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浅谈如何发挥地方高校在公共外交事业中的潜能

    时间:2021-02-11 07:51: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公共外交是指在为增加国际理解、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高本国国际地位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其概念引自国外,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公共外交却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仅仅是外交官的事,可事实上,它与其他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公共外交范围逐渐拓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各阶层乃至每个公民都有着履行公共外交的义务。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尤为密集,地方高等院校是否需要履行公共外交的职能,如何发挥地方高校的潜能,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 公共外交 潜能

    中图分类号:F014.32,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2-191-02

    一、地方高校参与公共外交的优势

    地方高校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并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不仅扮演着服务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角色,还是公共外交中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为公共外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地方高校是公共外交中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特别是位于中国边境省、区的地方高校,依托于所在省、市与周边国家在历史渊源、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往往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具备了成为公共外交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潜力。

    地方高校参与公共外交虽然也存在资源有限、参与意识不足、外交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但地方高校还是具有服务公共外交的巨大潜力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这为中国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为公共外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使其成为许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育、人文交流项目的实施载体。地方高校开展公共外交的主要方式包括与周边国家进行师生交流、设立孔子学院、制度化地参与国际人文交流活动等。

    二、每位留学生都是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

    近年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也不断增多,还有很多在校学生也作为在校交换生出国学习。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愈来愈大,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人被吸引来华留学。留学是一种最为直接的跨文化交流方式,通过留学生开展的公共外交而产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有效。一方面,中国成为全球留学的重要的生源国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又是全球留学的重要目的国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留学生公共外交,对地方高校公共外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年到海外留学,代表着中国的形象,甚至文化,这些青年自身就是一种推介,他们的穿着和言行会在当地人心里折射成整个中国人的形象。但在出国留学的人员当中,每个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都不一样,这就难免有时候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地方高校对于即将赴海外学习的学生要严加把关、严格考核,并且对他们进行出国前的教育,开展公共外交相关的基础性知识,让他们对前往国家的风俗人情、文化、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让他们对本国和前往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自觉地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

    三、学者也是公共外交人员

    地方高校每年都有不少对外的学术交往活动,作为一个学者,要在这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中承担起公共外交的使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首先,学者们都是在同一个研究领域学习、工作,很容易就能找到共同的语言,得到对方的信任和认同;其次,通过交流,很容易搭建一个交往的学术平台,这样更方便日后长远的交流,这种互动的空间也就更大。通过学术活动的交流,学者们不仅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并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且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多样的交流和互动开展公共外交。

    四、华人华侨是地方高校公共外交应该重视的力量

    华侨华人一直是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2011年10月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戴秉国首次提出“侨务公共外交”并诠释了该定义。他指出:“目前中国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此种情况下,要鼓励海外侨胞以多种方式向住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要使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的关注,海外兴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华文学校在海外成立,也越来越多的华侨、华裔通过国侨办组织到各高校进行华文教育等相关的培训。地方高校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通过对海外华侨华人进行信息传播与沟通,增进文化交流、教育项目合作和互动,传播中华文化和展示华人群体良好的公众形象.增进他国公众乃至政府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认知.进而提升我国的国家利益。

    五、孔子学院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

    全球汉语热推动了孔子学院的发展,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英美很多国家并且已经实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外国了解中国提供了对话的窗口和交流的通道。

    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借鉴国外推广外语的经验基础上,在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实行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孔子学院主要采用合作的模式,由国内高校与海外高校联合建立,国内高校主要投入教师资源及教学资源。海外高校主要发挥其已有的硬性条件以及本土办学人力资源。经费方面,双方各投50%,共同组成理事会。在共同商榷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互相协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活动。

    到目前为止,国家汉办已先后派出2万名中方教师及志愿者到各国孔子学院任教。这些教师与学者不一样,他们都是工作奋斗在海外教学第一线上,直接与海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需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还要弥补和学习文化上的差异,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和政治等,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另一方面,用外国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中国的风俗与文化,使他们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现状。近10年来,海外孔子学院为各国人民开启了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对沟通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情感与友谊、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校要从战略高度明晰孔子学院建设在中国公共外交战略、侨务政策和国际形象构建的关系。近年来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快速成长,搭建了公共外交的新平台。

    因此,地方高校要发挥其公共外交潜能、培养公共外交人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普及公共外交类基础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国际关系、国际法以及世界历史等通识课程。(2)开设多语种选修,鼓励学生选修外语,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外语学习环境,让学生不仅具备外语的读写能力,尤其要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3)继续扩大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与国外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交换生和教师交流项目尽可能多创造机会给学校师生出去工作或学习;加大学校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办学力度,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4)积极拓展其他国际交流项目,如组织海外华侨华裔的学习培训活动等。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成立了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专业的为数不少,而且由于地方高校中有较多的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等,其人才培养导向一般并非纯学术型,更多地趋向应用型,毕业生就业选择多为地方政府机关、地方企业、地方院校等,出国深造的目的地除欧美外,也以与家乡毗邻的国家更为便利。这些都可为开展公共外交储备人才。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发挥其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并向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紧跟政府外交的脚步,尽最大努力发挥高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逢春.海外华侨华人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法政探索,2014(7)

    [2] 陈维.地方高校参与周边公共外交的实践与思考.公共外交季刊,2014(4)

    [3] 樊钉.孔子学院对公共外交的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6)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 江西九江 332005)

    (责编:若佳)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潜能 外交 发挥 事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