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狗年正月十一“印象”

    时间:2020-04-25 07:58: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印象”一词这几年在演艺界的一些人那用得比较多,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除了挣银子满钵满盆,还让人顶礼膜拜得不行。词热就难以免俗,狗年正月十一,收获书名带有“印象”的两本书,而且都是关于北京的,一本《北京印象》,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编,2016年6月第一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我在中国书店以极大的折扣买下,簇新的。这本书比较有意思的是下面几点——一是阿来写的序文:还要多看看北京;二是马海方的北京民俗画插图;三是第一章:文艺青年的北京。说马氏画风下的北京人基本上是亲爱的二大爷,说文艺青年的北京不过是单向街——空间、老书虫书吧、三联韬奋书店加梨园剧场、正乙祠、宣南书馆,再加老舍茶馆、开心麻花北京剧场、德云社,以及三里屯、什刹海、星吧路酒吧街。

    好玩的是把上面的几点细细一翻,胡同的味道竟扑面而来。比如阿来在序文中说:当北京城越来越大、越来越现代,我有可能自己安排住处的时候,都让自己住在二环以内。从机场下来,就径直穿过五环四环三环的北京,往二环以里的老北京去了。这样,一有闲暇,抬腿就走进老北京那些幽深的胡同,闻到隔着一道道砖墙传出来的酱菜和饺子的味道,闻到小饭馆里飘出来的羊蝎子和二锅头的味道。再比如第一章文藝青年的北京的引文说:当你走进八大胡同,曾经的花街柳巷如今只是寻常百姓家,蜿蜒迂回的巷道尽头已然不再有翘首的青楼女子,略显斑驳的灰墙壁让人难以想象当年的灯红酒绿。

    文中这么扯,自然是有用意的,为的是引出另一本“印象”书——《胡同印象》,由贾一凡、武金生著,2014年9月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是该社的资深编辑温洁女士送的。我没拆封之前见书名,确实有一种“这么高大的出版社也开始接地气了”的无奈,打开以后才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作者画胡同写胡同,好图配好文,清华不出谁出?封二有作者简介:贾一凡和武金生都生于北京,是一对钢笔画家伉俪。贾一凡自幼喜欢绘画,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1974年回京参加工作,业余从事绘画。武金生在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美术创作设计和美术编辑工作。封底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辉的书评:以钢笔直接画,或略赋彩,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老北京胡同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变化之历程,单纯朴素的黑白灰色调与苍劲的金石笔痕之对比,客观的三维空间与主观的二维空间之交互,构成了岁月的沧桑和亦真亦幻的画境。

    《胡同印象》,这书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沈好放写序,序文中一段:为了拍电视剧去胡同采景,我被胡同里处处塞满的私家车所震惊。“拍不了,根本拍不了,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多私家车呀,没法拍!除非你让胡同里的住家都把私家车停到别处去!这可能吗?”时代已经变了,很多让人怀念的景致只能留在记忆里了,这是时代的无奈,谁也不能抗拒。正因为如此,贾一凡和夫人的钢笔画才犹显珍贵。这一帧帧充满记忆的胡同小景将注定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永久的人文财富、永久的艺术财富,弥久常新,常驻心田。

    说得挺好,是精神、是人文、是艺术,足矣!只是后缀的“财富”二字不说也罢,说多了总不免想到“铜臭味”。说到这些书,说到清华大学,自然会想到梁思成先生,他在中国古建和北京城保护方面的故事,早已经被人津津乐道。这里还想一提的是他和林徽因先生合著的《平郊建筑杂录》,里面集中阐述了他们的“建筑意”思想,引述如下: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受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这也许是个狂妄的说法---但是,甚么叫做“建筑意”?我们很可以找出一个比较近理的含义或解释来。

    顽石会不会点头,我们不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扯到物理学家,但经过大匠之手艺,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天然的材料经过人的聪明建造,再经过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不能不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艺,请问那时锐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得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梁思成全集》第一卷,293页)

    有人说,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而言,“建筑意”思想的提出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其实现在我们在那些残存的胡同里,不时勾起的快意的感觉,也在不断地验证它的存在。《胡同印象》武金生的自序中说:2004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经过北京西城的感觉,穿过金融街,这里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可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顺城街、广宁伯街、西养马营、孟端胡同、大盆胡同、小盆胡同、玉带胡同,全成了一片废墟,只有星星点点几个大门和院落还没有拆完,我立刻拿起相机对着那些还没拆完的老房子拍了起来。我边走边拍,在这片巨大的废墟上,寻找着自己曾经住过的家——小盆胡同3号,然而小盆胡同已经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片碎砖和瓦片。看到这些,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我觉得自己的家被人给捣毁了,并且连声招呼都不打。想到这儿,不禁眼睛湿润了,我又拿起相机拍了起来。一阵拍摄之后,我看到我的母校——武定小学还没有拆,但已是人去楼空,没有了往日那琅琅的读书声和清脆的铃声。这一天,我像一只惊恐的小鸟,生怕再也找不到自己的窝了。我就一路徒步行走到白塔寺,把沿途经过的大水车胡同、锦什坊街、民康胡同全部拍了照。这时,我才发现太阳已经下山了,我的双腿已经累得也抬不起来了,于是在路边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暗暗下决心,要把今天拍的照片画成画向世人展示。因为北京的胡同都是青砖灰瓦以灰色为主调,用钢笔画表现最合适。就这样,我从此拿起钢笔,画起了北京的胡同和房子。

    2018年2月26日,狗年正月十一,笔者从琉璃厂搭上7路公交车,去西直门。以前7路往动物园方向,过了和平门往北,拐到西绒线胡同往西经新文化街,再往北走佟麟阁路,接太平桥大街、白塔寺东街。以前,在西二环路和西单到新街口豁口之间,南北走向的太平桥大街、白塔寺东街,曾经是唯一的大马路,两边是密密麻麻的胡同,至少25年前还是这样,可15年前就面目全非了。最惨的应该就从是二龙路、闹市口北街到阜成门内大街这一片,真成了名符其实的金融街。到了白塔寺东街,看着两边依然存在的老房子,稍稍有了些许幸运感,可靠近赵登禹路、西直门内大街,又荡然无存了。新街口繁华不在,西直门内路两边有立起来的高楼,也有开肠破肚晾了一两年的空地,估计是大形势制约,剩下的该想想应如何干了。反正这老北京城是不能再拆了,走到前半壁街,见胡同的格局还在,虽然天空依然是乱线飞渡,地面上是大小车辆见缝插针,狗屎雷防不胜防,幸福感还是油然而生,28年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今天还能存在,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曾经工作过的办公楼从5楼变成7楼,墙面白瓷砖变成北京灰,看着还是有点别扭,因为北京灰真一高起来就不太正常了,它就该属于四合院,可以旧可以破不能高。

    现存的小胡都弥足珍贵

    最后记上一笔跟胡同有关的书和事。一是2017年7月和11月,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宁肯散文集《北京:城与年》和刘一达散文集《胡同范儿》。二是2018年1月25日,北京市城管委主任孙新军在《北京晚报》上说,胡同是北京的脉络,承载着北京的文化,也寄托着北京的乡愁,在以往的胡同整治中,一贯都是要保护好、传承好,具体说就是修旧如旧。

    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曾经大胡同3600条,小胡同多如牛毛,硕果仅存,弥足珍贵,千万别都成了“印象”。

    (编辑·刘颖)

    514984730@qq.com

    相关热词搜索: 狗年 正月 印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