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国际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脉络及热点分析

    时间:2021-02-11 16:04: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小越

    摘   要:文章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和SSCI核心数据库检索了1900年至今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文献,并基于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兩款文献分析软件,从研究发展历程、当前研究基本概况和研究热点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热点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关注的热点是注重学习者感知、成就、学习体验等的仿真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同时该领域研究也表现出三大趋势:以新技术为基础支撑的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和以促进学习方法为主的学习环境。最后,文章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学习环境设计;研究脉络;热点趋势;科学引文数据库(WoS)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5-0019-08

    一、引言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指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学习策略,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2]。学习环境是学生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Lewin认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能与之进行充分互动,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外在行为表现[3]。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物理学习环境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以满足学习者多元需求的学习环境向多元化发展。因此,学习环境设计开始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也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探究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中的SCI-E和SSCI两大核心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采用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和HistCite两款文献分析软件对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Web of Science(简称WoS)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XPANDED)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作为文献数据来源。由于学习环境设计还可以表述为 “学习环境构建”“学习环境建设”,因此本研究使用WoS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以检索式TS=(construct* OR design* OR build*) AND TS=("learning environment")进行检索,TS代表主题(包括标题、摘要、作者与关键词和 Keywords Plus),设置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8月5日),检索文献数量为4034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WoS自带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CiteSpace和HistCite两款文献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CiteSpace是一款用于分析文献共现网络、探索研究领域热点、预测领域发展趋势的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该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美超团队开发。HistCite是一款以文献之间引用情况和研究领域历史发展为主构建引文编年图的可视化软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速锁定所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研究者及发展脉络。首先,本研究运用HistCite软件,依据学习环境设计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然后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从而探索国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三、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将在WoS中获取到的4034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中,从文献的时间分布、引文关系、学科领域、国家/地区、期刊来源、学者、词共现等维度,来梳理国际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发展概况、研究热点和趋势等。

    1.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1)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WoS的统计分析功能获得该领域在1900—2019年间每年文献发表情况,绘制柱状图如图1所示。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最早出现于1981年,在随后10年间只有1989年发表3篇文献、1991年发表5篇文献,可以说基本处于未发展阶段。1992至2004年,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文献数量开始稳步增长,由原来的停滞、五篇以下增长至每年几十篇。从2005年开始,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持续提升,文献研究也呈爆炸式增长,分别于2005、2010、2016年突破100、200和300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平均每年增加18篇(从2005年增长篇数算起,2018年截止),其中2005年相比前一年增长38篇、2011年增长70篇。截至2019年8月5日,2019年关于学习环境研究的文献已有223篇。可见,近些年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受到研究者比较高的关注,也将会稳定持续地发展下去。

    学习环境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正式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早期的学习环境研究主要关注环境对学生行为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教师和学生对环境的感知等方面[1]。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学者开始注意到学习环境的设计,Mason CL等为了改进现有的课堂技术和环境,设计了教师干预方案,旨在让教师认识到具有刺激性、不分性别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无性别学习环境的发展[4]。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兴起和迅速普及,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发展[1],给予学习环境设计以新的工具和理论依据,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逐渐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领域[5]。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年轻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刺激着研究者们扩展学习环境的设计[6]。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相一致,形成了萌芽探索期(1981—1991年)、平稳上升期(1992—2004年)、快速发展期(2005至今)三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们自身需要的提升,教育领域需要提供更适宜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将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并持续发展下去。

    (2)引文特征分析

    本研究采用HistCite软件的Graph Maker工具对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中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进行分析和可视化表达。Graph Maker工具可以依據时间顺序生成引文时序图,该图可以很容易看出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继承关系[7]。通过该工具进行分析,可生成反映该研究领域内文献间引用关系及文献重要程度的本地数据库引用次数(Local Citation Score,LCS),或生成反映全球范围内研究者对某篇文献的引用次数及关注程度的WoS数据库引用次数(Gobal Citation Score,GCS)。本研究将4034篇文献导入到HistCite软件中,设置LCS阈值为80,得到引文时序图,如图2所示。图中左侧一列数字为年份,圆圈中的数字代表文献在HistCite软件中的编号,圆圈半径代表文献的LCS数值,圆圈之间的箭头代表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箭头指向一方为被引用文献。从图中可以看出,关键文献出现在1994年,在这之前的研究基本处于萌芽探索阶段;从1994年开始,关键文献量逐渐平稳增多起来,这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后,关键文献量和关键文献间的引用量快速增长,这与图1的三阶段划分基本相一致。图2还反映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中形成了主要以#254、#744、#118为关键文献起点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引文网络。

    以#254为引文网络起点的研究主要为计算机学习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下支架或脚手架的作用研究。#254文献作者Xiaodong Lin等人将生物学专业学生分配到具有四个版本,包括理由说明、基于规则的提示、以情绪为中心的提示、没有提示(控制组)的计算机生物模拟学习环境中的一个版本中,来探究不同支持版本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研究发现,具有理由说明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更容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8]。随着协作学习理论的发展,学者们将协作学习引入到计算机学习环境中,研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及相关信息的作用,如#651文献作者Armin Weinberger等探究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认知活动脚本和社会交互脚本两种教学支持的作用,结果发现具有社会交互脚本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对学生获取知识更有益处[9]。还有研究者对支持协作探究学习的计算机工具和环境进行了描述和分析[10],提出应该考虑学习的各种具体条件来系统地进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11]。

    以#744为引文网络起点的研究主要为泛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和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744文献作者Stephen J.H. Yang提出了一种支持同辈之间协作学习的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环境,并讨论了环境如何支持同辈间协作学习的需求[12]。虽然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该环境的标准和在该环境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都没有明确界定,因此#1012文献作者Hwang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该环境设计的基本准则、策略和研究问题以及促进该环境发展的必要检查项目,并给出了实施该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实例和建立这类环境的要求[13]。#1994文献作者在开发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基础上,对用户使用该环境中系统的意愿及系统有效性进行了评估验证,研究表明,使用该环境中的系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成绩[14]。

    以#118为引文网络起点的研究为护理教育中临床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临床学习环境的概念分析[15]、问卷调查临床学习环境的效果或学生的体验、满意度调查[16-17]、临床学习环境量表的开发等[18]。

    2.研究基本概况分析

    (1)学科领域分析

    利用WoS自带的“检索结果分析”功能,获得学科领域研究情况。设置学科领域分析阈值为2,结果显示这些文献共包含90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教育及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工程学、护理学、医疗及科学服务、信息科学及图书馆科学、商业经济学、语言学、社会科学及其他专题十个学科领域发文量较多,具体详见表1。表1显示,教育学领域发文量最多,超过总文献量的百分之六十;其次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心理学领域,发文量均在总文献量的百分之十以上。最早关注学习环境设计的领域为心理学(1981年)和教育学(1989年),其余八个学科领域均在1995年左右开始关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2)国家/地区分析

    利用HistCite对文献的国家/地区情况进行分析,除去不明国家/地区的文献162篇外,其余3872篇分别分布在94个国家/地区。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有1057篇。单篇文献在所在文献集中的平均被引量TLCS/N(Total Local Citation Scores,N为学科领域内的文献量)和在WoS数据库中的平均被引量TGCS/N(Total Global Citation Scores,N为学科领域内的文献量)两者的数值越高表明文献在该国家/地区内影响力越大[19]。我国台湾省和荷兰的TLCS/N值均超过1,并且TGCS/N值也均超过了20,单篇文献平均引用量分别处于第1、2位,虽然美国和英国在文献数量上处于前列,但是TLCS/N值和TGCS/N值排名相对靠后。中国大陆在两个值上的排名均在第8名,说明我国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国际影响力还与荷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期刊来源分布

    共有990家期刊发表过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文献,其中大于1篇的期刊有406家,排名前10的期刊共收录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文献1007篇,占全部文献的12.53%,具体如表2所示。COMPUTERS & EDUCATION发表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文献量最多,有239篇,其次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NURSE EDUCATION TODAY,这四家期刊发文量均超过100篇。在10家期刊中,除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是计算机与人类行为主题的期刊,其他9家期刊均与教育、教育技术相关,其中有一家是护理教育方面的期刊,这与前面引文特征中护理教育中的临床学习环境研究有关。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涉及领域较多,但是大部分领域规模较小,仍以教育、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为主,以解决实际教育中的学习环境设计相关问题为主要目标。

    (4)高影响力学者

    本研究采用TLCS和h指数(h-index)双重指标统计分析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中高影响力的研究者。TLCS是文献在所在文献数据集中的总被引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研究者在某领域内的影响程度,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J.E.Hirsch教授提出的,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成就的指标[20]。计算h指数获得前10名的研究者,图3呈现了数据计算统计结果。由图3可知,学者的h指数与TLCS值没有直接关系。通过对10位学者的国家/地区、研究机构和学科背景等进一步分析,发现有6位学者来自我国台湾省、3位来自荷兰、1位来自新加坡,无一人来自美国,说明虽然美国发表文献远超过其他国家,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美国学者的影响力远不如我国台湾省、荷兰的学者高;学者学科背景主要集中在教育科学,其次是信息科学,最后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工程科学。从h指数来看,HWANG GJ影响力最大,在WoS数据库中共收录该学者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文献26篇,是10位学者中发文量最多的。HWANG GJ是#1012(一作)、#1016文章的作者[13][21],这两篇文章是先前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引文特征分析中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关键文献,说明我国台湾省学者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另外,HWANG GJ在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上都有较突出的研究贡献。

    虽然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排名不靠前,但对该领域也有很重要的贡献。香港大学教育学院WANG MH学者的h指数为6,影响力相对较高,本研究WoS数据库共收录12篇该学者文献,文章主要涉及工作场所中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开发及员工的接受度等方面[22-24],还有基于电脑的可视化学习环境构建和该环境对知识获得、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感知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影响等[24-26]。

    (5)高影响力研究

    依据LCS值对本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排序,表3呈现了LCS值排名前十的文献信息,十篇文献在当前数据集中的被引次数均在20次以上。十篇文献中有五篇来自与教育学相关的期刊,主题涉及情境学习理论支持下的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学生对该环境的看法[27]、情境感知的泛在学习环境的标准及策略的提出[13]、动画教学代理优化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的设计及效果对比研究[28]、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跨国研究[29]、基于Web的探究性科学环境的知识整合设计[30];两篇来自护理学相关的期刊,主题主要涉及临床学习环境量表的编制及有效性验证[18][31];一篇来自医学相关的期刊,主题为整体视角下医学教育环境中课程、环境、氛围、质量和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关系[32];一篇来自学习科学期刊,主题为基于设计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来促进中学课程中学生深入和持久的学习[33];还有一篇信息管理系统期刊,主题为基于Web的虚拟学习环境研究框架的提出及有效性研究[34]。结合表1,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最早被心理学和教育学关注,其他领域的关注相对较晚,其中教育学领域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远远多于其他领域。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应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领域提供研究思路和创新点,如将这些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中,能够促进研究成果的科学落地。

    3.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获取研究热点,将1900—2019年4034篇文献导入软件中,设置时间切片为一年,设置阈值为每年内前20个高频关键词,生成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共有135个关键词、799条关键词共现连线。图中关键词的大小代表了字体出现的频次高低,可以看出,education、student、learning environment、design、performance、knowledge、model、science、technology、motivation、system、perception等词出现频次较高。说明学习环境設计的研究以构建学习环境系统、设计框架和模型为主,大部分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构建、学习感知、学习动机和表现为目的,注重学习科学领域相关方法,以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来促进上述目的的实现,领域中还有部分研究侧重学习环境为教师教学和课程服务。另外,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环境设计。

    关键词的节点中心性是指其所在网络中通过某节点的任意最短路径的条数,是网络中节点(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反映了该关键词的重要程度。去掉文献检索关键词“construct、design、build、learning environment”等,选取中心性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国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主要关注知识获取、感知性、策略性、技术应用性等。

    突现关键词反映了在一段时期内被高度关注的研究热点,反映了该时期内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35]。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识别出1981年至2019年共有28个突现关键词,按照突现关键词历史的发展生成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关键词引证强度时序图(见图5),可看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领域高引证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在1993—2004年这一段时期,该领域研究主要关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和策略研究,以及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在2005—2012年期间,该领域研究的关注点转为互联网或Web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和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学习环境中教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及效果研究;从2013年开始至今,该领域研究开始关注仿真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重点研究该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感知、动机、经验、成就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关注学习环境设计给教师带来的支持。目前,这类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这与研究发展历程回顾分析相契合。

    为了进一步分析21世纪以来,国际上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基于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对2000年至今的文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共聚为六大类:概念图条件、基于问题的学习、智能系统、学习经验、个人推理和发现学习。基于高频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前面引文特征分析,本研究认为学习环境设计的未来有三大趋势:以新技术为基础支撑的学习环境,如情境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由注重知识获得转向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帮助学生进行个人意义的建构;以促进学习方法为主的学习环境,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发现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等。三大趋势相辅相成,新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

    四、结论

    从历史发展来看,学习环境设计在不断演进分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独立的研究网络:以计算机学习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下的支架或脚手架作用为研究内容;以泛在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和有效性等为研究内容;以护理教育中临床学习环境为研究内容。

    从当前研究概况来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最早被教育学和心理学所关注,其中教育学领域相关研究远远多于其他学科,期刊来源和高影响力研究分析结果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超过心理学,跻身前三,与教育学、心理学一起成为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三大核心学科领域,技术的发展和促进作用能够充分引起领域内研究者的关注。

    从研究热点分析来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关注点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策略研究(1993—2004年,也就是平稳上升期),转向互联网或Web支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或交互式学习环境)的设计及教学/学习策略应用效果研究(2005—2012年,也就是快速发展期开始的8年),再到注重学习者感知、成就等的仿真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2013年至今,也就是快速发展期的目前阶段)。同时,在近20年的发展中,该领域也表现出了三大研究趋势:以新技术为基础支撑的学习环境,如情境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由注重知识获得转向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帮助学生进行个人意义的建构;以促进学习方法为主的学习环境,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发现学习、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等。另外,通过研究热点的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

    国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的相关情况给我国学者也带来了一定启示:首先,虽然该领域开始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但是仍然没有将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融入其中,没有考虑到学习者和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研究中还应注重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中新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其次,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但在现今新技术飞速发展、无缝融合和高交互的需求下,难以解决知识学习不深入、记忆力差、应用不方便等问题,研究者应探究其他理论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可指导性和有效性,如活动理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等。再者,应注重跨学科间的合作研究,如学习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等,来扩宽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挖掘。然后,不同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动机、学习期望等方面存在不同,需要在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环境设计的同时,也应注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学习环境的设计。最后,要努力提升我国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争取与国外知名学者或研究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在把握该领域学术最新前沿信息的同时,拓宽研究思路,提高本土化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陆根书,杨兆芳.学习环境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55-61.

    [2]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6):9-14.

    [3]塔卫刚.学习科学视野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6):5-10.

    [4]Mason C L, Kahle J B..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sciencerelated careers:
    A program designed to promote a stimulating gender-fre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89,26(1):25-39.

    [5]鄭太年,马小强.学习环境的设计——对话Michael F. Hannafin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6.

    [6]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7]王辞晓,郭欣悦,吴峰.企业数字化学习国际研究脉络与热点——基于WoS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3):52-61,78.

    [8]Lin X D,et al. Supporting learning of variable control in a computer-based biology environment:
    Effects of promp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thinking[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999, 36(7):837-858.

    [9]Weinberger A, Ertl B, Mandl F F. Epistemic and social scripts in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Instructional Science, 2005,33(1):1-30.

    [10]Bell T, Urhahne D, Schanze S, et al.Collabo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ls, tools, and challe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10, 32(3):349-377.

    [11]Noroozi O, Weinberger A, Biemans H J A, et al. Argumentation-Based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BCSCL):
    A synthesis of 15 years of research[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2,7(2):79-106.

    [12]Yang S J H .Context 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Peer-to-Peer Collaborative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6(9).

    [13]Hwang G J, Tsai C C, Yang S J H. Criteria, Strategies and Research Issues of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8, 11(2):81-91.

    [14]Chen C C, Huang T C. Learning in a u-Museum:
    Developing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9(3).

    [15]Flott E A, Linden L.The clin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nursing education:
    a concept analysi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6,72(3):501-513.

    [16]Skaalvik M W, Normann H K, Henriksen N. Clin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upervision:
    experiences of Norwegian nursing students-a questionnaire survey[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1,20(15、16):2294-2304.

    [17]Bisholt B, Ohlsson U, Engstr?m, Agneta Kullén, et al. Nursing students\" assessment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clinical settings[J]. 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14, 14(3):304-310.

    [18]Dunn S V, Burnett P.The 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scal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5,22(6):1166-1173.

    [19]裴蕾絲,尚俊杰.电子游戏与教育研究的脉络和热点分析——基于科学引文数据库(WoS)百年文献的计量结果[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2):104-112.

    [20]J.E.Hirsch,刘俊婉,马建华.衡量科学家个人成就的一个量化指标[J].科学观察,2006(1):2-7.

    [21]Chu H C, Hwang G J, Huang S X, et al.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developing e-libraries for mobile learning[J].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008,26(3):303-317.

    [22]Cheng B, Wang MH, Jürgen Moormann, et al.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actors on e-learning acceptanc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8(3):0-899.

    [23]Jia H, Wang MH, Ran W, et al.Design of a performance-oriented workplace e-learning system using ontology[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 38(4):3372-3382.

    [24]Wang MH, Vogel D, Ran W. Creating a performance-orien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A design science approach[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1,48(7):260-269.

    [25]Xu D, Wang H, Wang MH.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rsonaliz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5,29(3):525-534.

    [26]Yuan B, Wang M, Kushniruk A W, et al.Deep Learning towards Expertise Development in a Visualization-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17,20(4):233-246.

    [27]Herrington J, Oliver R.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amework for authentic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48(3):23-48.

    [28]Atkinson, Robert K .Optimizing learning from examples using animated pedagogical ag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2,94(2):416-427.

    [29]Aldridge J M, Fraser B J, Taylor P C, et al.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a crossnational study in Taiwan and Austral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0,22(1):37-55.

    [30]Linn M C, Clark D, Slotta J D. WISE design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J]. Science Education, 2003,87(4):517-538.

    [31]Saarikoski M, Isoaho H, Warne T, et al. The nurse teacher in clinical practice:
    Developing the new sub-dimension to the clin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supervision(CLES) sca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08,45(8):1233-1237.

    [32]Genn J M .AMEE Medical Education Guide No. 23 (Part 2):
    Curriculum, environment, climate, quality and change in medical education-a unifying perspective[J]. Medical Teacher,2012.

    [33]Kolodner J L, Camp P J, Crismond D, 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ets Case-Based Reasoning in the Middle-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Putting Learning by Design(tm) Into Practice[J].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03,12(4):495-547.

    [34]Piccoli G, Ives A B.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J]. MIS Quarterly, 2001,25(4):401-426.

    [35]尚俊杰,裴蕾絲,吴善超.学习科学的历史溯源、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J].教育研究, 2018,39(3):136-145,159.

    (编辑:王晓明)

    相关热词搜索: 热点 环境设计 脉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