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发展

    时间:2020-03-30 07:57: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是一段在曲折中逐渐发展的过程,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发展以及实践互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产生到不断成熟的过程。拨开历史时针,纵观我国革命与改革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经历了奠基——过渡——形成——发展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历史性的转折,都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奠基阶段:问题与主义之争

    在五四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无论从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角度分析都处于起步和奠基阶段,针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争议,一部分人将其片面的概述为平均主义,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的认为其就是农民运动的理想。而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星星之火开始传播的同时,以胡适为代表的适用主义者开始倡导利用适用主义去改变中国的现状,倡导实践中多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少去高谈阔论主义与信仰,从而也就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间的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正面交锋[1]。在这一次思想讨论的过程中,让更多中国人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使得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者认清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拯救中国,才能将亿万万中国人民带出水深火热的境遇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问题与主义之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过渡阶段:新民主主义道路

    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开辟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本质上来讲,这一道路与封建主义截然不同,也与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其与理论维度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存在差异。在新民主主义中的新是与旧相对而言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命道路上,始终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倡导与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30年的革命道路上,无产阶级成为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锋,从而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从根本上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前进过程中的方向,是将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过程相结合的必经之路,然而这一道路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而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桥梁与过渡。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指明,在当时的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反帝反封建,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等多个维度来看,社会主义还没有办法实现。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取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二阶段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这两个革命过程是性质迥异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阶级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尽管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呈现,但是却为日后的中国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新民主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过渡阶段[2]。

    三、形成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深渊,随着五星红旗的高高飘扬,义勇军进行曲的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狂风暴雨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我国的课题发生历史性转变,随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拉开帷幕。然而事实总是与愿望背离,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同时对于中国来讲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经验几乎为零,虽然在实践中借鉴前苏联的经验,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质。这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从而恢复战争带来的创伤,同时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但是,这一模式却忽略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升,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要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这条革命的道路上吸取前苏联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提出了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革命路线,这是我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良好开端,并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形成奠定了逻辑基础[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通过解放思想与拨乱反正,使得科学社会主义重新得到关注与认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形成阶段。第一,这一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来讲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背景下,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第二,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道路上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说既要在摸索中前进,也要在前进中总结经验。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发展范式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之前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是完全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经验,根本不具备中国特色,也无法符合中国国情,与实事求是相悖。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在发展中协调好市场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搞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范式。

    四、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如果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做成中国的实践和科学社会主义互相结合的形成阶段,那么在改革开放深化落实、逐步拓展的过程中,在社会转型不断加速以及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阶段性成就的推动下,利用积累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从而提出重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即是科学社会主义逐渐中国化的发展和不断成熟的阶段。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也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旗帜,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是法宝,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发展、统筹规划是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目标。由此可见,在十七大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发展道路的提出,并不单单是建设与发展两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从内涵到外延的历史性转折。第一,这一理论提出的前提是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总结了成熟的经验,明确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存在的深刻含义,以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各族的人民已经有资格去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几个重要命题展开,可见其已经深入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灵魂。第三,这一理论体系与实践形态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所以这一实践形态具备坚实的历史基础与社会条件。所以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推进阶段。

    五、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习近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中共十八大会议以后,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之上,在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理念指引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利益,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全新阐释。可以说习近平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中国化的全面总结,其立足于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整个思想过程,可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预示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互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同志站在了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历史高度,重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社会生产的组织实施必须要始终坚守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基础,同时必须要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第二,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各级党组织与人民政府需要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的实施指导与调节,始终坚持与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第三,在发展中,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步伐,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奠基阶段、过渡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之后逐步完善、成熟,如今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丰富,也是这一历程中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龚锦涛.改革开放4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8,(11):23-27.

    [2]曾祥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解读——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J].社会科学,2018,(11):3-9.

    [3]武晓超,徐浩然.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综述[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155-160.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市委党校)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化 浅谈 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