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一本一本垫高我们的人生

    时间:2021-02-27 07:57: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六年来的探索实践,整本书阅读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提出的阅读问题从琐碎繁复到清晰简洁,阅读的视角从片面单一到多元立体,读与写从割裂对立到自然交融。整本书阅读还成了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转变和生活态度的改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价值 学习习惯 职业自觉

    六年前,我就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名著,整本书阅读早已进入我和学生的生活。梳理六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和学生都收获满满。

    学生:整本书阅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在学生每天有限的可支配时间内“匀”一点出来给课外阅读,是需要语文教师巧用心思的,不管是减少语文习题的训练,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抑或是“硬性规定”,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切实地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阅读素养、写作能力得到可见的提高。

    (一)阅读问题:从琐碎繁复到清晰简洁

    学生平时多是碎片化阅读,在接触整本书阅读后,阅读心理会发生负向变化,而且,他们会习惯性地使用平时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试图理清每个句子的作用,这种阅读方法的负面作用非常明显。

    如阅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一开始就有学生就不停问:“(乌尔比诺医生)眼瞅着外科手术得到推广,为何常常感到不安?”“赫雷米亚为何决定在60岁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锱铢必较”的提问,导致阅读速度缓慢,甚至中断阅读进程。

    其实,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地耐心阅读,学会抓大放小,提炼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因此,在阅读《万历十五年》一书时,我要求学生每章(共7章)只提3个主要问题,并且读完全书后,自行解决18个问题,只留3个问题。最后,全班再合并为3个核心问题:(1)黄仁宇为何选择这7个人物?(2)明朝衰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3)黄仁宇写史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提问琐碎繁复,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解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事件、语言等入手,再由局部到整体,最终明确整本书的框架。

    (二)阅读视角:从片面单一到多元立体

    由于阅读经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视角往往呈现片面化、单一化倾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三届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做了不同的尝试和调整。这同一本书,指导三届学生采用不同的读法(详见表1)。

    以“关羽败走麦城”为例。2013屆学生在阅读时,做了这样的整理:“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尽管孤立无援,但坚守麦城。后粮草尽绝,听取赵累建议弃城奔入西川。因走大道,遇东吴埋伏。孙权本欲招降他,后被劝放弃。关公父子被杀。”这种阅读整理的方式简洁明了,表明学生能大体知道事件,但存在一个弊端,就是把事件孤立化了。

    在2016届学生阅读时,我引导他们做出调整。这届学生梳理出的情节发展趋势如下:“关羽受命镇守荆州,拒绝了东吴的求婚之策。→傅士仁和糜芳因饮酒误事,导致粮草全烧毁,被关羽杖打后,罚去守公安和南郡。→王甫认为傅士仁和麋芳守隘口恐不得力,建议派赵累取代潘濬,但关羽未听。→魏军庞德前来挑战,关羽大怒,要亲自‘斩匹夫’,结果被诈,左臂中箭。→关羽领兵攻打樊城时,一日只披掩心甲,被曹仁派弓箭手放毒箭射中右臂。→东吴派人使卑辞赞美关公,关羽撤走荆州大半兵。→吕蒙得以白衣渡江袭荆州。→潘濬、傅士仁降了东吴。→关公要求麋芳和傅士仁两日内准备白米十万石,如迟立斩。→麋芳也降了东吴。→关公得知荆州被袭,欲往公安和南郡皆不得。→关公怒气充塞,疮口迸裂,昏厥于地,后被围在麦城。→关公准备丢弃麦城前往西川,但未听建议,选择走大道,遭遇东吴埋伏,最终最杀。”

    尽管文字增加,但学生对“关羽败走麦城”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了,事件之间有了连贯性与一致性。由于还是停留在梳理的层次,在读完整本书后,他们还没有对事件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针对2018届学生,我要求他们在梳理完情节发展趋势图后,分小组专题研讨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最终大家分析出,败走麦城既有关羽本人骄矜的性格原因,也与他未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有关:未与东吴联姻,丧失盟友,且违背诸葛亮让他守荆州的原则;同时,也没有能处理好与属下的关系,导致傅士仁等人的背叛,在关键时无法得到援助;第三,关羽过于轻敌,未把吕蒙放在眼里,恰恰给了对方机会。学生的分析有理有据,审视问题的视角多元化、立体化,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

    在整本书阅读中,应坚持一条:以学生的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他们的阅读与思考。我相信,这样的专题研讨会极大地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并有效地运用到其他书目的阅读中。

    (三)读与写:从割裂对立到自然交融

    阅读和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一开始,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呈现割裂对立的状态,即阅读过的内容在写作时无法灵活运用。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在读某本书时,因为理解的任意性,往往会从书中的某段话或一个话题引申出去,谈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降低了素材的可利用率。比如读《彷徨》,有学生仅仅抓住了《伤逝》一文,读后感写成了应该追求何种爱情。我建议他们找出这部小说集中主人公身上的相似点——尽管他们中有小知识分子,有农民,但基本贯穿着作者对生活在封建势力、生活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一旦有了共同点或不同点的高度概括,就能上升一个层次,形成概括分析的思维。

    二是学生不善于从多个角度对一部作品进行挖掘。比如,针对《月亮与六便士》一书,联系2018届高三学生的3次市统测作文材料,不管从“随着年岁的增加,不应丢失惊喜之心”的角度,还是从“众口难调”的角度,或是从“要敢于说不”的角度,这本书都可拿来引用论述。

    我还引导学生重读“阅读笔记”,把读过的书从题材分类、概括、归纳、提炼,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养分。如一篇学生佳作《铭记一瞬的美好》中的一段:“《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与表姐打扮成中世纪贵妇的模样去照相馆拍照留念,这张照片一直被费尔明娜保留着。在经历了爱情的曲折起伏、年华逝去、容颜衰老凋零之后,晚年的费尔明娜再看到那张照片,照片上保留的少女时期的青涩与生机,无疑是值得回味怀念的美好一瞬……《皮囊》(蔡崇达)中的‘我’在父亲去世后,于父亲的床头找到了一张小时的照片,照片上‘我’的面容泛白,那是父亲卧病在床拿着一遍遍抚摸的结果。这一发现使‘我’忘却父亲患病时的种种刁难,进而回忆起儿时父亲的种种美好。”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但宏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践行,其中的枯燥、烦琐不言而喻。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有愿意阅读的渴望,首要的是自身能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愉悦,收获成长。

    (一)专业能力的提升

    专业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安身立命所在。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除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等途径外,我向不同的书籍学习。为了讲好一篇文本,我会把作者其他的书籍通读或浏览一遍;为了讲好一首朦胧诗,我会读一本甚至两本关于朦胧诗的诗集。不仅如此,我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会和学生一起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在教学《短篇小说选读》时,会和学生一起读完《汪曾祺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诸如此类,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为了让课外阅读产生较大的效益,我们必须把整本书阅读与日常的语文教学相结合。

    高二下学期,我们会安排《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在这时,我都会引入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一书。叶先生的讲解对我的教学是补充和完善,有时也是不同角度的解读,让学生在思考后自行选择理解的角度。比如,我根据学情适时地提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有關“辛弃疾”的章节后毛遂自荐讲解教材中的《青玉案 元夕》。学生结合辛词的两大特色“能感之”和“能写之”,从“那人”形象的理解入手解读“能感之”,即辛词中强烈的情感能量,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从上阕的层层铺垫渲染理解“能写之”,即作者善于使用丰富的意象和典雅厚重的语言,切实体会辛词中百转千回的情感和他的“用血与泪涂抹而成”的词。在此过程中,充分开展自主、合作式的学习,切实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高三复习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短篇小说阅读量,增强他们对文艺理论的感受性,我带着他们一起阅读了《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和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在检测和反馈阅读效果时,提前让学生分组,挑选好自己“最有话说”的那篇或那节,梳理内容,制作幻灯片,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三)生活态度的改善

    这一点似乎与整本书阅读关联不大,然而正因为一本又一本书的持续阅读,教师的心理会愈加健康、生活目标会愈加明晰、生活态度会愈加改善,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会得到提升,并以越来越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对教育教学自然是一种裨益。而且,教师的生命状态会影响到学生的生命状态,学生的生活态度也会朝着更加明亮的方向发展。

    2014年,我的人生经历了一个低谷,暑假时阅读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里面一句“无论生活困窘到何种地步,绝望都不可取,耐心总有它的回报”,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所有的阴霾在那天一扫而光。与此类似,我的一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消极颓丧,我推荐她阅读了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自传体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并多次与她交流读此书的感受,最终她从主人公弗兰西身上汲取了营养,走过了那道坎。我和她彼此更加信任。

    其实,读书本身不是目的,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和教师的读书能力、写作能力能有看得见的提升,进而获得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提升。一位喜爱日本文学的学生向我推荐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我一起分享读完整本书的愉悦感。我想把这种阅读的愉悦感与更多的学生分享,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享受了读书的喜悦,从作品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精神世界,发现“读书是这么好的事”。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有读书的习惯,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教师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师生共同进步,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一本 垫高 人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