动力一时半会儿去不了,工作队多方协调当地有关企业,为他们介绍工作。“达成就业意向后,我们将安排专车送工上门,提供贴心服务。”吴雅梅说。

    吴雅梅说的这事,只是阿克苏地区1400余支各级驻村工作队疫情期间搭建就业桥梁的一个缩影。

    为更好促进就业,阿克苏地区6.05万名干部职工与6.54万户群众结对帮扶,通过“理清两笔账、感恩共产党”活动,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对其“量体裁衣”找活干。

    “我们公司工人月均工资1800元到3500元,有些员工还开着小轿车来上班。目前,有12万羽鸽子,80余名员工,建设达到标准后,可解决200余人就业。”乌什县国合鸽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钊介绍。

    成立于2016年7月的这家公司,自生产经营以来,员工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80余人,员工的家庭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住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的吐尔逊·赛麦提和妻子都在这里上班。“2013年我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一家6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吐尔逊·赛麦提说。经工作队介绍,吐尔逊·赛麦提夫妇2017年到公司当饲养员。如今,两人成了养鸽能手,家庭收入逐渐增长,年收入达到10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名工人正抓紧时间将3万棒黑木耳菌棒装车运往柯坪县。

    “公司生产的黑木耳菌棒主要供给柯坪、温宿、乌什三个县。去年生产了400万棒黑木耳菌棒,助力100个村5000个贫困家庭增收。”浙江省援疆驻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明技说。

    因为珍惜现在的工作,阿不都·沙拉木工作上十分努力,管理羊圈也很精心。一旁的工作人员点开手机上的一段视频,只见阿不都·沙拉木一个人在羊圈里边唱边跳,一招一式全身心地投入,十分用情。羊们全都站着观看这场特殊的演出。

    阿不都·沙拉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忍着笑说:“这里平时工作也不累,给羊喂完草料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羊圈里没有观众,我就把羊当成观众,给它们唱歌跳舞,也算是活动活动筋骨吧。平时我给它们喂草料时,它们都知道我要做什么,全都跑到我身边来了,有些羊还靠近我,用身子蹭我。我最怕的是见到它们被拉走,很舍不得。羊好像也知道要和我离开了,一直劲地叫,叫得我很伤心。”

    说起今后的生活,阿不都·沙拉木满怀信心地说:“这几年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养羊的经验,知道了怎样科学地喂羊。现在女儿上了研究生,有奖学金帮助,儿子也工作了,家里负担没那么大了,我就想着准备在家里多养些羊,让老婆负责,我做技术指导。我们再努力几年,日子一定比现在更好。”

    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被服厂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着棉被。全自动的生产线,棉花被吸进后,流水线上就看不到工人的身影了。在最后的工序上,托合提尼亚孜·艾则孜正在认真地工作着。这位随姑姑嫁到这里的“外乡人”,过去靠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去年11月村里建起这家企业后,他被招入成了一名产业工人。

    说起现在稳定的工作,这位高大的汉子笑着说:“我现在一个月有2000元工资,家离工厂很近,妻子在村里也有工作,全家人均年收入能达2万元,现在的幸福生活过去想也不敢想呀。”

    在乌什县振兴园牧业公司,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已经成为养殖场的厂长。这位2017年才来到企业工作的农民,身份转换如此巨大,连他自己都说“没想到”。

    这个生长在当地的小伙子,过去仅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全家5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那时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天天盼着能多挣些钱,却因为没有技术挣不到钱。2017年10月的一天,哥哥和我见面时无意中问我:想不想到一家企业工作?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养羊。我想,我也在养羊,到企业养羊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哥哥告诉我,这家企业是专门养羊的,工资高,干得好还有更多的收入。我就心动了,第二天就来这里上班了。”

    靠着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外力在培训期间就引起企业负责人的关注,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培养前途,手把手地教他养殖技术。当时两个人要管2500多只羊,怎么给羊做防疫,一天要给羊喂几次饲料,每次都喂什么,阿不都热衣木·阿不都外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看了技术人员的养殖,我才知道,原来养羊还有这么多学问啊。过去我们在村里喂羊,把草放在羊圈里就行了,管它怎么吃,更不管它吃得好不好、长不长肉,现在才知道,养羊学问大得很,要好好学习才行。”回想起当初刚来时的情景,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外力不好意思地说道。

    爱学习,肯吃苦,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外力迅速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去年当上了副厂长,今年又升任了厂长。“我还学会了给羊看病,算是半个兽医吧。现在村里谁家的羊生病了,都会找我去看看,药到病除,大家直夸我,我很自豪。爸爸也经常告诉我,要珍惜现在的好工作,好好干,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帮扶。”

    每天临近傍晚,与亚科瑞克乡相隔不远的乌什县依麻木镇亚贝希村扶贫小夜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晶莹剔透的凉粉、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焦黄可口的烤肉……由十几户困难群众经营的十几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美食,吸引很多人前来品尝,为摊主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经济”“小产业”,正调动着阿克苏地区各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扶贫产业虽“小”,脱贫道路却“宽”。困难群众正是依靠这些扶贫“小产业”,实现了增收脱贫。

    依托村里的扶贫产业,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吉格代力克村几十名农民在家门口的卫星工厂就业,实现了有活干、有钱赚,生活过得充实快乐;依托订单蔬菜种植产业,温宿县吐木秀克镇尤喀克塔尕克村农民每天在种植基地忙碌着,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依托特色种植产业,乌什县鹰嘴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短短两年间,种植户扩增到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2.5万亩,户均增收1700元……

    三年来,阿克苏地区认真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共帮扶近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脱贫,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民生无小事,更多是内生动力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是阿克苏地区“十三五”脱贫攻坚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搬迁总任务涉及7个县(市)的2502户家庭8862人,总投资5亿元。通过在安置点建设牲畜暖圈、购买扶贫羊、开展技能培训、发展特色农业等,全力做好搬迁户的后续服务,让“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看硬件——实现所有行政村道路“组组通”;投入6亿多元跨县83公里引来“甜水”,让柯坪县5.6万各族群眾结束了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看医疗——刚从拜城县赛里木镇卫生院做完胆结石手术的茹仙古丽·伊曼,拿着5000余元的账单结账时,被告知只需要她支付400多元。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各族群众病有所医……

    看教育——在阿克苏市第二小学三年级课堂上,一名老师正用国家通用语言领读课文。此时,距离市区60多公里的托普鲁克乡小学三年级学生,正通过远程教育系统,同步收听收看老师讲课,并通过连线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授课场景,现在已成为很多农村学校的标配。

    看保障——阿克苏地区建立生态工程、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四位一体”扶贫模式,4242名农民成为草原管护员和生态护林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说起当下的幸福生活,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布干村110岁的妮娅斯罕·阿木提发自内心地说:“党和国家的政策多好啊,现在人们生活很幸福,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出门就是柏油路,每天都有肉吃。”

    忙了一天的柯坪县农民吾普尔·阿不力米提回到家又累又渴,习惯性地拧开水龙头喝水。“我喝了一口,有种甜甜的味道。洗手时也没有干涩的感觉了。”63岁的吾普尔·阿不力米提说。

    柯坪县域内严重干旱缺水,土壤盐碱含量大、矿物度高,饮用水水质差。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对柯坪县境内水质做出评估:“全县境内无好水。”这样的水质,导致柯坪居民各种结石病发生率较高,曾有过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案例。为此,柯坪县从1995年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改水工作。去年12月17日,随着柯坪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全县各族群众彻底与“苦咸水”说再见,开启了“甜水时代”。

    现年71岁的赛买提·达吾提1993至1998年间担任柯坪县水利局局长,为了让农民有水浇地、喝上甜水,曾徒步30公里到山沟里寻找水源。解决水的问题,是一项改变柯坪命运的幸福工程,更是实现脱贫必不可少的工程。过去的‘苦咸水严重遏制了柯坪发展。好在,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广大走出贫穷怪圈的农民,用自己的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关爱,主动退保,要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柯坪县盖孜力克镇玉斯屯喀什艾日克村57岁的农民木合塔尔·托合提因为孩子小,自己没工作,2012年开始享受国家低保政策,每月有了低保收入。随着生活的改变,加上孩子一个个地长大工作,家里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老人郑重地把家人叫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老人说出了自己藏在心里多日的一件事:我要退出低保。家人都愣住了,几十秒后,一起为老人的决定鼓掌。

    第二天,也就是2017年底的一天,老人来到村委会,向村委会要求退出低保申请。

    老人的决定在盖孜力克镇引起轰动。镇党委书记王玉超介绍,当时村委会不同意老人退出低保,老人家生活虽说有了改变,但还没有达到退出低保的标准。老人却很执着,一次次地到村委会要求退出低保。村委会很慎重,派出人员专门对老人家的情况进行认真核实。核实的结果是,老人家刚刚达到退出低保的标准,很不稳定。但看到老人如此坚决地申请,最终才同意老人退出低保。

    退出低保后,老人积极鼓励家人走出家门就业,孩子一个当了协警,一个在村里当了会计,儿媳在企业工作,老伴也在村里有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老人家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我现在养了50多只羊,今年能发展到100只。去年我家人均收入7000多元,今年一定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我有这个信心。我申请的贴息贷款已经批下来了,我准备用这笔钱扩大养殖业。现在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不抓紧致富不行,村里人会看不起的。”

    王玉超书记介绍,盖孜力克镇当初有1500多户低保户,现在退出低保的人员很多,只有800多户还在享受低保政策。退出低保的这些人员,80%是主动要求退出的,他们都说,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不能再躺在国家好政策上睡大觉了。

    见到乌什县乌什镇喀赞村阿依夏姆古丽·玉山时,她刚刚从劳动的大棚里赶回来。这位只有40岁的妇女,2013年和2014年遭遇了丈夫因病去世、儿子突遭车祸的双重打击。为了给丈夫和儿子治病,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光了,还欠下亲戚们一大笔钱。

    “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过去家里有丈夫养牛,日子过得还可以。现在他突然走了,儿子在医院住了半年多,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欠着钱,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我整天哭,坐在家里也不出门。村里的干部知道情况后,常常来到家里劝我,让我自强起来,党和政府不会让我的日子过不下去的。三个孩子很懂事,他们也常常对我说:不要对生活失望,等我们长大了,找个好工作,我们养活你。”说到这,阿依夏姆古丽·玉山忍不住哭了。哭着哭着,她又笑了。她说,孩子很懂事是她活下来最大的动力。

    痛定思痛,这位坚强的妇女擦干了眼泪,决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先来到一家企业工作,有了第一份固定收入。而激发了脱贫致富动力的她,这下再也没有停下脚步。企业的工作在做,她还要找一些零工来打,家里也重新养起了牛和羊。她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挣钱。

    时光把痛苦打发走了,带来的就是幸福与快乐。一年时间,阿依夏姆古丽·玉山靠著没日没夜的劳作,还清了欠款,还让家里的牛圈和羊圈有了牛和羊的叫声。

    “第一头是村里给我送来的扶贫牛。我丈夫在世时,养牛和养羊的事都是他干,我一点也不懂怎么养牛和羊。现在有牛了,我自己学着养,不会的就问村里的人,一点点的,我也会养牛和羊了。”

    “家里有几头牛和羊?”

    “5头牛,9只羊。”

    “牛棚里大大小小的牛有7头呀。”

    “2头是小牛,不算的。”

    “一个羊圈里有9只羊,另一个羊圈里还有7只羊啊。”

    “那7只羊是我们家准备自己吃的,不算数。”

    她的脸上全是幸福的笑容。自家的牛和羊原来还有这样算的。一年吃7只羊,这是什么样的幸福日子呀。

    问她真能吃掉7只羊,阿依夏姆古丽·玉山只是笑着,一句话也不再说了。

    原来懂事的女儿在2017年就到一家企业工作了,还谈了个男朋友,并带回家认了亲,阿依夏姆古丽·玉山正在给女儿准备嫁妆呢。

    2013年阿依夏姆古丽·玉山一家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靠着她一个女人的肩膀,不仅脱了贫,更担起了全家人奔小康的希望。

    说着说着,阿依夏姆古丽·玉山突然不好意思地说:“是不是可以走了?我今天还在大棚里干活呢,一天可以挣60元钱呢。”

    随她来到离家不远的大棚里,她的工作是把育在托盘里的西红柿苗进行补苗。她二话没说,立即坐在地埂边干了起来。一旁的村里人说:“她太能干了,一点点时间都不浪费,就想着怎么挣钱。”

    脱贫不能只看收入的增加,更应该看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当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后,自身迸发出的脱贫动力是十分巨大的。这样的故事在阿克苏地区几乎天天上演,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与决心,与他们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一样,令人感动。

    实施精准扶贫,阿克苏地区在与贫困斗争中成功“逆袭”,增添了让群众最有获得感、最有幸福感的厚重“底色”,赢得了各族群众最舒心的笑容。

    相关热词搜索: 阿克苏 脱贫 纪实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