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书坛的智者

    时间:2021-02-05 07:59: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与张存民相识,书法为媒介,自然暗示了我们交往的君子之风,秀水之境。时间久了,方知张存民还长于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文学功底,吃惊之余细想,又坦然面对了。传统的文墨兼优,在张存民身上巧妙结合了。应该说,这是中国文人理应追求的方向。

    张存民创作并发表了一部叫《财界》的长篇小说,洋洋洒洒近30余万字的鸿篇大作,让我在惊叹他的细节处置的能力时,更为他深厚的生活积累而感叹。其实,这样的细节处置能力和这样的生活积累,也是书法家所需要的。曾几何时,我们不着边际地强调书法的技术要素,似乎这门艺术仅仅需要时间的量化,便可以步入艺术之境。显然,这是一种误区。

    眼前的张存民,一方面进行着形象思维,一方面在平面的纸张上进行抽象的演练。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为了一个目标,他做的得心应手。

    在书法创作方面,张存民以篆书胜。我在全国书法展览所看到的张存民入选与获奖的作品,无一不是篆书。如张存民位高名隆,他的作品很有可能被称为“张篆”。然而,张存民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业余书法家,他只能以自己的生命热情临帖写字,用他的话说——写字的过程才让自己激动。看来,他的心中没有外露强悍的“张篆”一词。这很好。

    平静的心是写好篆书的根本。篆书是古文字,与世俗生活渐行渐远。试图不负责任戏弄这种高贵的文字无人有这个能力。篆书的程式化形成了神秘的文化语境,她要求书写者的敬重、安宁、真挚。

    前文说到,张存民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恰是这种对时事的洞察,对人世的体悟,悄无声息地影响了张存民的书法创作——认识与把握中国古文字的本质,维护篆书的线条意识与结构尊严。

    高度的程式化,是我们理解篆书的开始。学习篆书,不厘清程式化的文字美学规则,肯定是缘木求鱼了。但是,仅仅认清篆书的程式化是不够的。尤其对书法家来讲,熟知、领会了篆书的结字特点,还不能实现书法创作的艺术理想。一切艺术都是感性的,他对创作主体与作品风格的个性化要求十分强烈。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的艺术创作,只能产生没有个性的作品,而没有个性的作品,当然是平庸的作品。

    张存民深明此理,投入一定的时间培养自己识读篆书的能力,奠定了书法创作的基础。同时,他又临池不缀,感知毛笔的弹力与线性,日积月累,形成了篆书书写的艺术意识。张存民不追求篆书的古厚苍茫,尽管不否定自己在从文俊、王友谊诸贤的篆书创作中领略到一种风采,但,他还是尊重自己的心性,把自己对古文字的理解,化成篆书创作的文化动力。在他看来,篆书这种古老的文字是与人类的童年相辅相生。尽管那一时期的统治者并不天真,文字却如水一样的澄澈,她竟然令鬼神惧怕。我们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书写篆书,仅仅去遥想皇权的威仪,道统的严禁,而不去感受人类童年的率真、自由、宁静、淳朴,怎么能把篆书写好。张存民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他倾听山野之风,吸纳清新之气,笔端又牢牢维系远古精英的思想表述,结字奇倔,线条生动,墨色多姿多彩,使作品洋溢着青春生命的情感和诗一样的风韵。

    把篆书写到这种程度,自然是一个高度。

    高度并不意味着无懈可击。由于张存民习惯了一种书写的感觉,笔调就趋于雷同。比如,他几年前的作品与当下的作品几乎如出一辙。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破,便是书法家的学习领域需要拓展,向其它书体汲取养分,在文史哲中寻找前进的方向。书法毕竟是一门综合艺术,他要求书法家有广博的识见。

    去年,我在清华举办了民国书法家吴颂义的书法研讨会,张存民应邀参加。我记得他谈论最多的就是端正书法审美观的问题。他认为,恰恰是传统书法对书写者严谨的规范,才使古今书法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使书法艺术产生了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多的风格,进而构成了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深远影响。在这一点上,书法艺术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活力。

    对书法艺术的深入体察,决定了张存民书法创作的表现。如果说张存民的篆书更多体现了他的内敛与法度,他的隶书与行草,则拓展了他的艺术触角——放大了笔墨,夸张了结构,涨墨或变型,取得了一定的视觉效果。看来,张存民以发展的目光审视着书法,没有满足在静止的审美判断上呵护着书法,其内心深处,滚动着对书法艺术强烈的渴望。于是,我们在张存民的篆书中看到了他智慧的“守成”,也看到了他在另外的书体中所进行的顽强的追求。仅此一点,就不难断言,张存民应是当代书坛的智者。

    相关热词搜索: 书坛 智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