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价值观中实体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的转变

    时间:2020-08-23 07:53: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两方面的内容,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定向。因其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下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在实体性思维指导下有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二者均有其片面性;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关系性思维指导下有集体主义价值观。我们应当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具体到当下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个人;社会;整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

    作者简介:郭文慧,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如何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有两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价值准则,即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在人的行为定向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的思维方式下呈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实体性思维指导下有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在马克思所创立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下体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

    一、实体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

    哲学史上关于个人与社会何者具有逻辑本原性这一问题共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社会整体主义本体论和个体原子主义本体论。前者的代表性理论有: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理论,中世纪的神学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哲学理论。这些理论认为,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对个人具有优先性,社会整体的性质不是个体成员特性的简单相加,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决定着任何个人。与此相对,个体原子主义本体论则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个体的属性先于整体的属性,社会是由个人相加而成的,因而社会群体依赖于它的个体。其代表性理论包括:霍布斯、洛克、卢梭的政治理论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

    以上两种世界观虽然截然相反,但其思维方式却是一致的,即实体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个人和社会作抽象地理解,因而是片面的。社会整体主义只看到了社会对个人的制约性,却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与其相反,个体原子主义只看到了个人的能动性,却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价值观——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前者认为,社会国家优于个人,个人要屈从社会。这种价值观主要存在于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这些社会形态里,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人之间存在依附关系,个人融于家庭、血缘的天然共同体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则认为,个人自身存在着完满之处,社会只是一个虚构的团体。这种价值观主要存在于以“物的依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都在过多地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

    受上述世界观的片面性的影响,这两种价值观也都存在其片面性。在整体主义价值观中,社会整体的优越性虽然得到了强调,但个人却失去了个性,成为“精神的动物世界”。马克思曾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 [1](P302) 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尽管个人的个性、价值得到空前的强调,但同时,这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关系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

    马克思批判了上述两种本体论,认为存在论意义上的逻辑本原既不是抽象的个人,又不是抽象的社会,而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是以实践为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2] (P220)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那些以一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整体,是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体。“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3](P67) 这一本体论分析所体现的是关系性思维方式,即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把二者分割开来。一方面,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它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的个人不是现实的个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离不开个人,离开个人,社会这一共同体便无从谈起。马克思实现了本体论层面由实体性向关系性思维方式的转变。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进而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层面也实现了由实体性向关系性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意义重大,使我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当发生冲突时就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国家和集体不断调整政策和措施,以满足劳动者的正当个人利益。因而,以集体主义来否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做法,或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实体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具有片面性,我们应当坚持关系性思维指导下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下,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名研究生,尤其作为一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生,更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日常的行为规范。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理论素养,树立远大理想,争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吴向东.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及其解答的前提批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5、张耀影.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底蕴[J].人文论坛.

    相关热词搜索: 实体性 思维 关系 论价 值观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