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高校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0-09-30 07:54: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希望,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热爱祖国精神的养成有促进作用,对大学生意志坚定、永不放弃精神的养成有支撑作用,对大学生道德感和承担责任的精神有提高作用。包括本文在内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为丰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相关理论,提供一个模式,而且为高校教育中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供理论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文化极为复杂,早在我国古代期间,文化代表着统治者对世间人的“以文教化”之义,即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应先对天道进行观察,掌握各种自然规律变化情况,如时序等。此外,还要对人伦社会运行规律进行观察,经教化,规范世间人的规范,促使其讲文明,遵守相关礼仪。文化可以区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其中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各种人文知识,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科学技术等,为精神文明方面的。而广义上的文化为人类在对世界进行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精神上与物质上的财富。

    何谓中华文化?最开始,“中華”为华夏族一般在黄河南北建都,由于处于中心地位,所以被叫做中华,汉族在此地逐步兴起,在历史的发展中,疆土范围越来越大,在统治区域内,均可以叫做中华,现在代表着中国。中华文化为我国疆域范围里面所有民族五千年以来所创造的文化。汉族在华夏族基础上发展而成,在中华民族里面占用重要地位,所以可以说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汉族发展到今天,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汉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和汉族文化相互融合,也呈现出自身独有民族特色。所以,我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五千余年,可谓博大精深。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多传统观念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影响很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基础,能够为民族的发展与延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而成,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文化,是各个民族都特有的。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的历史遗产,能够反映于日常生活里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特有的内涵,是民族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产生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

    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源一体是其主要特征,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吸收了百家的优点,并汇聚了各方的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历五千年风雨的沧桑仍然立足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为三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并且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力也依旧存在。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随着中国新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解体,让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收了西方文化和马列主义文化,对于当代文化而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挥着基石的功能,决定在当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点。20 世纪马列主义文化传到了我国,并被当代文化所吸收,同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和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最终融合在一起,此期间对我国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是中华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倾向。“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于北大发放了问卷调查,当提问“当前,我国将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定位法定节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人为 73%,而持反对态度的人为 8%。在持肯定态度的人中,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支持传统节日作为节假日,并非是认为,传统文化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传统节日当做工具,并非价值。对于“你是否经常欣赏京剧、昆剧、豫剧等欣赏戏剧?”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示经常去欣赏传统戏剧的人不足 10%,表示喜欢的仅有 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非常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

    第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了解不多。因为当前的社会有着开放性特点,大量异域文化进入我国,大学生普遍对其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却不喜欢史子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很低。从“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孟子、荀子、墨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也不熟悉其主要思想,尤其是一些学生甚至不了解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就算在表明自己了解相关古人及其历史事件的大学生里面,也很少进行细究。南开大学学生团队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略有偏差。传统文化分类方式较多,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技艺、传统、民俗和其他。但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接近传统艺术。其中,书法、戏剧等传统艺术以及与生活接触较紧密的民俗等,更为学生群体所熟知,而传统文学与思想等,虽具有历史性与传承性,但并未被学生理解为传统文化范畴。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1、开展主题实践,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自己头脑中原有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之形成。”其潜在含义就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除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课程学习相配合,还应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延伸了理论学习,也逐渐深化了大学生传统教育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各种活动进行组织。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大学生,以此实现教育实效的提升。

    2、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主要载体就是传播媒介,即将现有的传播途径利用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这样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还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建立健全各种机制

    为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成效,需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

    4、大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思想活跃的个性,要想有效地培育大学生个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成为教育中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追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

    相关热词搜索: 校对 中华 文化教育 传统 优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