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组织趋同性分析

    时间:2020-04-24 07:56: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局下,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文章从对组织理论发展的研究着手,分析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制度要求以及市场竞争趋于完全性。

    关键词: 组织理论;组织趋同;环境;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72-030引言

    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组织结构的设计也随着组织理论的丰富而进步。一个世纪前管理学者们认识到了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并开始进行研究。但真正对组织拥有比较成熟的认识,还是从一战之后才开始的。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源自不同的经济形态,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根据权变的组织理论,不同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都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了设计适应自身的合适的组织结构,我们要根据实际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点来考虑。然而,在当今社会,组织的结构不断出现趋同化的现象,它是伴随着全球经济化而出现的一种趋势组织趋同是指组织在合法性机制的影响下采取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本文主要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探讨这种趋同现象背后的原因。

    1组织理论中有关趋同性研究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尽管管理学家们对组织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过用“组织理论”这一术语来概括他们的工作。1937年,厄威克与古利克的《管理科学论文集》问世,第一次正式提出“组织理论”这一概念后,各种对组织的研究才归并到“组织理论”的名下。自从泰罗于20世纪初开辟了组织理论研究之先河以来,组织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1.1 古典组织理论工业时代后期,随着企业的组织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弗雷德里克·泰勒、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等一批学者开创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理论。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在组织结构理论的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模型。

    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侧重于静态组织结构的研究,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未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此外,古典理论学派仅将组织当作一个机械系统,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特别强调对一些科学的组织原则的概括和分析,认为这些组织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是相对准确的,他们坚持用科学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来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认为组织结构可以是机械而是单一的。而这里的单一与组织趋同有本质的差别。

    1.2 新古典组织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行为科学的组织结构理论偏重对动态的组织结构研究,强调组织中社会心理系统对人行为的作用,他们坚持用一些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来解释组织结构的变革,重视整个组织的文化特性对正式组织结构的制约作用,重视组织成员个人的情感和需要,认为正式的组织结构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赫茨伯格等人。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波特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是对古典组织理论的修正,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他们承认等级制的存在,研究权力关系和权威问题,追求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研究了组织内部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忽视法规及环境等对组织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中有关非正式组织等研究中人对人的影响可以让我们看到一点点组织趋同的影子。

    1.3 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观点的组织理论流派,如系统权变理论、群体生态论、资源依赖论、新制度主义理论。

    1.3.1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无论是生物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必须具有连续不断的投入、转换和产出循环,企业组织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其环境的持续性相互作用之中,并达到动态平衡。该理论同时还强调用系统观点看组织,强调把所有的活动联结起来实现总的目标。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1.3.2 种群生态理论群体生态理论也叫自然选择模型,是阿尔瑞契与普费弗提出。该理论把生物学的群体生态理论应用到组织理论分析当中,并认为组织在环境中生存与否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的规律一样:环境依据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来选择一些组织或淘汰一些组织。

    1.3.3 环境依赖理论群体生态理论强调的是选择作用而弱化了组织行动者在决定组织命运中的作用。为此,普费弗和萨兰西克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资源有依赖性,并强调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其实质是把组织看作是环境关系中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资源依赖理论和上面提及的群体生态理论认为组织环境是组织结构的主要决定力量,不是管理者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组织结构,因此这种组织结构理沦就是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主要关注组织之间权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杰弗里和吉拉德对资源依赖理论做了最为经典的阐述。他们的研究开始于一个简单的经验命题:所有组织都需要从他们的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资源,包括:劳动力、物质输入、顾客、信息、投资以及行为的法律许可和规范的合法性等。杰弗里和吉拉德认为,组织的行为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环境的约束或意图的反应.组织也不是自治的,而是经常依赖于其他组织并在寻求各种方法来管理这些依赖性。从这种视角出发,举个例子,如果组织A拥有超过组织B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A已经控制了足够多的B所必需资源。B却没有其他的可选择的渠道,且B没有类似的可以用来抵消A的这种权力的权力。组织通常都会试图管理他们的环境,以减少依赖性和不确定性,并获取更大的行动自由和稳定性。组织也可能会通过将其他组织的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社团的成员或那些有政治关系的人吸引进自身的董事会,来赢得朋友、获取信息途径以及其他的资源。资源依赖理论并不能直接就组织趋同现象做出解释,但在认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强调的是组织如何从获取有限资源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以及影响其他组织或消除其他组织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借用这种视角,组织采纳某种被广为接受的制度是否意味着其希望通过该制度或者模仿行为本身从环境获得某种自身必需的资源呢。在组织趋同化的起初阶段,是因为组织采纳的制度或者引进某种制度的行为可以让组织从环境获取某种资源,才导致其采纳该制度呢。而某种制度在趋同化过程中的夭折,也并不意味组织通过该制度无法从环境中获得某种资源,而是意味着这种制度对应的资源总量太少,或由于通过这种制度所获得的资源无法吸引模仿者。

    1.3.4 新制度组织理论新制度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认为,组织不仅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中运作,而且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生存。新制度组织理论学派所强调的制度环境是这样一种环境,其特征是通过规则和规定的精心安排,其间的单个组织要想获得环境的技术和认可,就必须服从这些规则和规定。新制度组织理论从组织的制度环境着手,以组织域为基本分析单位,通过制度同观态概念来分析组织的趋同过程,强调组织在环境中的运作不仅要满足技术环境的要求以实现组织的效率。

    系统权变理论、种群生态论以及环境生态论在认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为我们对组织趋同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是不能直接就这一现象做出解释。新制度理论对组织趋同的现象进行了直接细致的解释。下面进一步进行分析。

    2组织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迪玛奇奥和鲍威尔用三个机制,即强制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进一步解析了组织的趋同现象。强制机制是指迫使组织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制度环境的作用,如国家的法律、法令对组织的作用。在强制机制作用下,组织对制度环境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接受,其结果只能走向趋同。模仿机制是指组织向系统中的成功组织学习,学习成功组织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战略目标。模仿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组织由于目标模糊,不知所从,为了减少组织动荡,就模仿那些成功的组织。与强制机制相比,模仿机制中组织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强一些,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而采取的自觉行动;社会规范机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长期的训练,使组织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思维和共同的观念,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把这种观念称为“共享观念”。正是因为组织内存在着这种共享观念,并且成为社会规范,才导致组织的趋同性。

    综上,组织趋同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个,即制度化要求以及市场竞争。

    2.1 制度化要求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重要的是在制度环境中运行,而不仅仅是在技术环境中运行。这要求研究组织行为时不能只考虑它技术方面的内容,我们还要综合起来,多考虑它各个方面的因素。这里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可称之为对组织的制度化要求或者合法性要求。

    制度化要求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这种观念和力量不仅仅指法律制度的作用,而且包含文化制度、观念制度、社会期待等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它们往往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组织的行为。组织在这些制度化地约束下,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种趋同现象。受制度环境影响越强的组织,趋同现象越明显,Scott在《组织与制度》一书不同组织受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作出研究,具体见表1。

    由表1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公用事业,银行,学校等受制度环境影响较强的组织,趋同现象在这些组织中也越明显。

    2.2 市场竞争趋于完全性群体生态学派强调组织在所处的环境中产生了一连串的“物竞天择”,根据市场规律,筛选出符合市场发展,而所存留下来的是具市场竞争力、能适应环境的组织。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它们普遍存在的规律就是,组织差异化程度越高,不确定性风险就越大,而在越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中,这种趋势就越明显,此时通过模仿其它成功企业的行为是减少不确定性程度的有效途径。模仿的这种行为不仅包括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他们为让一切尽可能的出于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总是设法让企业所面对的环境尽量确定化,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下面建立一个模型(图1)来说明。

    借用Kondra和Hinings制度境环境变迁的分析框架,以组织的经营绩效作为中间变量。可以区分五种不同的组织群体(见图1),模型以组织的经营绩效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为纵轴,以组织对竞争环境的适应性为横轴,领导者能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运营绩效,它们是环境系统中的主体,在竞争中素养适应程度较高的组织者。而竞争环境适应程度较低的组织按照其运营绩效可以分为三类:失败者的运营绩效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等绩效者取得的绩效水平与顺应者大体相当;成功叛逆者的运营绩效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下面对后面三种情况分别详述之。

    2.2.1 同等绩效者。一般而言,同等绩效者的地位很不稳定,同时由于同等绩效者的业绩相对于行业领导者而言没有明显的优势,他们会因为绩效的上升或下降而成为成功的叛逆者。行业领导者没有理由与同等绩效者采取同一策略,这种潜在风险会激励同等绩效者尽量向行业领导者靠拢。同等绩效者更有可能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

    2.2.2 失败者。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失败者总是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哪种情况,失败者既可以是未能及时跟上环境变迁的组织,也可能是无意间偏离竞争要求的组织,或者有可能是主动创新遭遇失败的组织,但都将面临“死亡”的结局。失败者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如果拥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和资源)继续依靠主动创新,要么屈服于竞争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由于失败者糟糕的业绩表现,它最终也只能成为成功的叛逆者。未来的不确定性给失败组织的管理者造成巨大的压力,与失败者相伴的常常是资源的缺乏和随之而来的资源高成本。因此大部分失败者倾向于选择第二条路,即改变自己,向行业中的领导者靠拢。以使得自己最终摆脱困境。

    2.2.3 成功叛逆者。新创组织或刚进入某领域的组织常常能通过成功的创新成为成功的叛逆者。高水平的绩效是成功叛逆者的典型特征,因为他们不存在结构方面的惯性,同时所感受到的趋同压力也比较小,因此更加容易实现角色的转换。

    虽然成功叛逆者有着业绩上的优势,但却承受着竞争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此,成功叛逆者有两条路可以选择:①屈服于竞争环境的巨大压力,为确保长期稳定性和收益水平,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环境的顺应者,成为行业领导者,即使在短期内牺牲一定利益也在所不惜,追求的是更加长远的目标;②忽略竞争环境的要求,为了应对外来冲击和威胁,运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来提高运营绩效。

    而风险规避者往往采取第一条路,只有少部分选择第二条。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竞争中,失败者,同等绩效者以及成功叛逆者更倾向于采取策略向行业中的领导者靠拢,以规避风险,组织趋同现象的产生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2.3 除了制度化要求和竞争之外,还有一些原因导致组织趋同比如说,企业成员教育背景相似,则组织趋同性越高。当企业领导者或管理人员的教育与训练背景具有同质性,则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有类似的选择;此外,企业越依赖单一重要资源,趋同化的程度越高。当资源稀缺或所有组织均依赖于某一种组织生存的重要资源时,因为面临相同的压力,往往会采取相同的对策,进而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手段影响权力分配以顺利取得资源。

    3结论

    随着人们对组织结构的关注就越来越多,大家逐渐认识到组织结构的重要性。世界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也不例外,它也需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点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被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认识到。沿着这条理论路线,我们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对前人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了解到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同化。

    参考文献:

    [1]陈小华.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比较分析[J].甘肃农业,2006(9):21-23.

    [2]周颖洁,张长立.试析西方组织理论演变的历史逻辑[J].现代管理科学,2007(5):68~69.

    [3]吴丽民,袁山林,张襄英.组织理论演进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27-29.

    [4]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赵睿,肖聿,戴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M].王凤彬,张秀萍,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象的社会学新制度解释.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11).

    [7]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4).

    [8]湛正群,李非.组织制度理论:研究的问题、观点与进展.现代管理科学,2006,(4).

    [9]赵孟营.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9-125.

    [1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 同性 组织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