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研究

    时间:2020-09-08 07:57: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特色专长,以塑造出适应幼儿园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创新,课程结构要合理优化,建构灵活的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强化职业规划和特色职业导向。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模块;特色职业导向

    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的重要使命。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对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如何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出高素质、适合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个首要问题。

    一、多元社会需求下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国家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如今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在公办、民办并行其道的大环境下,随着自身发展,各幼儿园在办园渠道、办园模式、办园条件、教育特色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多元化的办园模式:如从不同年龄阶段划分的0~3岁幼儿早期教育、3~6岁全日制幼儿园、一年制学前班、0~3岁的托儿班、家园共育的亲子园等。

    (2)以个别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特色教育如:蒙氏教育、分享阅读、情商教育、思维训练等各类幼儿园。

    (3)强调特殊才艺技能的特色教育:如各类的艺术教育(舞蹈、乐器、思维绘画、表演等),双语(中英)教育幼儿园,等等。

    如此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必然要求各个学校培养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来说,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多元化的幼教事业发展需求特点,让学生在达到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所需的幼儿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市场就业需求,培养出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能开发学前儿童潜能的综合性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三年)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具有高职职业教育的特性,强化学生幼教实践技能,是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体系;另一方面结合高等师范学院的办学优势,重视学生教育理论和研究素养的能力,培养幼教教学科研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即以培养“教育基础理论扎实、有专业技能特长、善与研究并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前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2.优化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结构和一专多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如何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的弊端,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是重中之重。作为高师专科(三年)的课程构建应突出它自身的主题——职业性与技能性,以实际就业需求为导向,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切入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点。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学前教育专业常规课程内容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专业技能课、选修与辅修课、见习实践等五大方面。新的课程模式在完善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必须突出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在课程结构上增加灵活的特色课程模块,通过特色课程模块的开设来拓宽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覆盖面,使其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以高师学前专业三年专科为例:第一,精选常规课程内容的五大方面的专业模块,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规格;第二,结合当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设定特色选修专业课程模块。在课程目标上,大一阶段,以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初步掌握本专业学习方法,树立本专业职业理念和专业兴趣为主,开设基础教育理论和幼教专业技能技巧课程;大二阶段,学生在全面发展和巩固专业理论技能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自选幼儿英语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美术提高班、音乐提高班、舞蹈提高班),幼儿保健与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专业作为“主修专业课程”来进行专业强化,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学生自己所要强化培养的方向,必须要求一学生一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和自身特点去选择学习,满足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同时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增设“幼儿早期教育”“婴儿教养与卫生保健”“营养配餐与家政服务”等多个选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多元的学前教养理念和职业能力,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下独辟蹊径,拥有自身的优势。

    (2)强化职业规划与特色职业导向。创新型的培养模式必须把强化幼教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生职业导向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明确学前教育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内容。新生入学教育和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中必须涵盖职业规划教育。应让学生明确就业去向和职业能力要求,尽早为就业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围绕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引导和发展学生特色职业导向。如今学前教育中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样的契机下需要大量相关资质的教师和从业人员,结合当前多元化的幼儿教育发展需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与正规的早教机构和培训中心合作,因势利导地开设相关的课程,指导学生获取学前教育相关技能等级证书,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增加就业的筹码,以期培养出更具就业优势的复合型幼教人才。

    (3)校、园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稳固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大课程实施中的实训比重,重视每学期的见习和园内实训,利用好每阶段的见习时间,让学生下到幼儿园进行实践和技能培训,让每一次的见习都有明确的目的和阶段性,符合渐进的实习要求和实践要求,把专业理论和幼教技能融入实践见习岗位中,在培养理念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与实践技能的“做”的统一和贯通,在定期的实训和见习中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体验,多组织学生参与“试教、见习、观摩”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幼教职业能力的发展。见习中布置专题任务如调查、跟踪观察、助教、试教、课题研究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固定的教学常规,让学生直接参与学前儿童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具备实际的工作的技能。同时邀请幼儿园一线的教师来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交流幼儿园新鲜的教学理念和实时资讯,同时邀请幼教专家对教学师资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教师不定期进合作幼儿园蹲点实习,了解不断更新和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检验和校正教学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4)发挥多重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中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学前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是天真稚嫩、活泼好动的学龄前儿童,在职业教育的考核方面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所以考核和评价的标准要多样化和实际化:一方面在考核手段上要注意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重点考察学生幼儿理论和幼教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结合学生活动和学生社团,在活动赛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如弹唱、跳舞、美工、课件制作、教具制作、幼儿口语表演、幼儿双语教学展示等,每年组织毕业学生进行汇演,让学生一次次得到锻炼,并把成绩记入档案,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贵喜.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0).

    [2] 张晗.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大家,2009(12).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