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试析库尔特·冯尼格及其代表作《第五号屠场》

    时间:2020-05-08 07:56: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库尔特·冯尼格 黑色幽默 悲剧 漫画式描写

    摘 要:库尔特·冯尼格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出色、最活跃的“黑色幽默”小说家之一。他创作的《第五号屠场》被誉为二战以来对战争抨击最为猛烈与尖锐的文学作品, 对后人具有强烈的警示作用。本文试图对库尔特·冯尼格充满“黑色幽默”感的创作艺术进行探究,解读冯尼格是如何以诙谐的口吻来叙述战争的残酷与疯狂,从而使这场可怕的悲剧充满了喜剧的色彩。同时对冯尼格是如何有意地将“黑色幽默”作为克服恐惧的一种防御机制,将引人发笑的漫画式描写作为对付痛苦的有效手段进行有意的探讨。

    库尔特·冯尼格是上世纪最受欢迎的“黑色幽默”小说家之一,他是美国当代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以幽默风格著称的小说家,人们在论及“黑色幽默”时必然要提及他。起初,冯尼格被认为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幻想小说家,仅仅受到科幻小说读者和广大青年的喜爱。六十年代以后,他的声誉日渐增高,等到《 第五号屠场 》发表后,他被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称为“当代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

    同海勒一样,他不仅直接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也将战争视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荒诞的现象和疯狂的举动。尽管冯尼格同其他“黑色幽默”小说一样热衷于表现世界的无序性和荒诞性,但他别出心裁地将现代主义创作技巧与科幻小说的艺术形式交织一体。通过现实世界和外星球的交错并置与互相对照,充分表现了现代人为逃避荒诞现实的可笑举动。冯尼格四十多年的创作表明,他既是一位富有实验与革新精神的现代主义者,又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家。

    一、库尔特·冯尼格的文学生涯

    库尔特·冯尼格于1922年11月11日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上是德国人, 19世纪中叶移民美国。他父亲是印第安纳波利斯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母亲是当地一位富商的女儿。1929年的股市暴跌以及后来的经济萧条使冯尼格的家庭损失惨重。由于家境每况愈下,他们不得不放弃原先富丽豪华的别墅,迁往普通平民住宅区。同时,冯尼格也无法像他的哥哥和姐姐那样进入条件优越、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读书。家境的急剧变化使他的父母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显然,家庭的不幸遭遇对冯尼格后来在创作中所表现的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一种刻骨的悲伤。”

    1936年,冯尼格进入肖特奇中学读书,并担任该校校刊的编辑。1940年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生物化学。同时为《 康奈尔的太阳 》杂志撰稿。1943年,应征入伍,加入步兵,并赴欧洲前线参战,次年在欧洲作战时,被德军俘虏,到德累斯顿一所屠宰场的地下冷藏室服苦役,因而经历了德累斯顿大轰炸,目击过十三万五千人葬身火海的悲剧。战后,冯尼格在芝加哥大学攻读人类学,随后在通用申气公司担任对外联络工作。从1950年起开始写作,1965年以后在一些大学兼职任教,1972年当选为国际笔会美国分会副主席和国家文学艺术协会会员。

    冯尼格最初从事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他为各种文学杂志和通俗刊物撰写了一系列有关朝鲜战争、军备竞赛和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等内容的短篇小说。195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长篇小说《自动钢琴》(Player Piano)。然而,这部作品当时并未引起评论家的重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泰坦的塞壬》(The Sirens of Titian,1959)也未获得成功。就总体而言,冯尼格在50年代的创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表现手法和艺术质量均不尽如人意。60年代,冯尼格的小说创作出现了重大的突破。《母亲之夜》(Mother Night,1962)《挑绷子游戏》(Cat’s Coadle,1963)和《上帝保佑您,罗斯沃特克先生》(God Bless You,Mr.Rosewater,1964)等长篇小说的相继发表使冯尼格名声大振。而他的代表作《第五号屠场》(Slarghterhose-Five,1969)的问世则使他的文学创作跃上了一个高峰,成为美国60年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二、“黑色幽默”的代表作《第五号屠场》

    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或战后美国社会的荒诞现实为背景,充分体现了他在现代主义后期对小说艺术所作的重要贡献,而且也对“黑色幽默”小说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英语小说史上,《 第五号屠场 》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高度集中地体现了20年代盛极一时的现代主义创作技巧,而且还充分反映了6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集科学幻想和“黑色幽默”于一体的艺术倾向。

    《 第五号屠场 》全书共10章,其时间跨度为半个多世纪(1922-1976),地点分别为纽约、德累斯顿和特拉法麦多尔星球。主人公比利·皮尔格里姆同作者一样出生于1922年,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牧师助理前往欧洲战场。然而,比利在尚未领到钢盔和皮靴的情况下便成为德军的俘虏。不久,盟军对这座并不具有战略意义的美丽的城市发动了猛烈的空袭,使十余万人葬身火海。比利作为战俘因躲在“五号屠场”的地下肉库中才幸免于难。战争结束后,比利返回纽约,成为一名配镜师。1967年的某一天晚上,当他女儿正举行婚礼时,比利遭到特拉法麦多尔星球的绑架,他与美国电影女演员蒙塔娜一起被关在特拉法麦多尔星球的动物园内供人观赏。比利发现那里的外星族具有与地球人截然不同的时间观念。在他们看来,过去与将来的所有时刻都存在于永恒的观念之中。比利在外星球不仅生活得很愉快,而且对地球上的痛苦、恐怖与荒诞有了新的认识。不久,他在纽约一家电台的一档通宵节目中向人们大力宣传外星文明和地球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滔滔不绝地谈论对时间和死亡等问题的新观念。然而,听众非但没有觉醒,反而认为他是疯子。粗略地讲,小说中还是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索的。一是从1944年比利在卢森堡失踪到1945年他在德累斯顿的经历,另一条从1968年到同年晚些时候。小说结尾的时间正是1968 年。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和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身亡,而比利则预言自己将在1976年举行的关于飞行物和时间问题的学术会议上遇刺身亡。

    作者的反战思想是明显的。书的副标题定为《 儿童十字军 》,就是借用中世纪诱骗儿童送死的事影射当代战争的参与者把年幼无知的人送去当炮灰。作者还借比利之口要特拉法麦多尔人告诉他“这个星是怎么和平生活的,我要把它带回地球去,使我们大家都得救”。

    然而这部小说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战争、德累斯顿大屠杀,而是这些事件所表现出的人类处境。

    比利·皮尔格成了一个当代漂泊者,在你死我活的大搏斗中,他受尽了非人的待遇,被当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笑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是当代人在疯狂的世界上无能为力、无目的、无信仰、悲观、绝望、逆来顺受的集中表现。比利在俘虏营里读的书也正是一本斯蒂芬·克莱恩写的《红色英勇勋章》。这本书的主人公对战争的心理反应和比利如出一辙。

    三、《第五号屠场》的艺术特征

    《 第五号屠场 》充分体现了6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的新方向。冯尼格不仅有意识地继承了乔伊斯和福克纳等意识流作家的创作技巧,而且还成功地开拓与发展了新的小说艺术。

    在这部小说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征也许是作者的叙述手法。作者将自己作为《 第五号屠场 》的叙述者和中心人物之一。他不仅在小说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多次出现在小说的其余章节中。于是,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并不是对生活的模拟,而是作者对本人的经历和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示现代主义的时空观念,并使其与科学幻想交织一体,这是《 第五号屠场 》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作者既巧妙地展示了时间的倒流与重叠,又成功地表现了空间的错位与分解。

    《 第五号屠场 》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征莫过于它既使人悲哀,又令人捧腹的“黑色幽默”感。作者戏谑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与荒诞以及现代人在战争和机械文明面前的无足轻重的滑稽可笑,作者似乎认为,历史已经成为一个荒唐的玩笑,人类的恶作剧不仅使自己经常面临战争与死亡的威胁,而且也将自己置于既可怜又可笑的境地。

    冯尼格对战争的描绘充满了强烈的“黑色幽默”感,他用诙谐的口吻来叙述战争的残酷与疯狂,从而使这场可怕的悲剧充满了喜剧的色彩。显然,作者有意将“黑色幽默”作为克服恐惧的一种防御机制,将引人发笑的漫画式描写作为对付痛苦的有效手段。由于战争本来就荒诞不经,因而比利和其他战俘所经历的一切痛苦和磨难已经显得毫无意义,唯独笑声才能给读者带来某些宽慰。在作品中,具有讽刺意义及引人发笑的镜头屡见不鲜,为整部作品的“黑色幽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应当指出,《 第五号屠场 》不仅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黑色幽默”小说,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暴露意义的社会批评小说。《 第五号屠场 》以其新颖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讽刺手法为60年代的“黑色幽默”小说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例,同时也对现代主义后期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冯尼格的“黑色幽默”小说紧紧卡住了荒诞世界的脖子,并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悲剧,取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冯尼格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并成功地为现代主义后期的小说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孟广君,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副教授,高年级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与翻译。

    参考文献:

    [1] 程锡麟,王晓路. 当代美国小说理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 钱满素编. 美国当代小说家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 张中载编. 西方古典文论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4] 汪义群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 Gunton,Sharon R. and Stine, Jean C. ed. Kurt Vonnegut,J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Volume 22. New York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 any,1982.

    [6] Sholes, Robert. Slaughterhouse-Fiv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6 April,1969.

    相关热词搜索: 屠场 代表作 库尔特 第五号 冯尼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