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多角度看近三十年来的家训研究

    时间:2021-03-21 08:00: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近三十年来,经过大批的学者的耕耘,学术界对于家训的研究取得了很可喜的进步。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便将来继续推动家训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近三十年;家训;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86-02

    家训,很多文献中又把它称之为家诫、家范、庭训等名称,其内涵大致相同。在《辞源》中是指父母的教导。家训主要是指一个家庭中祖辈和父辈对后代子孙的教诲。家训是管理家庭的重要的准则,也是家庭传承下来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中国汉民族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丰富的家训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训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面,主要是对家族里面的子弟进行训诫的规条,上文提到的家诫、家范、庭训等内容,都是它的具体的表现形式。家训的传承一方面是耳提面命式的口头传承,另一方面也通过文字,通过家族修撰的文献如家谱等形式保存流传下来。在《中国家训史》中,认为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弟对兄的建议与要求,就其所寓的教育、启迪意义来说,也不可忽略。”家训一般记载在家谱或族谱里面,以此用来教育家里的后辈。

    一、家训的研究历程

    家训的产生的具体时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是即使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开始算起,家训也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家训史》所说,家训产生于先秦时期,定型于两汉三国,成熟于两晋到隋唐时期,繁荣于宋元时期,鼎盛并衰落于明清。在晚清时候因为曾国藩等洋务派提倡家训思想,所以曾经于家训整体衰落之际又局部开新。家训之前的研究一直很少。真正开始对中国传统家训研究的是在民国时期。到了二十世纪,家训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重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产生了一批家训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如马镛的《中国家庭教育史》、王长金的《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刘宏斌的《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子女教育观评析》等。

    二、多角度看家训研究

    (一)论述家训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

    家训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家训的形成原因来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家训的历史渊源。如刘剑康在《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中指出,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源最为深厚的部分。柏艳的《家训形成原因之初探》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的家庭与家族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上"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来初步探寻家训在中国形成的原因。家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脉络。有关家训发展脉络的探究文章,主要有林锦香的《中国家训发展脉络探究》和陈延斌的《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脉络》等。林锦香的《中国家训发展脉络探究》从数量、内容、形式等方面对中国家训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究。而学者陈延斌的《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脉络》则梳理了中国历代的家训情况。该文认为中国最早的家训是周初王室的家训。传统家训在对子弟家人进行处世之道的教育时,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化途径、方法、形式上都做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讨,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颇具特色的措施和经验。徐少锦、陈延斌所编写的《中国家训史》对家训发展脉络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梳理。

    (二) 论述家训的特点和内容

    家训作为历史遗留下的宝贵的遗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容。有关家训特点方面探讨的文章,有徐少锦的《试论中国历代家训的特点》、党卫星的《试论中国家训文化的特点》等文。徐少锦的《试论中国历代家训的特点》一文对中国的历代家训进行了梳理。党卫星的《试论中国家训文化的特点》对家训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探讨。有关家训内容的探讨,主要文章有李江伟的《中国家训的内容与形式》、王燕的《略谈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和形式》等。李江伟在文中特别指出,家训具体含义暂时没有定论,但其内容十分繁富,大致体现在治家、教子、修身与涉世三大方面。就表现形式而论,又不外有专著、家规条款、家书、散文、诗歌格言五种。

    (三)论述家训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家训的产生、发展肯定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历史影响。有关家训的作用与历史影响的相关问题,有马爱菊的《传统家训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赵大维的《清代庄氏家训的“准法律”作用》等。马爱菊的文章,论述了传统的家训在今天的乡村治理上的作用。而赵大维的《清代庄氏家训的“准法律”作用》则选取个案,通过检视鲁南地区庄氏家族的族谱、家训史料,可以发现家训的作用不仅限于对族人的教化约束,还体现出一种助力基层政府统治的"准法律"作用。而有关家训的影响的文章,比较典型的有刘晓丹的《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陈延斌的《论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刘晓丹的《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里面认为,明清家训家规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以往的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女训、社会教化、家风建设、择业指导等方面有所补益。陈延斌的《论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文则对家训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做了阐述。

    (四)家训与国家法的关系

    家训作为家庭的规范与国家法律的关系,这也是研究家训时会涉及的一个角度。相关文章如纪国庆的《中国古代家法族规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动》、赵大维的《清代国家法与民间宗族法的互动——从山东庄氏家训文本出发》等。纪国庆的《中国古代家法族规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动》以法律多元和社会学人类学视角从家法族规与国家法功能对比的角度研究梳理家法族规更为悠远的历史痕迹,以及家法族规如何在与国家法的相生相克中演化和生存。而赵大维的《清代国家法与民间宗族法的互动——从山东庄氏家训文本出发》则梳理北方庄氏家族家训家法中的成文规定及族人言行中体现出的不成文内容,结合法社会学理论,着重分析家训家法与清代国家法之间的互动,进而基于上述分析探讨我国礼治传统对法治建设的影响。

    (五)研究某一朝代或某部家训

    研究某一朝代或某部家训,并且分析其特点的论文也相对较多。研究某一朝代家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志勇的《唐代家训研究》、王毅的《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等。如《唐代家训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个案分析法与比较法对唐代家训进行断代研究。文章还通过对唐代其余各种家训的研究,折射、还原出唐代社会关于“孝”的观念、为官之道、处事原则、治家之法、人生态度等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出唐代家训具有巩固封建统治和加速儒学社会化两大社会功能,也存在保守性、重农轻商观念和功利主义思想等局限性。文章认为深入研究唐代家训文化,注重它在教育后代、传播文化及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创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家训文化,并发挥其伦理教化、传承文化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关对特定的某部家训的研究的,大多涉及《颜氏家训》和《朱子家训》。对《颜氏家训》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就有354条。而对《朱子家训》的研究也有58条之多。相关的文章有程时用的《<颜氏家训>研究》,该文以王利器先生的《颜氏家训集解》为主要依据,对《颜氏家训》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而李丽博的《<朱子家训>的伦理意蕴》认为,《朱子家训》的主要伦理思想是从治家、教子、处事、修身四个方面展开的。勤俭忠厚的治家理念是精髓所在。朱柏庐着大半的篇幅都是在讲如何治家的,治家须做到三点:勤谨、俭朴和忠厚,这是立家之本。在勤俭治家的基础上,朱柏庐教育子孙要有家门和顺的伦常理念,一家和,百家和,才能万事和。首先,要做到是重视家庭亲情,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重要纽扣,也是家的意义所在。其次,子女的婚姻问题是家庭延续的关键,娶妻求淑女,择婿凭德行的嫁娶观念才是家庭和睦的正道。《朱子家训》之所以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以短小精干的篇幅容纳了儒家核心道德教育思想精髓,是儒家道德思想世俗化的典范之作,其对后世家庭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我们学前人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朱子家训》中也有着其局限之处,其中守分安命、明哲保身的思想和因果报应的唯心理论都是不可取的,所幸这些问题所占甚少,其伦理思想的精髓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的。

    (六)从中外对比角度来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也有不少,比较多的还是从中日两国的家训的异同进行比较。如申改敏的《中日两国古代家训的比较研究》。该文认为日本古代家训可以说是对中国家训积极借鉴和忠实模仿的结果,所以两国的古代家训在训诫子女的教育功能、传递社会文化的中介功能、写作的内容范围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古代家训也在历史起源与发展、存在的阶层、家训内容、训诫对象、撰写风格及在近代社会的延续和生命力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很大的不同。

    刁振东与张广学的《试论日本武士家训形成及其影响——以中日两国家族制度和家训的差异为视角》一文认为,日本武士家训是日本齐家、治国安邦之训的源泉。由于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不同,导致两国在选拔人才以及用人模式上形成显著差异。伴随武士阶层统治地位的巩固和深入,促成了浓缩和凝聚日本民族性格息息相关的武士家训的产生。日本武士家训源于中国并在日本扎根,经与神佛文化相结合,通过家训的创造者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制定出具有简洁、通俗、真实可信特点的,能够影响和制约家族成员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家训。经武士家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和重构以及在其他阶层的广泛延伸,最终成为奴役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工具,作用于近、现代日本民族强国之途的全过程。

    三、目前家训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的家训研究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点就是目前对家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较有名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对其他相关的家训的整理和挖掘还是比较少。这一方面有待于今后的相关研究的拓展。第二有关家训的文章大多从伦理学、法制史、文学等角度进行的阐述,跨学科研究还有待加强,对于家训的多学科视角的研究非常必要。第三是有关家训的研究,古代多,近现代少,近现代部分的家训思想的阐述也是需要后面加强的。

    参考文献: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838页。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3]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刘宏斌:《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子女教育观评析》,《教育评论》1992年第4期。

    [6]刘剑康:《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求索》2000年第2期。

    [7]柏艳;《家训形成原因之初探》,《文学界》2011年第3期。

    [8]林锦香:《中国家训发展脉络探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9]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脉络》,《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8日。

    [10]徐少锦:《试论中国历代家训的特点》,《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

    [11]党卫星:《试论中国家训文化的特点》,《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12]李江伟:《中国家训的内容与形式》,《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

    [13]王燕:《略谈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和形式》,《生活教育》2008年第4期。

    [14]马爱菊:《传统家训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15]赵大维:《清代庄氏家训的“准法律”作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6]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7]陈延斌:《论传统家训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

    [18]纪国庆:《中国古代家法族规与国家法的冲突与互动》,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赵大维:《清代国家法与民间宗族法的互动——从山东庄氏家训文本出发》,《法大研究生》2014年第1期。

    [20]陈志勇:《唐代家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1]王毅:《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2]程时用:《<颜氏家训>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3]李丽博:《<朱子家训>的伦理意蕴》,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4]申改敏:《中日两国古代家训的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5]刁振东,张广学:《试论日本武士家训形成及其影响——以中日两国家族制度和家训的差异为视角》,《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 家训 多角度 近三十年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