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风情万种话西关

    时间:2020-04-26 08:04: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广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广州又是一座时尚之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在引领风气之先;了解广州历史的人都深知,它还是千年商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喜商好贾的风气一直在传承蕃衍,未曾断裂过,而上天又格外眷顾它,让它在一个又一个朝代中,一直充当着王朝对外经商的重要口岸,甚至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成为唯一的口岸。

    今天,徜徉在广州街头,你会有时光交错的感受。街面上满溢着时尚,而悠长巷子里的青石板路,却不经意间悄悄引你穿越,回到明清时光。其实,老广州还有一事很可以自傲,那就是建城至今,城市的布局始终法度严谨,城市的中轴线基本未改,自越秀山镇海楼始,逶迤而南,经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北京路,至海珠桥,至珠江。由此,一城便分为城东城西,城东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城西则是商贸的中心。

    过去,广州城有个世俗的说法,人人耳熟能详,即“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少爷自然是美少年,是官宦子弟,知书识礼、风流倜傥;小姐当然是窈窕淑女,是富家千金,既美且慧,顾盼生情,令人思而慕之,春心暗许,方能当得起君子好逑。在戏曲里以及文献的记述中,“西关小姐”这称谓并不因通常指为富家千金而有贬谪、不敬之意。因为旧时代的富家千金,不管是否居住在西关,都要承受礼教的箝制,看重名节,追求女德,以显示家风的端良贤淑。而且,西关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及其职业的社会化形态,以及时代的变迁,使西关小姐还具有了不流俗的独特的形象和气质标志。一方面社会商业化的大环境和家族经商环境,不可能不影响到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待人处事方式。宽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教育条件,不免让小姐的心气、眼界都高。贸易中的得失损惠,商场上的风波险恶,人生的进退浮沉,自然也会影响到小姐的人生态度,影响她的价值观、生命观,从而涵养出她的胸襟和气质。另一方面,西关在历史上的商贸地位,它的对外通商口岸的地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自然地,西关小姐便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所以,西关小姐和他处的小姐是截然不同的。西关小姐,不仅美在形貌,美在衣饰,还要美其气质,美其神韵;不仅美在青春,还要美其一生。明理识事,大方得体,眼宽心广,气定神闲,淡然从容,才能当得起西关小姐的名头。所以,很多时候,当人们说起西关时,常常会笑笑并顺口搭上句“西关小姐”,这其实是下意识地表达了对西关的独特情愫,一种仰慕、思慕的情愫。“西关小姐”这四字,美好的不禁要让人仰头遐思,不禁要联想起卞之琳的名诗《断章》。因这四字,西关便摇曳多姿起来,风情万种起来。这是岁月的结珠,是历史对西关的褒掖,是对水秀花香之地人文世界的礼赞。

    因为沧海桑田,旧时的西关和当下的西关当然有许多的不同。旧时西关曾长期拥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誉,可以想见风光何其旖旎。曾任广州学海堂学长的晚清著名诗人谭莹在《岭南荔枝词》第二十四首中,还描绘了荔枝湾附近柳波涌的动人景致:“柳波涌外柳毵毵,十里香风送去帆。盈盈两岸色相妒,画舫人穿红汗衫。”所以,这一带也被称为荔湾。据考证,南汉王刘鋹的行宫昌华苑就建在这里,宫阙连绵三十余里,后来因战乱被付之一炬。明清时,这一带成为商贸重地,市肆繁华,十三行兴盛,私家园林遍布,“当盛平时,香珠犀象如山,花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屈大均《广东新语》)可谓繁盛之极。

    当然,今日的西关,繁华富庶并不输于前,而且别具时尚传统兼容之风采。昔日西关,其行政区域名称早已袭用荔湾二字,而今日荔湾辖区,不独拥有西关,更向南越过沙面珠江,将昔日“花棣”之所在芳村区域,尽收麾下。这是尊重历史渊源的明智之举,深得民心。因为历史上,“西关”、“花棣”(后改称“花地”)的关系太密切了,广州又号“花城”,与此地气候湿热,四季繁花似锦有关,更与此地老少妇孺爱植花、赏花、惜花,喜以花为美饰有关。而最早大面积栽种花卉的便是珠江南岸的村庄,而每天消费花卉最多的地方,就是殷商巨贾最多、深宅大院最集中的西关。遥想当年,那是怎样的盛况呢?清晨,趁晨曦未起、夜露未干,采花女散入花田采摘洁白如雪的素馨花,然后携篮举筐,齐齐将花送至渡口小船上,一艘艘满载花儿的小船再竞渡北岸,有的还沿着一条条河涌驶入内巷,岸上的花贩子笑着、嚷着,将花卸载、分装,然后退潮一般散入一条条街巷,沿街摆卖或送入大宅闾阎,一时间,白花晃眼,叫卖声悠扬,暗香袭人,真的是水秀花香,满城如雪啊……如此美景妙情,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有记述。“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李调元《粤东笔记》)“看月人谁得月多?湾船齐唱浪花歌。花田一片光如雪,照见卖花人过河。”(何梦瑶《珠江竹枝词》)所以,说西关,离不得花地;说花地,脱不开西关。

    西关是撩人情思的话题,是许多作家最喜欢表现的对象。在作家笔下,西关风情万种。写广州百年沧桑及时尚风俗,笔下不涉及东山、西关,几乎不可想象,尤其写广州商贸对外交流历史、商战文化、市井人家生活、岭南风情广府文化,更是少不了西关。一句话,西关这一方水土最广味,最适合寻幽探奇了。西关隐藏的故事,西关的风采,西关的韵味,西关的独特魅力,不仅让寻访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让作家流连忘返。当代著名作家中,我所知道的就有欧阳山、何卓琼、张梅、张欣、杨万祥、叶曙明、梁凤莲,以及散文家黄爱东西、王美怡等等,都从各自角度、以各式体裁及题材来写过西关。

    今天,风情万种的西关更需要有新篇章来表现她——不仅描画出她曾有过的动人风姿,更要展现她的崭新风貌,并且深刻、传神地传析出她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

    《家住西关》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期待、读后不禁要击节赞叹的书。这是一本散文集,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全书由十几位作家的四十多篇散文合集而成,篇篇所写,皆是西关。写作者都是熟悉西关生活的文化人,甚至本身就是生长于斯、工作于斯,长期的浸泡、濡染,早就让他们和西关声息相通。他们了解西关的历史、风俗、典故、生活方式,了解老少邻里的脾性、做事风格,了解这里的风和雨、每一片落叶和飘逝的花香。他们将西关的一切,历史和人文典故,美景和生活习俗,举凡生活中要遭遇到的种种,居所、饮馔、酿造、出行、交往、花事、商贸、教育、宗教、艺术、游戏……娓娓道来,既亲切,又生动,读之,如睹目前,如饮甘霖。

    这本书有个特点,就是分工有序,篇篇专攻独项,不会广谈阔论,合而成札,却蔚然大观。如果说每篇散文都是一个珠子,那么整本书就串成一条珍珠链,不仅一一展现了西关的万种风情,也让全书有了风情万种的韵味。

    打开这本散文集,跃入眼帘的首篇文章是吕硕文先生的《古城墙头望西关》。这本书里有许多篇都是美文,而我首推此篇。硕文先生享誉广州文坛已多年,他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文学功底深厚,长期在新闻界工作,思维活跃,目光敏锐,加之对岭南文化、广州风俗民情长期关注和研究,素有心得,所以,每有文章,不但文辞优美,而且总能以不同常人的独特视角,另辟蹊径,写出自己的独到发现,显出文化的深度和思想的力度。这篇散文,读来是何其淡然从容,淡然如秋菊,从容如清波缓流。文章写的是对西关的回忆和冥想。回忆是对往事的钩沉,通过回溯来再现昔日情境,抒写对生命人世的感慨;冥想是具有创造属性的深度沉潜方式,通过重构场景和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欣赏及认同。文章写了花船、素馨花,写了商行开埠历史,写了清兵屠城,写了市井人家的平淡生活,这些都借助一个个镜头感意味的画面而得以生动展现。在写作手法运用上,硕文先生不拘泥于散文的表述方式,大胆而巧妙地运用了小说的描写手法,藉冥想来细致描画场景及细节,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将历史和记忆生动地复活了。这一切的最终效果,是让读者愈来愈清晰地感受到文字之下,缓缓流动着一种情愫,体味到作家心灵的感受,一种高于故事、高于历史的韵味。透过厚厚的岁月和历史的尘埃,硕文先生感受到了西关最独特的韵味,发现了西关最值得回味和传承的人文内核:“幸好这一片土地,任珠江潮起潮落,用留下的沙泥慢慢堆砌的,年年月月的等待,衍生了西关人与生俱来的从容。”正是拈出“从容”二字,才使得这篇淡然从容的散文有了耐咀嚼的分量。这样一种穿透时空的憬悟,它让作家不能不在文末生发感慨。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难道他们竟然没心没肺地将自己置身事外?不,不是的。西关人不过是少了几分心浮气躁,多了几分沉宁宽容。世事万千,在眼里,像浮云,像流水。”

    “我们只需记住西关人的‘从容’,就足够了,还何必苦苦去找寻一步步走远的昨天、前天,去在乎它们的细节,以及撒落一地星星点点的记忆碎片呢?”

    集子中还有硕文先生的另几篇散文,《长街斜阳》这篇是写十三行的,笔力与上一篇又显不同,比照着来读,能够鲜明地感受到硕文先生文章表现力的丰富。这篇文章着重于历史的变迁,既有书卷气,又有沧桑味,文笔沉凝与激昂相间,理性与感性互补,使读者对十三行的认知得以较全面较深刻。《摇呀摇,摇到外婆桥》这一篇,看题目,便知道是写桥与水,写西关的水的文化,以此为开口,进而去写西关人家的人伦、人情和风俗。

    西关遗留下来可供观赏的景物旧址颇不少,比如荔枝涌、荔湾公园、沙面、上下九路、华林寺、八和会馆等等,琳琅满目的景物旧址中,有一项是不能不看的,否则就等于白来了一趟西关,那就是一定要看岭南的传统建筑。在西关,能够代表岭南建筑的有三样:陈家祠、西关大屋、沿街骑楼。

    石宝民先生的散文《古祠遐想》就是专写陈家祠。陈家祠是陈姓家族的共有祠堂,是岭南建筑的典范性作品,它“建筑架构之豪华,装饰工艺之精致,遍历省内各地祠堂,无一能望其项背”。陈家祠曾以“古祠流芳”名义入选羊城新八景,名气之大,早已远播朔方海外。这篇散文不仅详细介绍了陈家祠九堂六院的建筑特色,其可贵之处还在于表现了作家的“慧眼”,看见了陈家祠建筑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起初我以为,那些流金溢彩的装饰是建祠者故意向世人炫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和实力。但当我仔细品味祠中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壁画各种艺术装饰时,却发现那些故事题材并非颂扬本族世系源流的荣耀,而是贯穿着对后人德育、智育、史育以及精神激励的主题。”作家由衷感慨:“它身上拥有的那种丰富和生动、那种雍容和端庄、那种富丽和精致、那种优雅和大气,无论是对于过去抑或今天的祠堂来说,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

    丘百根先生的散文《大屋在岁月里布满风尘》写的就是西关大屋,“这些古老大屋都是高檐深宅,水磨青砖石脚墙,高大正门用麻石装嵌门框”。西关大屋最能代表岭南民居建筑的成就,著名作家欧阳山在长篇小说《三家巷》里对西关大屋就有过绘形绘色的描述。传统的西关大屋,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不仅厚重,门钮用铜环,门脚藏在石臼中,门后用横闩扣门,以防盗贼。从外至内,大屋的每一部分都很讲究,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以似碧玉者为贵。考究的大屋的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石脚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大屋的门廊则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脚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最有趣有特色的是趟栊,它是西关大屋的鲜明特色,其实就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十几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横向开合,既通风又能保安,是为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很能代表广东人的智慧。大屋的结构通常是“三边过”(所谓三间两廊):正厅后面是头房(或称长辈房),依次是二厅(饭厅)、二房。此外还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等,还有小庭院,用来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池或荷花池,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可见西关大屋的建筑颇有其内在的科学道理。

    1993年,广州市政府将西关古玩城、荔湾湖公园、泮溪酒家及仁威庙一带划定为西关大屋保护区。西关大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时代沧桑的变迁。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大屋的屋主早已四散海外。屋仍在,人飘零,昔日繁华,空留旧屋横,思之令人慨叹。百根先生这篇散文,也在这方面有所表述。

    李晓婷的散文《雨中沉默的老骑楼》是专写恩宁路街边两侧骑楼的。文章虽短,但以情驭文,也有细致动人之处。李晓婷还有一篇散文《花香在岁月中流淌》,是写芳村花地花田的,较前一篇而言,这篇写得雅致、丰富、生动,颇能见出这位年轻女记者的文学才华。在她的笔下,“花有灵,人有情”,花地植花史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关于南汉王的,有关于蔡伯向相邻分送花种的,花地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种花的、卖花的、赏花的,都能撩人情思。她赞美花农的勤劳、善良:“‘花田女儿花作命,衣花食花解花性’,清代岭南诗人陈华的寥寥几笔,就令我们仿佛看见种花的人家是怎样不辞劳苦,辛勤地采阳光雨露,聚天地精华,用心思和汗水将脚下这一片土地打扮成瑰丽的花之乡。”她还写出了种花人家的美好情怀:“世代生长在花乡的芳村人,最懂养花、赏花、惜花。然而,他们不想独占百花的国色天香,更希望将那一份艳丽与馥郁传送给天下人。”文章里,晓婷叙述了素馨花与南汉王刘鋹的爱妃素馨的传说,美丽而感伤,读来令人惆怅。

    相关热词搜索: 风情万种 西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