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生长文学之树的一方红土

    时间:2021-03-02 07:5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若干年前,当湘军、陕军、晋军、鲁军相继亮出旗帜,支支劲旅有所作为,颗颗文星凌空闪烁之时,面对似乎波澜不惊、仍处于被人遗忘角落的广西文坛,我们曾忧心忡忡,望洋兴叹。从1997年起,广西作家纷纷在全国各种重要的文学刊物上亮相,又在各种有分量的文学奖项中榜上有名。文坛桂军已形成一支壮观的劲旅,后来居上,以极为强劲的冲击力问鼎中原。桂军在全国文坛异军突起,已经是不争之事实,其崛起的过程与成因正成为文学界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因此而在《直接现实主义:广西三剑客的崛起》一文中断言:“广西汇集了一批极有才华的作家,迟早要夺下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我们有理由预期,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将会以一定篇幅的文字记写桂军在当代中国文坛的优良表现。

    文坛桂军的新崛起,实际上并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而是蓄势已久,它得益于1995年文学寻根时“百越境界”的提出,得益于“广西文坛88新反思”,更来自于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13”工程文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来自于作家签约的重大举措,来自于广西作家怀雄心卧薪尝胆的努力,还得益于《南方文坛》等刊物的呐喊和理论支撑,得益于各方面推波助澜,以形成巨大的合力。

    对于文坛桂军的新崛起,青年文艺评论家、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作了深入的研究,黄伟林先生在其《在边缘体验全球化的新桂军》和《跨世纪的文坛桂军》等文章中,对文坛新桂军崛起的前后过程及成因,作了详细而有见地的论述。

    而笔者认为,尚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在文坛桂军的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毕业于广西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作家们底气较足,具备高层次的文学素养。正如国家体育健将选自基层一样,他们在这些院校中得到了良好的前期培养与训练。广西区内的几所高等院校为文坛桂军的新崛起,做出了不可忽略的努力与贡献。

    原来名不见经传的河池师专(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已升格为河池学院)即为广西区内培养作家的几所院校中之一所,文坛桂军中的两名骁将东西和凡一平即出自于河池学院。迄今为止,在广西签约作家的行列中,河池学院毕业生已有东西、凡一平、黄土路、王卓等四人。

    东西和凡一平为河池学院学子在文坛桂军中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广西三剑客”之一的东西,原名田代琳,1966年3月生于广西天峨县八腊乡,1985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先后当过教师、新闻干事、秘书、记者、编辑,后任职于《广西日报》副刊编辑部,1996年被广东省青年文学院客聘为首届专业作家,1997年为广西文学院签约专业作家。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短篇小说集《抒情时代》、《目光愈拉愈长》、《痛苦比赛》、《好象要出事了》,长篇小说《耳光响亮》,十八集电视剧本《永远有多远》,自叙传和小说合集《时代的孤儿》等,其小说作品纷纷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其中,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1996年度《小说选刊》奖,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东西在广西文坛为人冷落的情况下,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大奖,打破广西文坛18年来与全国文学大奖无缘的沉寂局面,给广西文坛注入了强心针和兴奋剂。作为先锋人物,东西最先吹响了桂军进军中国文坛的嘹亮号角,其意义非同寻常。

    《没有语言的生活》为东西的代表作品。这部中篇小说描写桂西北贫困山区一个特殊组合的农民家庭的生活,表现了由瞎子王老炳、聋子王家宽、哑巴蔡玉珍三位一体的生存现实,惊心动魄的物质贫困与触目惊心的精神匮乏相互交织,主人公以一种默默而顽强的方式艰难地与命运抗争,残疾人组合的家庭生下了体格健康的后代,完成对没有语言生活的超越,小说以极强的震撼力提醒人们直面那些被遗忘的现实。根据《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由著名导演蒋钦民执导,由著名演员刘烨、董洁、陶虹主演,该片在2003年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作为唯一一部入围的华语影片,《天上的恋人》有幸成为该电影节首映片子,放映场所座无虚席,放映结束时掌声雷动。影片深受日本观众的赞赏,被誉为“最美丽的爱情故事”,并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本片具有很好的感情世界和人文主义情怀”,其影像如“一幅中国画画卷”唯美高贵。

    《耳光响亮》是东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从较为广阔的层面上再现中国由1976年往下二十年社会动荡的状况和人们生活变化的情景,展示中国当代社会二十年由失序混乱,到急遽裂变,到全方位转型的历史演进轨迹,通过一个家庭的变故,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的变异,作品所揭示的现象与问题实际上已超越了二十年具体时间之外,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而根据这部长篇小说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耳光响亮》和同期套拍的电影《姐姐词典》,则通过影视语言和画面,以特殊的背景描述人世沧桑,对人性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以缅怀,将一记响亮的耳光抽打在人们的灵魂深处,赢得一片赞誉之声,引起强烈的反响。

    此外,根据东西中篇小说《美丽金边的衣裳》和《猜到尽头》改编的剧本又“一菜多吃”,影视两拍。以小说家而进入影视界,东西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其作品之魅力为更多人所领略。著名文艺评论家马相武在《造势下的南国三剑客》一文中高度评价东西的创作,认为:“要论南方文学,不能忽视东西,如果排除东西,晚生代便明显缺失了一些现实主义的力度、深度和厚度。”东西无疑为文坛桂军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凡一平,壮族,1964年7月生于广西都安县箐盛乡,1983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1989年至1991年由广西作协推荐入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学习,先后当过中学教师、县文化局创作员、县文化馆副馆长,现为《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广西政协委员,广西文学院首期专业作家。凡一平在河池师专就读时,即在《诗刊》上发表诗作《一个小学教师之死》,此后创作不断。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中短篇小说集《浑身是戏》、《女人漂亮男人聪明》、《理发师》,还出版了《寻枪·跪下》、《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凡一平卷》,影视剧《理发师》、《无悔的忠诚》、《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等。凡一平先后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等奖项,成为文坛桂军中颇具实力的重要干将。

    凡一平的小说曾被《上海文学》作为新市民小说的代表作。其长篇小说《跪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当代社会生活的风云画卷,作品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和灵动的叙述节奏描写凡人琐事和男女情爱,揭示极度膨胀的物欲、钱欲、情欲、色欲和权欲的危害,在横流社会的权位和财富这一魔鬼面前,各式各样的人物纷纷屈膝下跪。这部写实现主义的作品,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其中篇小说《理发师》则描写一个理发师从1941年至1953年间的遭遇,陆平从杀死日本鬼子的英雄,到国民党的将军,到共和国狱中的罪犯,再到普通的理发师,人间沧桑,身世沉浮,小说表达了作家对命运的偶然与必然、荒诞与无常的思考,这也是对现实的另一种观照,因而具有现代哲学的意味。

    从总体上看,凡一平的小说多描写年轻人在都市的经历。表现年轻人不择手段地征服都市的生活方式,揭示都市中潜伏与暗流的各种人性欲望,刻画在血红、墨黑、明黄的洪波中追逐的赤裸的灵肉。著名文学评论家洪治纲在《〈我们丛书〉—— 生存的理想和声音》一文中指出:“凡一平的《浑身是戏》着重于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将叙事的目标定位于现代都市的角角落落,以不同角色的人物和故事共同指证同一个母题,即对现实生活秩序的怀疑和批判。在叙事上作者不注重喧哗腾跃的现实表象,而更强调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所以他的作品里对话总是显得特别丰富。”这一评论虽然针对一个小说集子,而用于凡一平小说的整体评论,亦十分恰当。

    当今文坛,“触电”几乎已成为一个小说家为文坛认可、为大众接受的标志与途径。凡一平的小说极受影视界欢迎,长篇小说《跪下》被导演夏纲看中,并买下电影版权,又被中国长城文化艺术中心改编拍成二十集电视剧。中篇小说《卧底》也被导演章明看好,并买下版权。《寻枪记》则被著名导演陆川搬上银幕,有媒体认为,这是中国电影界第一部将艺术性和商业性融合得很好的作品。《寻枪记》的上映,使凡一平在一时之间名声鹊起。由凡一平自己改编的《理发师》和他为姜文、姜武兄弟量身订制的《投降》,尚未拍成已瞄准戛纳电影节,被炒得沸沸扬扬。此外,还与章明合作一部描写纯情的《爱情海》。凡一平为文坛桂军炸开进入中国影视圈之缺口,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影视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黄土路,原名黄焕光,1970年8月生于广西巴马,1992年毕业于河池师专数学系,200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曾任中学教师,《沿海画报》编辑、驻京记者、编辑部主任,《广西画报》记者,《广西政法报》副刊编辑等,现为《红豆》杂志副主编,为广西第二届签约作家。黄土路于1989年在校就读时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作家》、《花城》、《青年文学》、《天涯》、《红豆》、《人民文学》、《广西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新大陆诗刊》(美)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200余篇(首),近年来所发表的短篇小说《为什么他们都很快乐》、《梦游症》、《来呀,刘卉》、《垃圾桶》,诗歌《热汽球》、《郊区男孩》、《睡眠》、《半夜南宁》和散文《后现代车夫》、《时间里的东西》、《翻出来晒晒》等均受好评。其任副主编之《红豆》面目一新,成为广西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新锐文学刊物。黄土路是一个勤勉而有灵气的青年作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迟早会找到自己升腾的空间。

    王卓,壮族,曾用笔名汪淖、老A,1972年生于广西巴马,1993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当过中学教师、县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现为巴马县文联主席,为广西第四届签约作家。王卓自1993年起,在《青年作家》、《四川文学》、《三月三》、《广西文学》、《人民文学》等区内外刊物发表散文、小说近四十万字,其中,短篇小说《丑婆》、《王屠户》、《火麻粥》、《隔河有岸》、《作家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我们越来越幸福》,中篇小说《女人美丽》、《彩色碎片》等,最近,王卓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尘埃坚硬》,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情人拐杖》也已脱稿。王卓现在又正为某影视公司创作一个电影小说《祖先的传说》,其创作正呈上升势头。

    除此四者,1990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留校工作的何述强专攻散文,其《何述强散文五题》于2004年4月获第二届《广西文学》“金嗓子”广西青年文学奖。2003年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的谭壮满在校就读期间即出版长篇小说《惑乱爱情》。活跃于广西文化界的河池学院学子还有冯文东、颜晓丹、杨合……一批年轻的青年记者、编辑、作者,他们也正在不断努力、不断进取。目前在校学习的一些学生也不断地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

    河池学院出文化人才,这一事实已被有识之士称之为“河池学院文化现象”,并加以关注和探究。

    “河池学院文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茂盛的植被生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气候,河池学院正是一方温暖润湿的土地,这方文气氤氲的红土,有利于文学之树的生长。

    许多人都有感于“河池学院文化现象”,有感于河池学院的文学氛围,有感于河池学院文科教学和科研的丰硕成果。有好几个评论家和作家都曾经说过,当他们踏进河池学院校园的时候,就感觉到浓郁的文学气息。

    河池学院浓郁的文学气息,首先因为在这所普通高校中,建校初期即有着一群酷爱文学而且很有才华的教师,如刘启真、韦启良、李果河、银建军、韦秋桐……继后,有韦器闳、闻程、犹家仲、钟纪新、谭为宜、陈代云……他们在讲坛上讲授文学,同时著书立说,并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教师对于文学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对于学生影响至深,他们撒下的文学种子一茬茬生根发芽,故而从河池学院移植出去的好苗,一旦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即能伸枝展叶,迎风而长。东西、凡一平、黄土路、王卓莫不如是。东西在《时代的孤儿》中就提到:当时“我的理想是除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之外,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这种梦想诞生于我在河池师专读书的时候。”他谈到他所尊敬的老师对他的影响,“心里发誓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他们在河池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对文学创作的爱好,在校时即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走出校门后其志愈坚,几经磨砺,先后跻身广西文坛,汇于广西文学之流,受到关注,并得益于广西文坛崛起的大气候,脱颖而出。河池学院优良的文学创作传统,正由于一种教师影响学生、师兄连带师弟妹的方式,流动着一股汩汩而下的文学气脉。

    河池学院文科教学特色鲜明,学科建设和科研课题相互结合。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和写作等课程的教学都与文学创作引导相联系,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科研课题立项,也瞄准对广西文学创作的研究。文学教师关注当代文学发展的动态,研究文学创作的规律,尤其注重对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的研究,评论广西作家作品,形成了河池学院文学评论方阵,《河池师专学报》从90年代初就开辟《广西作家研究》专栏,对广西文学创作的理论探讨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与贡献。早在80年代末东西、凡一平初涉文坛之时,河池师专教师即向人们推荐和评价这两位有前途的文坛新人。1993年12月,在东西、凡一平崭露头角之时,河池师专就积极主办“凡一平、东西(田代琳)文学作品讨论会”(广西作协、河池日报社、《三月三》杂志社等单位协办),邀请了《当代》杂志社、《文艺报》及区内外40多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和记者参加讨论,并在《河池师专学报》组织专栏,刊发讨论会纪要和相关评论文章,形成较大的影响。当时的区文联副主席蓝怀昌先生就代表广西作协对河池师专培养两位作家表示祝贺,指出:“举办这次研讨会是河池师专领导的远见。”当时的文联秘书长、评论家李超鸿则指出,作家要靠社会各方面培养,学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河池师专在凡一平、东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0年12月,河池师专又与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和广西作协在河池师专联合举办了“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评论家和编辑对桂西北作家群创作进行剖析和讨论。研讨会指出:“‘桂西北作家群’的创作成就,与有关部门的热情扶持激励,与几代作家团结互助,以及与河池师专等有关院校重视文学教育和文学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河池学院在特色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工作,客观上为文坛桂军的新崛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校园活动,是河池学院办学的一大亮点。河池学院自师专成立以来,即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先后有新垦、新笛、新苗、荒、南楼、丹霞、空谷、南楼丹霞、堆云等文学社团,这些有教师担任顾问和指导的社团活动频繁,邀请作家、编辑和记者等讲学,组织座谈讨论,创办各种文学刊物,自1978年师专建校以来,似乎从未间断。由学生操作的《河池师专报》、《空谷》、《校园之声》、《荒》、《南楼丹霞》、《堆云文学》等文学刊物为学生创作提供园地,发表学生习作和教师评论,尤以何述强等教师指导的《南楼丹霞》办得出色,影响达区内外高校及社会。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之环节,作为培养人才的举措,河池学院的社团活动在区内高校中已相当闻名,成为河池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东西、凡一平等都曾得益于文学社团的活动。他们在成名之后曾一再提到自己对母校的感情。东西说:“我的写作从这里开始。”凡一平则不止一次地说到“好母校是一座靠山!”

    黄伟林教授将文坛桂军新崛起的文化背景归纳为三种:最具本土意义的红水河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至深的桂林山水文化和新中国成立后南下支边人员带来的移民文化,并指出文化背景的多元共生与兼容并包,造就了广西作家的差异性,故其包容量大、五彩斑斓。这种分析极有道理。从地理位置上看,河池学院偏于一隅,似乎远离精英文化中心,然而,桂西北山川神奇绮丽,民族风情斑斓多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位于西南通衢千年古郡宜州城的河池学院因而又得天独厚。远者,脉溯龙溪,得粤西文气;近者承周钢鸣、曾敏之等足迹,后继有人;河池文化积淀厚重与生存环境残酷相反相成,故有奇特的人文体验。东西、凡一平等河池学院学子来自于红水河畔大山深处,由于山区与城市教育条件的巨大差异等原因,他们在高考时未能考出高分,未能跨入重点高校的门槛,而进入河池师专的他们,具有大山赋予的不甘落后的精神、岩石般坚韧的意志和表现自己生活体验的强烈欲望,故而自强不息,在河池学院萌生文学理想,广泛吸收文学营养,以红水河文化背景崛起于文坛,与其他作家相比,其红水河“奇特的人文体验”优势自然得到发挥与显示。

    由师专升格的河池学院已正式挂牌,正规划未来的发展宏图,其目标是要建成一所高教学质量的多科性地方高校。作为突出的办学特色,重视文学教育和培养文学人才的传统在新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中,将会得到继承与发扬,河池学院还将为广西文坛输送文学人才,作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温存超,河池学院教务长、副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红土 之树 生长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