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深切的怀念

    时间:2021-02-08 07:54: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去年7月25日,享年92岁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和学术大师、深具人格魅力的学者蒋维菘先生在济南逝世,离我们远去了。作为他的学生,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清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是老先生的人品、书品、学识以及书法篆刻艺术高深造诣,一直感染着我,让我无时无刻不陶冶于蒋先生的至高境界中。

    蒋先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家,同时还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家、篆刻家。多年来,他“以学养、人格滋养艺术”的思想,为我辈在探索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燃起了耀眼的灯塔,更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位博学之士,蒋先生以无限虔诚的态度对待祖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多种学科 ,其书法作为学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左右逢源的境地。投到蒋先生门下后,我对先生的学识有了更深厚的认识。先生的书法总是首先解析清楚书法源流,而后逐渐纳于腕下的。其行草,以“王”书为主线,辅以唐宋诸贤,特别是在行笔中融入了篆书的意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说到蒋先生的篆书,可谓“古”而“新”。所谓“古”,是指他对待古代甲骨、青铜器、简帛、陶、玺等类文字,先是深入探究 ,寻求根底,再从书法角度,探本求源 ,最终赋予其艺术的品格,实实在在地写到宣纸上,令人回味无穷。所谓“ 新 ”,除了篆书笔法中融入行书笔触外, 从蒋先生笔下写出来的字总是充满了新意,让人感受到某种生命原动力的涌动和喷突,这或许就是我们说的考古的本质所在。蒋先生作为语言文字学家,时刻关注着文物、考古学界的新发现,不断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注入新的知识,这使蒋先生的篆书修养经常吐故纳新,同时,将其化入书法艺术的气韵,使书法更加自然、敦厚、凝炼、道劲、旷古,蕴含了众多人们共识的美的因素。我时常伫立于先生的书法作品前,凝望先生的一笔一划,整篇作品的气势、谨严的用字,让人从风神峻朗的书法神采中,领略到先生高深的才华学养。大脑的经纬仿佛在瞬间便跨越了上百年、上千年的时空,屏心静气 ,咀嚼回味,是那么的深远、高雅,令人心旷神怡。

    蒋先生晚年身体时常染疾,毕竟是九十多岁高龄的人了,但是他却总是闲不住 ,不时地翻翻书,浏览一下报刊,查查资料,总是有意无意地找些事情做。先生晚年写字并不是太多,但却是几乎坚持每天都写一些,兴致高时一天能写六七幅,少时写上一两幅,而且每写一幅字都是那样地专注和认真,以创作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字。越是到了晚年,他的作品越是耐看,兼有婉约俊逸、洒脱豪放的风格,既流畅华润, 又含蓄厚重,灯光里,我曾数次反复推敲赏析先生的作品 ,似乎隐隐约约地从其中品味出一丝禅学的意韵。

    先生虽然学问深厚,但却从不好为人师,他对学生平等、和蔼,诲人不倦,总是真诚地对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提携。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拜到先生门下学习古文字。每次到先生家去,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给人一种亲切感,临走时,先生总是执意站起来相送,我只好急忙按住他,不让他起来。对于我读什么书,临什么铭拓 ,用什么工具,蒋先生都给予了悉心指导。他反复叮嘱我要临一些清楚的、规范的铭拓,并拿出自己认为较好的铭文一边示范,一边指导。每次前去先生家中请教,我总是尽量多带几幅自己的“创作”,请先生指导。刚刚落座,先生就停下自己手中的事情,沉下心来, 耐心认真地看。先生看到不妥的地方, 慢慢地拿起笔来,一边书写一边温和地说:“这里我一般是这么写的”。先生从没有批评和否定别人的习惯。我跟先生谈起如何写好行书时,先生说:“ 要写好行书最好不要学魏碑,因为魏碑经过了工匠的修琢,要写出韵味来是困难的”。在书法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艺术总是要创新的,问题是要怎么创新。有人说创新就得来个面目全非,把一切旧的推倒重来。还有人无计可施, 就去搞一些怪、野、丑的东西,这完全是在否定传统,自毁艺术。继承传统并不是放弃和否定创新。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很难一步跨越前人的成就,只有打好传统的基础,找出可以改善前人和超越前人的地方,以求得和推动艺术的进步,这就是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取得进步。”

    我早年刚开始学习金文书法时 , 困难之大,一度让我几乎退却。金文毕竟是距今己两千多年的文字,一朝一代的变革,文字也在孳乳演变,不断进化。今人学习古文字,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学、历史学、古典文学、哲学诸方面的知识和常识,书写古文字书法,谈何容易!辛辛苦苦,却走了几年的弯路,仍不得要领。投师先生后,在恩师的指导下,才慢慢地从基础知识开始, 以补充学养为主,十几年如一日,苦心钻研古文字的相关知识,才开始对古文字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先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书法篆刻名家,做先生的弟子,亲炙于先生门下, 是我一生的荣幸。记得1999年,我的《金文的识认与书写》一书出版前, 先生将书稿从头到尾,认真审阅了一遍,指出要修改的地方,并在我的恳请下,欣然用金文为扉页题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八个字完全是先生对后辈提出的希望与要求,又是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这段情缘至今常在我脑际萦回,记忆犹新。

    先生的治学严谨和诲人不倦的态度是让我永生难忘的。每当我持书法创作稿拿给先生审阅时,先生总是对错别字、不准确的用词,持谦和口吻指出来,不但用笔写出正确的字示我,还找出工具书,熟悉的翻出该字来,解释给我听。先生学识之渊博,让我叹服不己 ,也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学富五车”。这些年,先生每次的谆谆教诲,就像箴言般指引着我的艺术道路。

    1997年1月,山东省书法协会、山东省书画学会为我主办了个人书法展。 当时,作为蒋先生的学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先生能够出席我的展览,这对我将是巨大的关怀和鞭策。然而,事不凑巧,正赶上先生染疾,几次到先生家中我都没好意思开口。在一次看望先生时,才忍不住提起,先生竟然爽快地答应我:“那天我一定去”。当时,我激动得简直无法形容。1月12日展览那天 ,已是八十多高龄的蒋先生带病坚持参加了我的展览开幕式,并一直坚持到开幕式结束,他观看了我的作品,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记得当时他说“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就行!”是啊,十多年来我不正是沿着先生指引的路走过来的吗?蒋先生在金文书法方面的造诣堪用“开宗立祖”来形容。一代大师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终生受益。 2005年10月,蒋先生又出版了一册《蒋维菘书法艺术作品集》, 我带朋友去看望先生时偶然向先生询问起来,蒋先生惊讶地问:“你还没有吗?”立即让保姆去拿出一本,亲自取笔签上名送给了我。我的朋友说:“蒋老是名流大家,这样平易近人,真让人感动 !” 有收藏了蒋先生字的朋友得知我是蒋先生的学生,托我联系介绍让蒋先生鉴定真假,蒋先生从不推辞,总是热情接待,认真审阅后指出:“这不是我的作品!”或“这是我写的字!”然后应我们的邀请,和大家合影留念。

    先生一生淡薄名利、追求清静无为的人生境界,以道德学问为立世之本,先生平时说话是较少的,不爱喧嚣,不求虚名。正如清人张之屏语:“不震于大名,不囿于风尚”。一代宗师,享誉文坛,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一直是谦虚地面对一切。当他听到赞扬声时,总是谦虚地说:“搞了这么多年金文,现在总算写得‘有点意思了’”,这是我作为先生的学生十多年来听到的唯一一句“自赏”的语言,先生是何等宽广海纳的胸怀啊!

    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标杆,它标志着当今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也代表着这一代人文学者,高雅博学的人生风范。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上,都令作为学生的我从内心由衷地敬仰和钦佩。蒋先生去了,我无法留住他从容淡定、和蔼可亲的面容,但他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早己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底,鞭策我、鼓励我。今后,我将在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和古文字书法艺术的迫求过程中,终以师训为指南,将蒋先生的文化传承下去。

    ( 作者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济南市书协副主席 )

    相关热词搜索: 深切 怀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