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对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1-03-20 08:22: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在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制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按效(益)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科学、可行。

    [关键词]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效分配

    [中图分类号]F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2-0160-04

    胡绍元(1964—),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四川内江 6411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无论理论界还是现行政策都一致认为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然而,对按劳分配却存在不同的理解。本文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应实行按效分配。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前提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

    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以马克思关于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须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为依据的。但是,马克思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理论,首先是基于这样—个历史前提:“在一个集体中,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消耗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1]这个前提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一个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社会之中;二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三是个别劳动就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历史前提之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统一的经济核算单位,不存在劳动是否为社会劳动,劳动的量可以直接用劳动时间计算,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全社会范围的事。因此,按劳分配就是全社会统一对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总水平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必然采取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已经消失,而是需要大力发展;劳动首先要取得社会的承认,个别劳动才会成为整个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三个基本前提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可能完全达到。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具体做法。

    二、学术界对按劳分配的几种理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对按劳分配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故学术界有按劳动量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等观点[2]。

    (一)按劳动量分配。这种观点来源于经典作家的论述,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他们认为按劳分配是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以劳动时间计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益,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种分配方式不看劳动成效如何,而只看耗费了多少劳动时间,是错把耗费劳动量这个获得劳动成效的手段当成了目的本身,只看过程不看结果,故没有抓住分配问题的根本,是舍本逐末。实行这种分配方式,不是“论功行赏”,而是“论费行赏”;不是鼓励降低劳动耗费,而是鼓励增加劳动耗费,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的消极现象,使效率大大降低。这种分配方式实际上也难以操作。按经典作家的论述,耗费的劳动时间应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但劳动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到底应换算为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很难说清楚的。这也必然导致普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劳动者尤其是能力强的劳动者的积极性。

    (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种观点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比前—种观点进步。但它在分配时只看劳动能力的高低而不看劳动成效的好坏,不知获得劳动能力是为了最终获得劳动成果,错把可能当成现实,仍没有抓住分配问题的关键。如果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话,那劳动者只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即可,但是否实际从事劳动、劳动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要了。用工者购买的是现实的或预期的劳动成效分配,并非仅仅是劳动能力;他购买劳动力是因为这是取得劳动成效的前提,如他不想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效,他就不会去购买劳动力。—个能力强的劳动者被聘用后却闲着不干事,是典型的用工者只购买了劳动力却没有获得劳动成效的例子。用工者决不会干不能获得劳动成效而仅凭劳动能力高就付给高工资的傻事。劳动力价值,按通行的说法,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如此,劳动力的价值在进入市场前就已经确定了,和劳动成效无关。如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话,那么工资也是事先确定的,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不相关联,即劳动者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资都照拿不误,从而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个样的后果,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我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就是事先确定的,工资的差别主要由职务、职称、学历和工龄决定,与劳动成效无关,实际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我国国家机关之所以存在作风懒散、效率低下的现象,和这种分配方式不无关系。在工资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劳动者必然追求“闲暇最大化”,而不是追求成效最优化、最大化。

    (三)按劳动力产权分配。这种观点认为劳动力产权是指劳动者作为其劳动力的所有者时受益或受损的行为权,它至少应包括劳动者的这些权利:一是生存权和基本发展权;二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权利;三是劳动力自主支配权;四是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按劳动力产权分配,也看不出分配所得与劳动成效有什么关系,尽管其提出者说明可用劳动力产权来表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的贡献大小、在诸生产要素中的相对地位的高低,可是从其对劳动力产权内容的具体论述,却看不出这一点,这又差不多回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路子上。按这种分配方式,决定分配所得的不是劳动成效的高低,而是劳动力产权的大小,这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区分和承认劳动的多样性、复杂性

    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收入的分配问题,我们还必须区分和承认劳动的多样性、复杂性。既有简单劳动也有复杂劳动;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也有不同所有制下的劳动等等,所以分配形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3]由于把劳动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人们很容易把技术和管理同资本等同看待,都看作是非劳动要素,甚至把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收入报酬同资本收入放在一起,都看成是非劳动收入,这既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也不符合社会现实。首先,管理也是劳动,并且是指挥性、监督性的劳动。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劳动必然需要指挥、协调和管理。所以,管理不仅是劳动,而且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劳动。在当今高度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大生产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直接的生产力。由此可知,公有制经济领域里的董事长、总经理、厂长、车间主任等的个人收入,是管理劳动的收入,不是非劳动收入。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里的各种管理人员的收入,无疑也都是劳动收入,不是非劳动收入。其次,“技术”从含义上讲是广泛而复杂的。一方面是指技术工作,公有制经济领域里的工程师和其它科技工作人员,他们的劳动属于科技劳动,是复杂劳动,他们的个人收入自然是劳动收入,决不是非劳动收入;另一方面是指科技发明和创新。发明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它凝结着科技工作人员的心血,即他们的复杂劳动。那么,科技成果的转让所获得的收入当然也是科技劳动的收入,理应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既不是非劳动收入,更谈不上剥削。最后是技术入股。技术是劳动成果,但技术本身不等于劳动,因而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技术入股可能获得高额收入,其中除去技术发明成果的劳动收入以外,其余的高额收入则属于非劳动收入。但这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至于这部分收入是否具有剥削的性质,学术界尚在讨论和争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劳动与技术、管理并列作为生产要素,这里的劳动是狭义的劳动,主要是指一般工人的劳动。而广义的劳动还包括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以及其他各种脑力劳动。马克思的“总体劳动”概念中,既包括了一般工人的劳动,也包括了科技人员的科技劳动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既包括了体力劳动,也包括了脑力劳动;既包括了简单劳动,也包括了复杂劳动。公有制经济领域里人们劳动收入上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在按劳分配原则下,一般劳动和科技劳动、管理劳动的差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至于为什么要将劳动、技术、管理三者并列起来,作为不同的生产要素,道理应当在于:一是按照生产要素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扩大和先后分别提出的历史事实而将其并列的;二是在现代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技术和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将其作为独立的要素凸现出来,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个人收入分配应当实行按效分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同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还存在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而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在理解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现存的各种分配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当今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多种所有制并存,劳动者的劳动必然是多样的、复杂的。那么,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究竟如何分配呢?笔者认为应该实行按效分配。

    (一)按效分配的科学性

    任何国家的分配制度都是多元的,问题是采用何种分配方式更科学。为了实现社会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激发人们的潜能,创造满意的效益,必然要求实行按效分配,其原因是:一是去劣取优,集中多种分配形式的优点,形成强大的竞争机制。二是更能反映劳动者的价值。它是将劳动者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与社会自然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两者有机统一的最好形式,使人生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三是更能发挥人的潜能。个人潜能的发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社会给个人创造条件,促进其发展,取得成绩,并给予充分肯定,使之得到社会承认,包括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一方面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的理想得以实现,就更能自觉地发挥潜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四是更能体现人的平等。人的平等内容是多方面的,按效分配是所有这些平等的综合反映,效益面前人人平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杠杆。在上述各方面都做到人人平等,就能激发人们团结协作,同舟共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五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效率优先。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按效分配的可行性

    任何一种分配方式,既应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也应在实践上是可行的。按效分配能否变为现实?芽问答是肯定的。现仅以“效益F=目标·效能·效率”的公式分析如下:

    1.效能的观测性。一个人的知识是可以衡量的,从知识转化为能力也是可以体现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人的知识及其能力是相对稳定的,时间越短,稳定性越强。知识转化为能力,才是力量,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预期效果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才成为效益,这就是人发挥潜能的轨迹。现代竞争就是能力的竞争,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一定更强。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也不一定有力量。有了能力和力量,能否充分发挥出来,这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一个人对主客观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越深刻,能力才能发挥得越充分;能力发挥得越充分,效能就越大;效能越大,就能完成或超额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满意的组织效益。一个人的效能是可以观测的,其观测的内容有:知识数量,知识结构;运用能力,发挥程度;劳动效率,工作效率等。

    2.效率的计算性。所谓效率,是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或者是劳动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效率F=效能·时间·效益,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估算的,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是能计算和统计的。效率的计算性,应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只有量,没有质不行;只有质,没有量也不行,应把量和质统—起来。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量多,其质量又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高效率。而量和质都是可以量化的,都是可以通过—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计算出来的。

    3.效益的评估性。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价值而言,就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包括良好的社会教育,宣传效果,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形象、声誉。社会效益的内涵,应当是全局的社会效益,长远的社会效益,全社会的社会效益,全人类的社会效益。若只强调单位的社会效益,眼前的社会效益,地区、部门的社会效益,民族的社会效益,那社会效益绝不会持久,经济效益也没有保障。

    效益是可以评估的,对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盈利率来实现的,主要有如下指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工资利润率,资金利润率。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来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社会效益的评估相对要复杂得多,但是也是可以评估的,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能否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按效分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所说的“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效益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按效分配正是这种要求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最集中的表现。所以,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应实行按效分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

    [2]王云江.按劳分配应当是按劳动成效分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0,(3).

    [3]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报告讲座[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2.25.

    [4]郑必坚,杨春贵.中国面向21世纪的若干战略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97.

    【责任编辑:李 军】

    相关热词搜索: 分配制度 收入 思考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