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先秦义利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时间:2021-04-18 07:52: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认为先秦时期义利观存在一定发展线索,即先秦理论家们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认识到物质条件对人们的制约作用,在大力强调物质条件后又开始追求物质条件与道德水平的平衡,到荀子阶段有关义利观的认识基本成熟。之后本文从国家和个人层面论述了这一时期有关义利观的讨论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义利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6-000-01

    一、引言

    义利观是中国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利者,“人之用曰利”,体现着人们的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成为古代思想家们辩驳的中心议题。传统的义利观详细阐述了协调和分配利益的最高价值标准,对于当今协调利益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14年10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若干措施,汇聚更多爱心扶贫济困。慈善事业可以看作义利问题在产业层面的延伸,市场经济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古老义利问题的现实翻版。国家对慈善事业的关注表明义利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是义利观思想的萌发阶段,本文将研究时空定位于先秦时期,探析该段时间范围内义利观的思想内容,发展脉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先秦时期义利观介绍

    孔子的义利观总的来说是强调伦理规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制约作用,主张个人财富的获取完全受制于道德规范。他特别重视伦理规范,即“义”的作用。上升到社会层面,他认为主持国政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同时在两方面作了发挥:一是意识到物质生活条件对人们的影响,认为个人财富的获取不完全受制于道德规范的制约。二是在国家层面,孟子首先谈义,其次才言财富,这也是他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仁政”思想。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在对义利关系的认识上完全站在了孔子的反面,他认为利是第一位,义是第二位的。墨家义利观的闪光点是其交利论,即既要利人,也要利己。墨子虽然重利,并不代表他不言义,这点我们可以从有关史料中看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①。

    荀子义利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其欲望论,他指出欲望是人们的生理机能,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②,所以要求这些生理欲望之满足是人的本性。荀子肯定了“欲利之心”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物质之“利”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在对人欲这一问题加以阐述时,荀子对人生来即有的欲望做出肯定,但同时也指出过度的欲求非但不利于人的发展,还会使人们陷入一种混杂无序的滥求状态,这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后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由此引申出礼的重要作用。

    三、先秦义利观的发展脉络

    通过描述先秦时期孔孟墨荀四人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窥见该思想的大致发展脉络。孔子奠定了儒家义利观的基础,明确提出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经济思想。孟子基本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孔子的基础上承认人皆有物质需要,进一步地,在物质需要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上孟子已经表现出两者相互制约的倾向。而先前孔子的观点是明确的先义后利。在国家层面,孟子与孔子的思想保持一致。孟子在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思想基础上发展出了他的“仁政”思想,在对待国家财富问题上,二人都提倡“藏富于民”。不过孟子反对一个国家首先考虑财富问题,而且这一观点表现的还比较突出,这点与孔子不是很一致。总的来说:在个人层面,孔子讲道德规范对物质生活的绝对制约作用,孟子看到了物质生活水平对人们的影响,补充了孔子的义利观;在国家层面,孔子强调先聚集人民,再使人民富裕,最后才教育人民学习“礼”。而孟子把这一顺序正好反过来,坚定的认为国家应首先考虑义的问题,其次才考虑利。这可能与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墨子在论述道德水平与物质利益关系上,把侧重点放在了物质利益上,显露了初步的唯物主义倾向。从理论发展的路径上看,墨子只是将理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这一步却是划分两个学派的关键一步。以此为基础墨子站在利的角度重新定义“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义利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墨子,义利关系中利的地位是逐渐在上升。

    荀子是一个吸取百家之长的典范式人物,他继承了孟子肯定人皆有物质需要的观点,当然墨子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无疑比孟子更为深刻,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也肯定了解过墨子的思想。荀子义利观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欲望论的基础上,表明义利观的讨论越来越趋向理论化,走上了理论发展的道路。而他也是先秦时期第一个将义利问题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思想家。义利观经过四位代表人物的发展逐渐成熟。

    四、对当代的启示

    历史表明,物质匮乏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原因。如果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那么道德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缺乏现实根基。所以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经济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新常态下保增长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而“见利思义”是培养个体道德的重要途径,人作为具有趋利避害本能的主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无法逃避道德的约束。借鉴荀子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以道德对人的逐利行为进行合理导向,使物不穷十欲,这对我们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下,每个人既是“经济的人”,又应该是“道德的人”,所以继承荀子见利思义的思想,对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家祯.义利思想辩证[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07.

    [2]王应常.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J].广西社会科学,1988,04.

    [3]陈晓龙.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1.

    [4]刘刚.先秦儒家义利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标准[J].中国人大学学报,2008,03.

    [5]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注释:

    ①《天志上》。

    ②《荀子·非相》。

    作者简介:王宇浩(1988-),男 ,山西长治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在读,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思想史。

    相关热词搜索: 义利 先秦 其对 启示 当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