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

    时间:2020-08-20 11:48: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实践世界观;实践方法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形态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局限,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难以实现其根本的教育目标。本文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

    [中图分类号] 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3-0080-07

    [收稿日期]2006-11-11

    [作者简介]倪志安(1954— ),四川邻水人,西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现实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从其泛义上说,是培养人、塑造人。而培养、塑造什么样的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直接目的——即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其成长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按恩格斯的理解,是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在这个根本目标中,“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是指途经,即指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这个途径,来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是指立足点,亦即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此观之,衡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是受教育者对该课程学习考核成绩的高低,而应是受教育者是否真正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了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立足点中强调“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在我看来:(1)这是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关键。如果我们未能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他们就不可能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2)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所存在问题的关键。如果在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解读是有严重问题的,受教育者在这样的教育中就学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学不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现实的矛盾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其实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这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是向受教育者传达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诠释的物质世界观,并以为受教育者掌握了这样的世界观,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了。由此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一书中,谈到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系列困难,如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的困难、突破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思维的困难,而最大的困难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困难。正是这个困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传统(其实也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些矛盾,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唯物辩证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的矛盾;在内容上,表现为物质世界观与实践世界观的矛盾;在目标上,表现为彰显世界观与彰显方法论的矛盾。要克服这些矛盾,以达成使受教育者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之根本目标,(1)我们就必须明了何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和为何要像马克思那样思考?(2)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就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

    二、何为和为何要“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教授人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的理论,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相关哲学话语,因而能够知晓其理论内容,或依据其理论内容和经典作家的话语,在写文章、发议论、分析实际的事物中有这方面的根据;而是教授人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的学习,能够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进一步的分析实际、研究实际中能够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明和理论创造。那么,何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

    何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问题,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依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1](P91)但从方法论上说,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我认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它应注重的主要环节是:

    第一,从实际出发,从本国、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是我们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引出新认识(结论)的出发点。作为出发点的东西,不是视为原则、教条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语,也不是一般性的情况,而是自己实际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种作为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应从客体、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应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从实践去把握和理解。否则,我们虽然关注到了客体、客观方面的真实情况,却忽视了主体、主观方面的真实情况,仍然不是从实践去理解,也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显然,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理解实际的观点出发。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所提供的方法论意义,作为分析、研究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思想指导。作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思想指导的,不是唯物论、唯心论的任何其他的哲学理论,而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的观点、理论,而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所提供的方法论意义。这种方法论意义的方法,对于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其为自身又同其他哲学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的,就是它独特具有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作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思想指导,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联系实际。否则,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观点、理论去套用于实际问题,虽然理论与实际也发生了联系,但却会从这种不恰当的理论联系实际中,产生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和实用主义,这是为历史和现实反复验证的道理。

    第三,从事实中求“是”,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所提供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从中引出新结论——作出合乎本国、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和发展。这既是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也是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否则,即使是自以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发展出来的理论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不是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就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样的人也会是一种主义者,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对于不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的人来说,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

    这样的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不仅是恩格斯倡导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是毛泽东所主张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的关键,是实践主体要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彻底改变人们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从其他学术知识中形成的,以及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思维方式。

    为何要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我们通常说,“主义”是旗帜、是方向,这对于“主义”内涵的揭示仅具有比拟性质。其实,“主义”之于哲学,从方法论上说,本质上是指特定哲学思维方式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学说或理论,如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辨唯心主义等,实际上是指古代朴素辨证思维方式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唯物主义学说,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唯物主义学说,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唯心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被命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

    为何要像马克思那样思考?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唯物主义,是与西方(包括中国的)哲学发展中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理论。这种所谓的完全不同,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不在于显层面的它们之间的哲学的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在于隐层面的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不同。由于一定哲学的思维逻辑是一定哲学思考相关哲学问题,亦即一定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根本不同的理论性质的东西,正是马克思所独创的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实践思维方式。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指以马克思创造的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理解和诠释相关哲学问题的哲学理论。显然,我们只有像马克思那样思考,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其次,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无疑应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哲学教育。而要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必须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用实践思维方式去把握、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从这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的教育中,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否则,倘不像马克思那样思考,不用实践思维方式而用其他哲学思维方式去把握、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这种有其名而无其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育者所进行教育的和受教育者从中学到的,就必然不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这种哲学教育现实的尖锐矛盾。由此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以下三大转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

    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唯物论方面强调辩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在辩证法方面强调唯物,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这不仅在理论特性上,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的特征强调不统一,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特性的实践性;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它本来应该是的实践思维方式。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相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辩证方面;相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唯物方面。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辩证,还在于怎样地辩证和怎样地唯物;它与唯心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唯物,还在于怎样地唯物和怎样地辩证。显然,所谓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实际上只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应该的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应该的思维方式,它对近代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和超越(不仅在辩证),体现在从实践理解的唯物和辩证的内在统一。近代唯物主义的唯物,是从客体、直观、感性的形式理解的唯物。所谓唯物就是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唯的是自在之物——原子、物质条件、物质因素。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唯物,是从主客体、主客观统一的实践来理解唯物,所谓唯物就是唯从主观见之客观、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去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唯的是自为之物——实践。实际上,近代唯物论尽管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不科学,但它坚持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像这样的辩证理论不仅有,而且从中俯首可拾。它的形而上学性正体现在对相关哲学问题的思考,即拒斥矛盾性、抽象同一性和非此即彼性,不知道从实践去理解世界、自然、事物、现实、社会、人、感性、真理等等。也就是说,近代唯物论只知道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讲自在之物——自然世界的辩证道理,不知道用实践思维方式讲自为之物——属人世界的辩证道理。

    实践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应该的思维方式,它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思辨思维方式的否定和超越(不仅在唯物),体现在从实践理解的唯物和辩证的内在统一。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从对象性东西的本质(概念)的思辨本性理解辩证。所谓辩证是思维把握概念的艺术,是一种思维的逻辑学(logic),而不是存在的逻各斯(logos)。这种辩证,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把不依赖于我们的思维对象世界的存在,转化为思想内容的存在并进而断定存在的本质是思维,从而依据概念的思辨本性,去建构概念的联系和转化,执著于用概念(思维)的辩证法去规定、推论事物(存在)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对思辨辩证法的颠倒,不是像以往唯物论和唯心论那样各执一端,而是对思辨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否定和超越。实践辩证法的辩证,是从实践理解的关于实践对象化世界(属人世界)的辩证,讲的是在对自在世界的实践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肯定(即实践存在——属人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辩证法。这样的辩证法理论,它是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讲的辩证法理论,是实践的唯物和实践的辩证的内在统一。对于思辨辩证法来说,它是根本不可能了解实践对于属人世界的革命意义,实践对于辩证法理论的革命意义。

    所谓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的形而上学性主要体现在:(1)它的唯物性,追求的自然(自在)世界的齐一性或统一性,被理解为毫无质的差别的自身的同一。它的唯物性,追求对自然(自在)世界的终极诠释,自然、社会、人的思维都从物质的根基给予终极诠释。这种唯物性本质上是形而上学性。(2)它的辩证性,追求的只是自然(物质)世界的自在逻各斯(即作为自在之物的道或理),实际上就自在之物来说,它是道法自然(即自在之物的道,就是它自发的那个样),谈不上辩证或不辩证的问题。因为,我们很难在自在世界的物中,找到哪怕是一个的形而上学。这样的辩证性尽管也可讲出自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但由于它不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思维反思性概念地把握自在世界(更不用说属人世界)的辩证方法,所以,只能用不矛盾的、抽象同一的、非此即彼的概念,解释自在世界及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实质上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而上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第一,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视角、思维的切入点;第二,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理解相关哲学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第四,以主体实践规定的属人存在物自身生成、发展的存在逻辑为思维逻辑即实践逻辑。由于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即它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非实践思维方式性,这就要求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由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思维方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应该的实践思维方式。

    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倘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大概没有人会反对的。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却会得到不同的、甚至很不相同的答复。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统一物质世界的)世界观,简称“物质世界观”。而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它的提问方式、解决方式和理论意蕴、理论诉求,应是关于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包括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属人世界的世界观,简称“实践世界观”。

    物质世界观(相对古代唯物论的自然世界观、近代唯物论的原子世界观)是物质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解决方式,它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形而上学),思维逻辑是形式逻辑。它从物质的始因、根据和本质去理解世界万物,用消思维于存在、消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思维于物质的方式,论证世界万物的齐一性,阐明世界万物统一于物质,从而建构统一的物质世界观的理论。在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意蕴是物质的本性、物质运动的规律,强调的是自在物质及其不同表现形态的实在性、客观性、自动性、必然性;理论诉求是人法自然,人按自在的客观规律办事。人被当成物并统一于物,人的实践本质、人的活动的能动性、人的自由和活动规律丧失了。这样所谓的辩证唯物论,由于它不从实践去理解属人的世界万物,它就是马克思批判的旧唯物论那种视人为物的、不人道的唯物主义,即敌视人的唯物主义。这样的物质世界观,就不能启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就不能激励和鼓舞人们对自己实践的本质——自由的追求。因为,倘若一切均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决定),人就不能成其为主体,人的自由何来?

    实践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理解和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实践世界观(相对自然世界观、原子世界观和物质世界观)是实践本体论的提问方式和解决方式,它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是马克思所倡导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它从实践的始因、根基和本质去理解属人的世界万物,从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去论证属人世界的统一性,从而建构统一的实践世界观的理论。在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意蕴不是物质的本性而是实践的本性,不是物质运动规律而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它所强调的是自为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本然和应然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真善美统一等等,即实践的内在本性和规律。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诉求不是人法自然、人按自在客观规律办事,而是人法实践,人按自为的实践规律办事。在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不是被当成物并统一于物,相反,它把在实践中生成、发展的一切物,当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物统一于人。在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成了为他的实践活动所对象化的世界的主人,从而成了自然、社会和人自己的主人;人是他自己的世界,从而自己的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命运的主宰者;人就成为他自己的上帝,拥有他自己曾经赋予给上帝的一切荣耀、尊严和价值。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彰显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就能启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激励和鼓舞人们对自己的实践本质——自由的追求。这样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关怀人、热爱人、启迪人、鼓舞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由于物质世界观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性,即它的非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思维性,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应自觉地实现由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物质世界观,向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世界观的转变。

    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属性和功能来说,它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同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理解有分歧一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分歧。按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一般地说,对世界的基本观点怎样,观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怎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便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2](P2、3)这种理解存在明显的失误:第一,把世界观的观点视同于方法论的方法,但观点须经转化才能成为方法。第二,把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把世界观的应用视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由于这两种不恰当的视同,所以,在传统教科书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阐释的思想内容所彰显的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想内容所彰显的也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理论。因而,实际上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阐释和理论教育中,出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隔离,即彰显世界观,忽视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内在的属性和功能看,它应是实践的世界观和实践的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实践世界观旨在规定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属性和功能,它是关于从实践理解、诠释的属人世界普遍规律的世界观理论,依此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实现其解释世界的属性和功能。实践方法论旨在规定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属性和功能,它是关于从实践理解的改造属人世界的方法论理论,依此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实现其改变世界的属性和功能。相对旧哲学只注重理论批判的革命意义、忽视实践批判的革命意义。只注重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忽视改变世界。马克思更强调自己所创立的哲学的方法论属性和功能,即强调改变世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强调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是共产主义者。恩格斯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他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都是方法,是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这里所谓马克思的世界观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是说它是一种随实践和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式的终极真理;它从实践理解问题(即实践的视角、纬度、立足点)就是人们进一步研究各种大大小小问题的出发点。所谓提供的是“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依我的理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就是它所提供的供人们进一步研究大大小小问题使用的方法,是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意义的方法。

    人们通常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方法论,即指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意义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是同一(统一)的,是指同一个东西——哲学理论的不同属性和功能。从这种哲学理论总是关于一定的世界观理论来说,它是世界观;从这种哲学理论,哲学家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思考、理解和评价有关世界的根本性问题的理论成果,它又是方法论。所以,我们应该明白:(1)哲学的方法论意义不在其世界观理论之外,就在其世界观理论中,它就是自己世界观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2)这种意义的方法论,不是指世界观的观点,而是指思考世界观的方式、方法;不是指人们对世界观理论的应用,而是指人们对思考世界观理论的方式、方法的应用。因为,世界观的理论、观点,由于它一般性、抽象性与具体实际的隔离性,是不能直接地应用于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的。倘若人们把世界观理论的某种观点,直接应用(套用)于某种具体事物变成关于它的认识结论,这就是恩格斯所批判的用世界观理论裁剪实际、贴标签式的教条主义。相反,思考世界观理论的方式、方法,例如,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即哲学世界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则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大大小小的实际问题,提供进行这种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这种意义的方法论,不是哲学理论的显层表现形态,而是哲学理论的隐层表现形态。哲学理论的显层表现形态是世界观,隐层表现形态是方法论。方法论是怎样思考世界观理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它是世界观思想内容运行的内在原则和灵魂,需要对世界观理论进行方法论的反思和把握,才能从中把握到它。

    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相对于其世界观的属性和功能,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的属性和功能;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也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而它的方法论即它的从实践理解问题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却可以直接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所以,我们的结论是: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不应像传统教科书那样,着力于彰显其是世界观,而应着力于彰显其是方法论;不应着力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怎样的,而应着力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样思考有关世界观问题的。如果这样做,显然就需要对传统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诠释方式进行根本之改造。第二,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也不应像以往所进行的教育那样,着力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内容,而应着力于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内容。如果这样做,显然也需要对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方式进行根本之改造。

    这两种改造,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双重创新。在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观念方面,均需实现由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应该说,实现上述三大转变,正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的一种重大使命,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具有这种高度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智慧的明灯: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孔伟]

    相关热词搜索: 三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观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