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教育教学 > 正文

    营造政治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时间:2021-04-24 12:56: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政治生态环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它集中表现为一个地方或组织的“风气”、“氛围”或“软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包括干事创业的环境、求真务实的环境、团结和谐的环境、风清气正的环境、艰苦奋斗的环境等等。

    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性

    政治生态环境恶化,无疑会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利交易提供温床,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而且将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好干部成长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就像树木需要阳光、空气和土壤。政治生态环境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观念、领导行为、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选人用人环境,为好干部的健康成长持续加力、营造氛围,可以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之策。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要兴旺发达,不是勉强使人们归顺自己,而是要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五湖四海的优秀的人才汇聚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在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必须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深层次的政治生态环境营造。

    二、目前政治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

    以问题为导向,是改进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最佳途径。善于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调查表明,当前政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及危害:

    (一)“一把手”负责的体制机制带来“一言谈”。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曾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二)“官本位”主义挑战社会公平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衡量成功的综合标准,其中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换句话说,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并以此立功、立言、立德。因此,整个社会便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价值尺度,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类似这些耳熟能详的励志口头禅,就是“官本位”意识的真实写照。“官本位”的思想意识在现代干部队伍中也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唯上是从,上级个别领导者的意见往往就是上级的意见;
    二是特权思想,政治待遇、福利待遇等等,一切都与职务紧密挂钩,人的身份、地位和价值均可由官阶来定尊卑;
    三是权术横行,权力可以为满足政治体系的利益要求而牺牲社会和公众利益;
    四是重权轻制,以言代法,制度、法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严重不足;
    五是家长作风、个人崇拜、衙门作风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潜规则”让现行的法规制度形同虚设。“潜规则”有时胜过法律法规,一些领导干部成了下属的“老板”、“老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按家族生意来经营打理。有的干部精于“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出事”和“不说好,说不好,不好说”的为官之道,有的干部奉行“不跑不送,原地不动;
    只跑不送,平级调动;
    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有的干部以“揣摩上意”为做官真经,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喝五吃六,官派十足。有的干部利用血缘、地缘、业缘、学缘、姻缘等多种关系,像蜘蛛一样不断织密利益网,延伸利益链。不奉行“潜规则”、埋头苦干的清流,反倒成了“不开窍”的“异类”。

    (四)畸形的政绩观背离干事创业的初衷。客观地讲,现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主要采用任命制,仍存在“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火箭式”的拔苗、“钦命式”的点将,致使一些干部乐衷于“找捷径”、“攻偏门”,助长了干部队伍的浮躁情绪,纵容政绩观的畸形发展,往往不顾客观条件,少则几十万、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搞“政绩工程”、“钓鱼工程”、“盆景工程”。其结果,上一届所谓的“政绩”成为后几届的包袱,“政绩”变成“政疾”。一些媒体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过分渲染、对善于作秀的干部的盲目报道和对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的过分夸大,淡化了对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事业的典型宣传,淡化了对集体领导作用和成果的宣传。

    (五)严重的形式主义混淆视听。一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耍花架子,终日沉迷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有的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工作飘浮、虚报浮夸;
    有的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尤其严重的问题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的干部越来越少。在一些干部中,“真实的谎言”成必修课,“川剧变脸”成必练功,“和珅”似人物大行其道,“纪晓岚”似人物靠边站,就连组织部考察干部也难听到真话。

    三、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不追本溯源,就不能探因究理、正心固本。综合分析当前政治生态建设的总体状况,主要原因是“五个欠缺”。

    (一)政治生活欠严肃。有些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理论不学习、不研究、不领会,对民主议事的规定、规则执行不自觉、不认真;
    部分乡镇部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流于形式;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利器钝化生锈,党味不足、辣味不浓,使“一把手”权力得不到有效制衡和监督,其他班子成员得不到真正帮助;
    少数地方部门“一把手”议事决策时“一孔出气、一鸟独鸣”,容不下不同发声,听不得半点意见,在重大决策上独断专行,唯我独尊;
    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行权用权上以权谋私,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大搞利益输送。如此种种,虽属少数个别,但却如滴墨入清水,混浊了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纪律规矩欠刚性。一是还存在不讲政治个例。个别党员干部不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随意发表评论,口无遮拦,毫无顾忌,甚至对上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还存在不守规矩怪圈。拉小山头,搞小圈子,致使“老乡圈”、“同学圈”、“玩乐圈”等各种利益“圈子”客观存在。三是还存在不要原则的操作。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突出的项目建设、工程发包及重大资金使用上依然存在着不讲制度讲关系,不讲程序讲运作,不讲公平讲摆平的诸多不正常现象。这些不讲纪律、不讲规矩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嘈杂了政治生态环境。

    (三)选人用人欠引导。受政治生态诟病的影响,仍然存在“三信三不信”的选人用人怪论怪象。一是信潜规则不信明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
    只跑不送,平级调动;
    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仍被一些干部信奉。同时,选人用人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腐败问题也助长了极少数干部“找捷径”、“攻偏门”的浮躁情绪。二是信“作秀”不信做事。为拉选票、积累升迁资本,极少部分干部仍然用“作秀代替做事”,耍花架子,搞门面盆景,沽名钓誉、虚报浮夸,误导干部考核,以至于产生了“谈匠不如搞匠”的思维误区。三是信资历不信能力。由于论资排辈的惯性影响,年轻干部滋生熬日子、混资历的消极思想,使得干事创业的锐气受挫,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诸如此类,危害了选人用人的政治生态源头。

    (四)作风建设欠持久。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主要存在“九大问题”。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坐而论道,自说自话;
    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重权轻责,胡乱作为;
    心浮气躁,虎头蛇尾;
    慵懒散漫,不思进取;
    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贪图享乐,挥霍浪费。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对下官气十足、颐指气使;
    干事创业“玩空手道”、“练假把式”;
    宏观布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等。虽进行了多轮整治,但时有回潮反弹,仍是影响政治生态的主要问题。

    (五)履职尽责欠担当。少数领导干部遇事“难”字当头、“退”字当先,遇到矛盾和问题,上推下卸、左躲右闪,能推则推。有的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当“两面人、老好人”,把“不表态”当法宝,把“打哈哈”当护身符。有的在驻村包点上沉不下去,在督导检查上走马观花,在民主生活上只放礼花,在落实执行上敷衍塞责等。林林总总,一言蔽之,就是在履职尽责不够,担当精神欠佳,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中“关键少数”的表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透视现象问题看本质,影响政治生态的根本原因在实际中直观反应在两大方面:

    一是干部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精细化,或者说现有的制度规则没有能够毫无偏差地执行落实。以组织监督管理为例,在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上以上级监督为主,存在横向监督软弱无力、下级监督不见踪影的体制性缺陷,“上级监督较远,同级监督较软,下级监督较难,自我监督较空,纪检监督较晚”。党政领导班子的班长本应对班子的成员进行监督,班子成员也应对班长进行监督,但是谁在监督?怎么监督?大家在一起共事,都在想“监督不是我的事情,是上一级纪检部门来查来管的事”。领导干部出问题有各个方面的原因,但是缺乏组织监督、日常监督、制度监督和其他方面的监督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问责和惩治力度松弛,无法形成强大威慑力。少数干部为了私利,置党纪规矩于脑后,心存侥幸于问责追究,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大搞权钱交易。如不被发现,便高枕无忧,逍遥于法外,如东窗事发,则动用贪腐所得或关系网络,遮掩补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如此反复。此种“效应”也就经常被“复制”,慢慢地由“一颗老鼠屎”演变成“一撮老鼠屎”,长此以往,政治生态如何优化?

    四、路径与对策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既靠党中央层面的推动,又需要各级组织的协力构建。对于组织部门而言,更是责无旁贷。

    (一)不断加强思想建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推进组织工作的文化传承创新,建立新型的组织模式,使组织形成一个充满协作、参与、沟通、信任气氛的生态系统。一是要不断强化党性教育。紧紧抓住思想建设这一根本,时刻为党员干部清神醒脑;
    砥砺锤炼党员干部品格;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切实为党员干部“充电、补钙”,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筑牢思想上的“防腐墙”,增强政治上的“免疫力”,从而营造思想意识范畴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严格立规建制规。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将“严”字贯穿立规建制,常治常管始终,形成从严治党管党的长效机制。并结合县域实际,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总揽,以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大核心权力”运行为重点,进一步锁紧关键环节、堵住关键漏洞,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坚决维护相关规定、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执行力,始终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对那些罔顾制度、规定,顶风违纪的人,坚决查处,不搞“下不为例”,以严规严制促进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三是增强法治思维。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点和着力点。要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学法、尊法、守法、护法,坚守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做到依法办事、照章行事、按程序决策,以法治保障业已构建的良好政治生态安全。

    (二)推动民主制度落地生根。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内最基本的民主制度,进一步理顺党内权力的正常关系——由全体党员的权力到党代会的权力、到全委会权力、到常委会权力、再到书记个人的权力,完善党组织的集体领导,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党委议事规则及决策机制,有效防止民主、集中“一头重”,出现决策“一言堂”和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现象。要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既“真刀真枪”,“红脸出汗”,又出以公心,帮助同志内省改过、成长进步,从而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二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使“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在实处,确保组织生活起到“除尘”“过滤”作用,及时阻隔不良风气侵蚀。落实党章规定的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各种权利,最大程度地实现党员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顺畅自主地行使党章、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三要坚持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的制度,树正气,讲真话,做实事。还要深入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相关问题,使之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释放出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功能。

    (三)坚持完善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净化干部“官念”,改革制度设计,选准、用好干部,是干部成长进步的重要导向和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要注重以正向激励、目标激励、内在激励为主来设计干部管理制度,建立起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培养干部忠诚的长效机制。一是坚持制度选人标准不走样。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奖惩体系,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择优录用,坚决重用那些重实干、肯奉献、形象好、政绩突出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干实事、不愿担当的“老好人”。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更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二是严格选拔任用程序不空转。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肃任用程序,最大限度地压缩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和自由裁量空间。特别要把好动议提名、考察考核、程序步骤“三关,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制度不违规,坚决防止“程序空转”。对拟提拔人选充分酝酿,集体讨论决定,坚决防止“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表面走程序等问题。对干部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客观准确掌握干部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不良问题,严防政治生态“母体”携菌。三是坚决查纠选人问题不手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问责制,倒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选人用人的把关责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完善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公道正派、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坚决查纠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违纪行为,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而且要追究责任人,有效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进一步营造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加速政治生态优化步伐。

    (四)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一是更加科学精细地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当前,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代替干部队伍建设、以干部选拔任用代替干部管理的倾向明显,忽略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迫切需要通过以惩治和预防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突出抓好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领导干部良好的作风,这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坚持不懈强化干部全方位监督。健全监督管理信息,建立纪检、组织、信访、审计等部门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干部廉情档案,全面掌握干部情况。加强日常监管,注重抓早、抓小,经常性对党员干部进行“体检”,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严防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增强监管合力,切实发挥短信举报平台作用,建立信访问题联合查办机制,健全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切实筑牢政治生态的“防护网”。三是持久深入整治作风顽症。好作风是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标志,想要弊绝风清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整治干部作风顽症。通过采取专项整治措施,扎实整治公车私用、违规宴请、带彩娱乐、纪律松弛、为官不为等作风顽症,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相关意见。通过跟踪督查,严厉查处办事效率低下、小鬼难缠、中梗阻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通过改进方式,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紧紧盯住“四风”问题的新动向,对那些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的隐蔽性问题,深挖细查,使之无处遁形,以作风建设的持久性,维护稳固持久的良好政治生态。

    (五)重视文化环境建设。社会文化环境,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并对现实的政治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一是要着力培育公民意识,使科学、法制、民主、以人为本、和谐包容等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要唱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需要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传媒的正向引导作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形象。三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增强党的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