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时间:2021-03-11 08:03: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百喻经》是大乘佛教中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譬喻说法是这本经书最突出的特色。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百喻经》的语言叙述、故事内容、故事背后的意蕴进行阐释。

    关键词:百喻经;故事;譬喻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14-01

    佛经的语言以“精简”著称,《百喻经》也不例外。它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四字一句的模式是佛经宣法的最重要形式。语言上的一句四字不仅给人简练的感觉,同时这种整齐的句式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当然也有利于诵读和记忆。故事情节和最后引发的譬喻议论,四字一句的句式是最常见的。例如故事较短的“灌甘蔗喻”这则故事,基本上就是这种语言叙述说法的典型。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诗经》四字格模式相一致,所以翻译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叙述语言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譬喻语言的运用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含义向不同的方向进行阐释,以此喻彼,此可以一,但彼可以多,这样就是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出来。无论故事长短,叙述模式均是“谜面加谜底”这种样式,并且基本上都是前后分明的两段。这一方面说明佛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在这九十八个故事中语言叙述有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且有语言叙事上的固定模式。例如:首先故事情节均以“昔有······”等开头来叙述;后一段则是“世间愚人,亦复如是”,“凡夫愚人,亦复如是”等这样的譬喻议论。所以,叙述模式相对固定之下,四言为主,兼用杂言的语言特点,使得故事简而有味,显而意深。

    在了解了叙述模式和四字格式的语言后,对于《百喻经》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其文学性阐释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性意味较浓的《百喻经》意在宣扬佛法,使众生获得智慧,不堕“三毒”之境;所以它的内容就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和可读性。它里面所涉及的事物涵盖面广。所讲故事内容的故事性强、生活化色彩浓厚。“田夫思王女喻”是为“一厢情愿”这个成语做得最好的阐释,从题目的名字就可以预见故事的情节;而像“愚人食盐喻”、“愚人集牛乳喻”、“以梨打破头喻”等讲的就是“愚人”这一类故事,这类明说愚人或暗含愚人的故事是《百喻经》的重点,以愚人可笑之举警世间可笑之人,解脱无明之苦是该经的根本旨归。

    另外,故事中对异教之举多有排斥。 “妇诈称死喻”譬喻所言:“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就是对非佛教之异教外道警喻的很好说明。“渴见水喻”、“煮黑石蜜浆喻”和“病人食雉肉喻”也是针对外道异教的警喻。这些故事内容在在劝诫外道之不可取的同时是在宣扬本教教义之可取。对佛教经典的断章取义、对修行者徒自困饿的做法、对贪窃善语而力不能行者加以嘲笑和警戒。对于本教内部僧众,故事中“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和“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等是关于训诫佛教弟子的代表故事。对内部诸比丘有违戒律的行为予以警告、诫示和规劝。批评他们不奉佛法,贪求养利,虽处静坐,心意流驰的恶习。对世尊四辈弟子,不勤敬三宝,欲超三果而得阿罗汉果的行为予以讽诫。

    《百喻经》文学意蕴的解读,是要在它叙述语言、故事内容之上有一个整体的关照才能够体会得到。分析其中的意蕴,不得不重点解读意蕴传达的手段,即譬喻手法的运用。譬喻就是比况晓训之意,通过形象易知的比况,使得深奥难解的佛法义理晓畅明白。善用譬喻、乐用譬喻使得讲经者与受经者达到未至真理而心领神会,且使得其文学性增强,达到很好的说教目的。丁敏的《佛教譬喻文学研究》分析譬喻时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分为一般性、说理性、本质性的譬喻。各类譬喻其蕴含的文学启发功能根本上还是一致的。譬喻是其文学性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传达给读者的意蕴内涵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欲食半饼喻”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食饼之人的话如是:“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这种痴人痴语的话读来可笑,细细想来却含义丰富。正如议论所言“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它一方面说积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凡事不能想当然。另一个故事是“蹋长者口喻”以此故事引出“时”与“非时”的思考,这个故事与中国传统的“时也,命也”的士不遇主题有某种契合,即“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所以这种意味的故事赋予的不仅仅是宗教色彩,更多的是将文学启迪智慧,阅读人生的思考融入了故事中。

    《百喻经》被称为中国佛经中的《伊索寓言》。它虽是一部佛经,但是故事的可读性、譬喻的一致性在读者看来就是一个个寓言故事。“饮木桶水喻”说人之贪,“说人喜嗔喻”意在表明人之嗔,“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说人之痴,这三个例子是说人在生活中会在不自觉中陷入这种“三毒”之境。《百喻经》之“喻”可谐音为“愚”字。譬喻说法的九十八个故事叙述的就是各类事物种种愚昧的行为。

    总之,在《百喻经》文学性阐释中无论是语言叙述、故事内容还是最后的意蕴传达。笔者仅作了浅要的论说,未免挂一漏万。但是对这部经书的文学阐释所得到的启示,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百喻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王孺童.百喻经释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丁敏.佛教譬喻文学研究[M].台北:东初出版社,1996.

    相关热词搜索: 阐释 文学 百喻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