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中国教育话语的提炼、建构及海外传播

    时间:2020-11-08 18:01: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黄志军 刘冰欣

    2019年,这是一个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年份。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一年,我们刚刚结束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回顾,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举国上下,共同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这一年,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中国教育书写奋进之笔的第一年:国务院、教育部印发了多个影响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决策性文件,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张张宏伟的蓝图正在铺开并转变为现实。回望2019年中国教育界的学术出版,可谓百花齐放,亮点纷呈:一方面,各大出版社精心策划选题、学者们鼎力合作,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來中国教育的光辉历程,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炼了一批经典的、富有概括力的中国话语表达;另一方面,学者们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关心的教育热点和焦点话题,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为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此外,一批高水准的教育学术著作外译本的出版,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教育研究的最新声音,彰显了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自信。仔细盘点2019年中国教育学术出版的动态,旨在凸显中国教育学术研究者的主要思考方向,展望中国教育学术出版的未来趋势。

    民国教育与杜威:

    一个世纪的回眸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实际上,对于五四及其所属的民国教育时代,近年来学界多有探讨,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单在教育生活史研究方面,就有田正平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土人日记阅读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周洪宇著《平凡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杨东莼、牧口常三郎的生活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刘训华著《困厄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李艳莉著《崇高与平凡:民国时期大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12-1937)》(福建教育出版社)等。此外,瞿骏的《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从学生生活、教科书等微观视角出发,重塑清末民初读书士子的群体形象,“对于清末以来诸多思想文化变革运动,皆依靠学生生活史研究,也给出了引人注目的新解释。”[1]2019年度,田正平主编的《民国教育专题史研究丛书》(第一、二辑)共十三册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依托翔实的史料和专业的分析,呈现了民国教育在不同领域的概貌,也揭示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该套丛书澄清了过往媒体或者部分著作对于民国教育的刻意美化,以一种更为客观、公允的视角审视民国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教育史学者治学之严谨,也是对当下“民国教育热”的理性回应。

    2019年同样是杜威访华100周年。无疑,杜威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世界级哲学家和教育家。时至今日.杜威思考的教育问题和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继前期出版《杜威全集》中文版全译本之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又于2019年度出版了由刘放桐、陈亚军主编的《杜威著作精选》 (共十二种),并且推出了《杜威在华学谱》(顾红亮编著)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斌贤、刘云杉主编的《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纪念杜威来华讲学100周年》,对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做了一番梳理。比较而言,《杜威在华学谱》和2016年出版的《杜威家书-1919年所见中国与日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充满叙事色彩,涉及杜威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见闻,读来更为亲切,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肯定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如此博大精深,必将在未来继续被学界研究和讨论下去,但也需要警惕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误读(如错误地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论”者)、不加分析地挪用杜威的教育观点。这一方面可能会遮蔽杜威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看轻教育变革自身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新中国教育:历程回顾及经验总结

    近两年来,各大出版社纷纷策划、出版教育学人的学术著作,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70华诞这两个伟大时刻。承继2018年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十二卷本)。这套丛书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政策与法律、关键数据与国际比较12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主要经验及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这套丛书和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丛书》(十卷本)一起,共同绘制了中国教育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画卷,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教育伟大变革的历程,呈现了中国教育变革的典型案例,彰显了中国教育变革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据悉,上述两套丛书均已与国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达成了英文版出版意向。有了这两套书系的外译,世界同行将会更加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从中国教育变革之路中汲取智慧。此外,陈如平主编《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山东友谊出版社)则将镜头直接瞄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全景式地描绘了新中国4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画卷,呈现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经验。

    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方面,2019年度也有不少颇具分量的学术著作呈现。王战军、周文辉、李明磊、陈雁合著的《中国研究生教育70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全面回顾了我国研究生教育70年的概貌,周洪宇主编的《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丛书》(湖北教育出版社)遴选了70位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人物、70篇对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论文、70部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著作,王定华、曾天山主编的《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回顾了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的变化历程。这些宏大叙事从不同侧面勾勒出新中国教育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对新中国教育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还应当提及的是,杜成宪主编的《上海教育史》(四卷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同样属于新中国教育70年的献礼之作。该套丛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研究上海教育历史的著作。全书重点勾勒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上海教育蓬勃发展的历史,特别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探索之路和主要经验,是一部全面反映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力作。该套丛书的出版,也树立了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新标杆。比起以往出版的《北京教育史》(学苑出版社)、《重庆教育史》(西南师大出版社)、《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等来说,该套丛书的史料更为翔实,分析更加全面、透彻,装帧也更为精美。

    教育公平:本土反思与域外视野

    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近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完善资源配置、加大倾斜扶持力度、严格规范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2],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的教育战略。近两年,国内学者围绕“教育公平”这一议题,出版了不少新作。例如,程天君主编《新教育公平研究丛书》(含《新教育公平引论》《家长、社区与新教育公平》《知识建构——新教育公平视野下教与学的变革》《新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新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学校再生产》《课堂教学公平指标体系的建构与应用》六种)(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阐述了以“人”为核心评估域的新教育公平理念,围绕育人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做了很多理论思考和本土化的实践探讨;李立国、崔盛、吴秋翔等人合著《中国高等教育公平新进展——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呈现了我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的起因和成效,反映了该项政策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中的作用;白亮著《公平与效率博弈中的公共教育政策——山丹县学校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采用人类学研究范式,深描了山丹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过程与模式,并对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提出完善建议。龙安邦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效率取向和公平取向之间的对立,提出了“有效率的公平”“毽子型”课程体系这一实现方式。2019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共和国教育公平之路》(袁振国、翟博、杨银付主编)一书,作为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作。这本著作不仅从理论层面论证并提炼了教育公平的“中国模式”,还从不同领域梳理了新中国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政策和实践成效,向世界贡献了中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智慧,尤其值得关注。该书的英文版即将由美国圣智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2019年度,由袁振国主持编译的“教育公平研究译丛”(十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续出版。在2018年已出的《幻想公平》《教育、公正与人之善: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和社会凝聚力:一种基于比较的分析》《日趋加大的差距:世界各地的教育不平等》《教育公平:基于学生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 《生活的交融:亚洲移民身份认同》六种图书的基础上,2019年又出版了《教育公平:范例与经验》《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公平》(上、下)、《学校与平等机会问题》四种图书。该套丛书提供了国际学者思考、研究和讨论“教育公平”这一重要议题的新视角。在这十本译著中,《幻想公平》作者秉持的观点显得有些另类,作者探讨了平等和质量之间的冲突,对绝对平等主义提出质疑,声称自己虽然不反对教育公平但却是个“非平等主义者”,以此凸显自己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地思考、处理教育公平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或许这本书能够带来更多启迪。此外,《教育公平:基于学生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则从学生视角出发,探究校内外的经历对学生正义感的形成和判断标准的影响,切人角度更加微观。这套译著的全部出版,也为国内学者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

    核心素养:理论透视与实践参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进入21世纪,为了增强人才竞争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掀起了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旨归的课程改革。在这股浪潮影响下,中国也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研制工作。自教育部在2016年9月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便处于持续火热状态。2017、2018年度,学者们已经出版了不少讨论核心素养的学术著作[5]。例如,成尚荣所著《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阐述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文化根基、实现路径和主要特征,并在回溯中国现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叶圣陶、斯霞等人的基础上,呼吁学校和教师做出变革,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学校表达。2019年,学者们继续将这一话题推向纵深。继在2018年主编出版了《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两本著作之后,钟启泉和崔允漷两位学者又有新的理论学术成果呈现。钟启泉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系列丛书》(含《教育的挑战》《课程的逻辑》《学校的变革》三种)正式出版,崔允漷主编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发展丛书》又新添(《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走向多样化》《儿童研究:世纪的回眸与展望》 《数学核心能力研究》三种)。这些书籍的出版,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廓清了中国语境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变革应秉持的教育哲学、学习观念和操作路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都将会是中国教育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

    核心素养的落地,除了理论上的指引之外,更多需要来自实践案例的参照。郑钢所著《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一名教育行走者的身份,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杨龙等人所著《以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图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梳理了中小学十四门学科涉及的核心素养要求、课程图谱与课程纲要;李正、杨四耕主编《学校课程发展丛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呈现了国内多所学校在不同学科领域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给教师的101条新建议》丛书汇聚了国内多位学者、特级教师培育和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智慧;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高考背景下核心素养学业评价研修丛书》则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业评价”這一议题,为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此外,美国学者查普伊斯著,国内学者刘晓陵等译的《学习评价7策略:支持学习的可行之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提供了参考。上述书籍的出版,为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中的落实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未来学习:迎接在路上的新变

    近年来,随着学习科学、STEAM、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和迅猛发展,教育学界对于未来学习和教育变革的探讨也日益增多。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奥恩所著,李海燕、王秦辉翻译的《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机械工业出版社)无疑是2019年该领域最值得一读的作品。该书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当着力的方向,包括形塑创造性思维、新读写素养、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文化敏感性等学习模式、倡导体验式学习、呼吁构建终身学习网络等。国内学者陈玉琨等人继2018年主编出版《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后,2019年又主编出版了《人工智能入门》(全四册)(商务印书馆),填补了国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材方面的空白。此外,在人类对创造素养不断吁求的背景下,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从《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中国人口出版社)《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书的畅销可见一斑。2019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游戏改变学习:游戏素养、批判性思维与未来教育》一书。在这本著作中,美国学者詹姆斯·保罗·吉强调“游戏素养”的重要性,并提炼出“新读写素养时代”的36条学习原则。

    无论我们欢迎还是拒斥,数字阅读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已经无法逆转。当机器开始替代并高质量地完成一系列原本属于人类的工作时,人类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智慧,这就对当下和未来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朱永新著《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信出版集团)一书首先响亮地提出了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学习中心取代的观点,梳理了未来学习中心涉及的八个问题,如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评价等。该书充满了对未来学校形态的前瞻性思考,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著,窦卫霖等译《世界水准:如何构建21世纪的优秀学校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则从世界优秀学校教育系统的比较视域出发,提出了未来教育变革应当考虑的一系列原则,包括把教育摆在优先位置,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并达到高标准,为急速变化的时代发展知识、技能和品质,鼓励校内外创新,重新设计测评等。有理由相信,关于未来学习和教育的话题必将更加热烈且长久地讨论下去,也会有更多的图书面世。

    教育哲学:永恒的价值之维

    任何教育活动都内在地包含了价值和目的层面的追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其本质就是教育哲学问题。从目前来看,国内单以《教育哲学》作为书名出版的著作就有不少,如黄济著《教育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国教育学者内尔·诺丁斯著,许立新译《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良华著《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2019年,一批优秀的国外教育哲学类译著得以重印,如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等;一批新的教育哲学类译作得以出版,如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所著,国内学者李树英译《教育的情调》(教育科学出版社);荷兰学者格特·比斯塔所著,张立平、韩亚菲两位学者翻译的《测量时代的好教育:伦理、政治和民主的维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此外,国内学者石中英出版了《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教育科学出版社)、李政涛出版了《教育与永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这些著作的出版,体现了国内外教育学者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问和求索。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19年度叶澜著《叶澜教育论文集》(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漪著《点亮生命灯火》(商务印书馆)《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教育实践沉思对话录》(与黄音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继续体现着两位教育家“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叶澜语)”的崇高教育情怀和学术品格,厚重且十分耐读。

    除了上述作品外,《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伦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著作也可划归教育哲学这一大类别中来。由此可见,2019年国内出版了较多有关教育哲学类的书籍,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在教育越来越可能趋向于技术化、工具化的大数据时代,教育哲学以一道诗性光芒照耀和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对教育本真的思考。

    学术外译:在交往中与世界对话

    教育学是文化之学。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状况造就了多样的教育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学应当是“复调”的存在。长期以来,我们虚心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成熟的操作路径,而较少有主动走出国门、向世界介绍中国教育及中国教育研究的学术交往活动。近年来,这一趋势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和中国教育发展成就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同行希望了解中国教育,聆听中国教育学者的声音,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如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等)纷纷达成了与中国国内教育研究机构和教育学者合作出版的意向;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依托“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一批代表中国教育研究顶尖水准的学术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2014年,顾明远著述《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英文版由荷兰博睿出版公司正式出版;2018年,叶澜著《回归突破: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英文版正式发行。2019年,中国教育学术的外译、出版同样活跃。1 1月21日,《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四卷本)》《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英文版(中文版均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正式与公众见面。这是丁钢教授团队多年来累积部分学术成果的世界亮相,也是中国教育学者自信参与世界对话的体现。

    除了上述提到的已正式出版的中国教育学术外译著作外,还有一批中国教育学术外译著作正在出版的路途中,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丛书》(十二卷本)和《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纪念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丛书》(十卷本)英文版等。中國教育学者积极参与世界对话,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和同行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促进了世界教育研究共同体的交流。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中国教育学者的学术著作被译成外文,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彰显“中国教育学”的独特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 建构 提炼 中国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