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散文:轮船,让人回想起的往事

    时间:2022-06-17 11:33: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散文:轮船,让人回想起的往事

      在我被分配上山下乡的十多年时间里,说不出这轮船 、码头、集市,还有待人和气的售票员顺发,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下面达达文档网小编准备了散文:轮船,让人回想起的往事,欢迎查阅。

    散文:轮船,让人回想起的往事

      沿着嘉兴老城区的绿化带散步,时不时会看到环城河中标有“九水”的轮船开过,外观有像南湖纪念船的,也有如汽艇般流线型的,这些式样漂亮的轮船是新型水上公共交通工具。

      本来轮船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渐渐淡出,现在这熟悉的身影又重现了?只是正式名称已改称“巴士”,可我习惯了称轮船,改口“巴士”,一时还有那么一点别扭。

      轮船,据说这名称唐代就有,历史悠久得不用去说了。到洋务运动兴起时,已开始模仿并成功制造出了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旧时称小火轮,这往回一想登时感觉,厉害了!但发展缓慢,以至逐渐落后。不要说制造轮船这样的大件,就是许多日常生活用品的小件也都常常依赖进口。记得小时称这些进口物品,往往带有一个“洋”字,比如洋肥皂、洋火柴,就连点灯用的煤油也称洋油。以前就知道咱们国家是一穷二白,就连一颗小小的铁钉也不会制造,否则怎么会称“洋钉”呢?

      当然,小时的认识可能简单了一些,把名称带了“洋”的与自己不会制造等同了起来,这样的认识显然绝对了一些。比如现在一幢幢漂亮的新楼、一条条笔直的马路,其中取成“洋”名的还真的不少,可哪里有半点外国制造的影子?好在但凡明显有“洋”字的,社会一变革,便迅速成为湮没在历史的往事中了。

      面对暂时的衰落,后来也是急起直追,力争尽快赶上并超过人家。一时间上下齐心掀起了建设高潮,堪称突飞猛进。那时烟囱林立、热火朝天、蒸蒸日上,新世界一天的创造要超过旧世界不知多少个年头了。还有满街的标语、口号、彩旗,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可能没印象吧?正如今天有人说的那样:霸气。可不知什么原因,内河航道上的轮船却变化不大,直至我上山下乡那一年,轮船,依旧是一副老面孔。不过,虽说变化不大,但在公路十分稀少的年代里,用柴油机作动力的轮船仍是水上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了。

      当年我插队落户在市郊的“陶家汇”,村民平时活动的足迹大多仅局限在附近几个生产队范围内,只有遇到类似召开全社大会这样的事,才会集合起来去公社驻地。如果坐轮船去嘉兴,那叫出“街廊”,也算得上是件时尚的事,要是再逛了逛市中心的“建国路”,那得说去过“大街廊”了。虽然坐轮船去嘉兴比较舒服,但并不快捷。因你坐船先得从“陶家汇”村走上好几里路才会到“九里汇”码头,然后再耐心等船,等上了船,到市客运码头又得化上一个小时。如不想等船,直接往嘉兴走,反而不需要化这么多时间,当然人会感觉疲劳了许多。

      都说从前的物价既低又稳,稳是肯定的,就是到了今天仍是网络上一个常用的热词。但物价是否低呢?这与同期收入比较一下就清楚了。坐轮船到嘉兴那时的票价是一角伍分,即使有稳定收入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元,这么一算还会有人说便宜?既然坐轮船不够快捷,又不便宜,那就干脆走吧。只要天气好,从九里汇到嘉兴的路挺好走,因有一条废弃的灌溉总渠直通嘉兴。据说当初搞计划的决策者,认为这水利建设要从社会化大生产这个总目标出发,先在嘉兴安上个大马力的抽水泵,然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水渠,就能解决沿途大片农田的灌溉问题了。

      理想很美,行动也很迅速,立竿见影,说干就干,没多久一条人工水渠就开挖好了。可惜效果不理想,这水怎么也流淌不到九里汇这地方的农田,人工水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不过沿水渠一旁的路因走的人多起来,便逐渐发挥起了交通大道的作用,方便了那些走着去嘉兴的村民,也算是有了一点回报。

      在九里汇码头停靠的轮船班次不多,顺发同志是管理码头的一位老员工,负责卖票、安排旅客安全上下轮船这项工作。那时相互间都称同志,不会像今天那样产生歧义。要是谁够不上同志这个称呼,一定有“立场”方面的大问题,因而谁都愿听别人喊自己是同志。顺发同志个子不高,态度好,很有人缘。

      因为在码头工作,方圆十来里地方的人都认识他。有时我坐船去得早了点,便会坐在他卖票的屋里等,这时也忘却了一路赶过来的劳累,静下心来听顺发与其他旅客东拉西扯的一些“新闻”故事,这在田头地角是听大不到的。说来也许不相信,有段时间的个别重大信息还真是从码头聊天中首先听到的,这在折腾年代里这样的例子倒也不稀罕,因而不能简单说是谣言、是小道消息。当然,即使是真的,如何讲述也是有讲究的,因而听了后不大会随随便便就想搬到别人耳朵里去的。

      码头上的“新闻”故事说了一阵后,等候的轮船也到码头了,顺发同志会招呼大伙依次上船,还真没碰到过争先恐后上船的情景。船离岸后,一会就经过了一座名为“里仁桥”的古桥。那时内河航道上类似这样的古桥还很常见,只是大多是有些年久失修的样子。这“里仁桥”看似普普通通,在没大树、没高楼衬托下,这桥看上去感觉还十分高大,有时竟会怀疑起今天的人还能否造出这样的桥来?

      船过了桥,一路继续往东驶去,等轮船的鸣笛声再次响起时,船已渐渐进入了嘉兴的市河。然后是过“洋桥”、“北丽桥”、“秀城桥”,左拐右拐,尤如是行驶在乡村的小河浜。要是遇上旱季,水浅,轮船驾驶员会格外小心,避免搁浅。但即使这样,有时也能感觉出船有点像擦着河底淤泥的样子了,但只要船还在慢慢动,基本不用担心,对驾驶员来说碰到的不会是第一次,他知道该如何操作。河道虽不宽也不深,但却是那时的主要交通要道。有时来往船只多,轮船上的人担心掀起的水浪会泼向其他小船,这多少有些危险。但我自己是摇过船的,这看似危险,大多都能平稳过去。当然,驾驶员则需要小心翼翼,遇到小船会迅速把轮船速度降下来。

      运气好时,有时会坐上稍大一点的,即有上下两层的那种轮船。下面一层是主舱,沿船舱两边都安排成座位,中间是背靠背的木椅子,船的左右都有过道。座位不设编号,先到先坐,因而像节假日旅客多时就显得比较拥挤。想宽畅一点的,就可坐到船舱的顶层,或称顶棚更确切一点。顶层没有座位且十分矮小,旅客只能爬着过去,然后靠船的边上半躺着,不太舒服。顶层也没安装窗户,但两边有大的蓬布,遇上刮风下雨就可放下来,还是能起到挡风遮雨的作用。今天看来,坐在船舱顶层,视野开阔,可观看两岸掠过的田野风光,就像今天隔着玻璃观看两岸风景的水上“巴士”一样,但那时哪有这悠闲的心情?想船开快一点倒是真的。

      轮船中比较新型一点的还有金鹊号、喜鹊号等,这些比较时尚的船,曾插满彩旗,伴随着锣鼓声,担当过专程欢送“知青”上山下乡的光荣使命,只是沿新塍塘的河道水深有点问题,这两艘漂亮的轮船,我从未在九里汇的码头上看到过。

      在我被分配上山下乡的十多年时间里,说不出这轮船 、码头、集市,还有待人和气的售票员顺发,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这时间慢得就如静止一般,但年龄增长的脚步声却并没有相应停顿下来。

      说快,还是打开国门走上开放道路后的事了,发展速度快到连擅长搞计划的决策者都没能紧跟上。比如,要振兴内河航行,老客运站太陈旧,需要移地重建。新码头建成了,却被快速发展的公路运输替代了,新码头只好改为经营餐饮行业了,码头由此成了饭局集中的一个主要场所。最没想明白的是有几条新建的道路都成丁字口,是否规划时在考虑战备需要?也没依据,是自己在胡乱回想了。不过规划确实很重要,看似差了半拍,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拆了建,建了修,修了改,改了再拆,一不小心就成基建循环了。

      因为没时间,或者是其他原因,总之返城后相当长时间里没有再去九里汇。再后来时间有了,交通也方便了,尽管也有不便的地方,但去趟“里仁桥”还是容易的。眼下的“里仁桥 ”面貌已完全不一样了。记得当年还处在不拆、不建、不修时期,古桥的破旧一时失去了本来的美感,觉得这破旧的“里仁桥”与大干快上的形势也不协调。如今大拆大建,回过头想再去寻找“九水”上类似的古桥?有幸能保留下来的也已不多!人站在“里仁桥”上,想看看曾经的集市九里汇、轮船码头、和蔼可亲的顺发同志?哪还有半点踪影,只有古桥依旧坐落在新塍塘上,默默地注视着过往的船只、人流。

      经过维修,“里仁桥”得到了更新,只是开阔的河道、新耸立的高楼,如此衬托下的古桥,似乎明显小了许多?怎么也没法与记忆中的古桥联系起来。其实,“里仁桥”依然是昨天的那座,没变,变的仅仅是环境。环境一变,人的感觉也会跟着变,这应该也是在与时俱进吧!

      我突然想起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叫“平均”,比如平均工资、平均居住面积等,看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想着要是能平均发展过来,是否会更能适应生活的节奏?而不至于像突然来到人世间一般的感觉。

      如今开通了水上“巴士”的游览项目,也许有一天九里汇这地方又可停靠轮船成码头了,我想我会再坐上一回轮船,不,是“巴士”,一边看看两岸风光,重新去熟悉迅速变化着的面貌,一边慢慢去回想那些曾经与轮船有关的往事:九里汇、码头、聊天、坐船,还有脸上永远露着笑容的顺发同志……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 轮船 往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