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农林牧渔 > 正文

    再现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发展历程

    时间:2021-04-17 08:18:5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学术思潮是学术史的主流、思想史的灵魂、时代的旗帜。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思潮,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植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禀赋,是事关中国文化在21世纪如何复兴并与世界文化兼容互利的大问题。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中国学术思潮史》丛书。该书由尹继佐、周山主编,凝聚了众多资深学者6年多的心血。全书分列八卷,以先秦至现代两千五百年间的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等八个主流学术思潮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学术思潮中,学派之间、学派内部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以及由学术论争而导致相互间的思潮交流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全面再现了中国学术史上,各思潮之间相争与相融的特色。

    第一,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该套丛书力图动态地揭示中国学术上主流学术思潮的流变、兴衰的历史因缘,并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探寻其内在的动力与前后相继的逻辑联系。与现有的一些思潮史著作相比,该丛书的各卷不再沿袭以往思想史、学术史采用王朝定名和冠名的方法,而是尽可能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学术思潮的独特魅力。在八卷中,卷一《子学思潮》(周山著),作者将老子作为子学思潮第一人,认为老庄思想与孔孟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注重于“闻道”,而前者注重于“道”的实践;后者主张“相濡以沫”的仁义关怀,而前者主张“相忘于江湖”的顺应自然。认为名家内部不存在离、合两派,公孙龙不仅集名家之大成,也融合了老庄、后期墨家等众多学派的思想精华,其《指物论》标示了先秦思辨哲学的最高峰。同时,对于子学思潮的得失也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子学思潮之所以能够汹涌三百年之久,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三个经验值得总结,一是无拘无束的百家争鸣;二是破除门户之见的游学;三是相争与相融对学术发展的促进。而它的失误也有三处,一是“自贵而相贱”;二是学术理论缺少系统性;三是对纯学术研究的轻视。这些见解对于今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卷二《经学思潮》(王绍玺著),以翔实史料对汉初政治经济形势和各学派主张特点进行分析,认为经学一统天下,既有保存典籍、巩固政权、维系民族感情、实现安定统一的积极作用,又有禁锢思想学术、专制僵化、扭曲人性的负面效果。卷三《玄学思潮》(朱义禄著),围绕名教核心问题展开,认为中国学术思潮发展的历史,是名教不断完善、发展、丰富的历史;认为玄学中的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等思辨性强、抽象程度高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的理论升华。卷四《佛学思潮》(夏金华著),提出缘起、佛性、修行成佛的方法与途径三种理论说;对隋唐佛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尤其对佛学思潮衰落的原因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才的流失,二是片面重视理论研究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卷五《道学思潮》(徐洪兴著),认为道学思潮是中国中古时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先秦至汉唐以来中国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文化选择、淘汰、吸取、整合的结果。道学思潮的最大学术成果,是为儒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论证,重新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地位。卷六《心学思潮》(翁绍军著),将心学界定为明代士大夫所求索的赖以安身立命的思想理论体系,认为阳明对先验道德本体“良知”的构想,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四句教”中的心、意关系跟慧能对心体、思量关系的表述思路极为相同。卷七《朴学思潮》(李海生著),认为朴学思潮自明末清初发端至清初衰竭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术为核心,旁及受其影响的其他思想文化领域;二是用通贯整体的方法,即纵向以学术流派为经,横向以学派之间的互争互渗为纬,形成网络型结构;三是突出了清初二次学术转变的特殊意义。卷八《现代多元学术思潮》(方松华著),在众多学术思潮中梳理出“西学思潮”与“现代新儒学”两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思潮,指出两者冲突的根源是文化精神、价值理念的取向不同。

    丛书的这种架构,从整体上看,它概括、分析了中国学术思潮的特征、走向;从单本著作看,它们又深入地揭示了一个学术思潮的得失、一个学派或一个学者、一种观点的得失,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潮研究方面的新成就。这表明该书准确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学术思潮发展史,并总结了学术思潮发展的规律,为各个专业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整体性的文化视野,为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最重要的内容。

    第二,丛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为指导,从传统文化自身的语境中,准确解读原典。近代以来,中国学人致力于学术史研究,超越古人之处,在于视野更为开阔,观念及方法有现代学术的特征。如对学术作分科解析,注意学术产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考察中外学术的交互影响,比较中国学术与异域学术(尤其是西方学术)之异同,等等。对学术流变成因的探讨,对地理环境与人才素质的关注,对社会思潮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对不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特色和历史地位的研究等。前人对于中国学术流变的探索,为今天提供了有益的思维教训,奠定了学术思潮研究的坚实基础。各种方法的探讨,使得学术思潮史的研究,日益向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逼近。

    本丛书一方面看到,中国学术界在思潮激荡的三百年时间里,产生的一大批原创性学术著作,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充沛的底气,对原创的正确理解是品味、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又敏锐地看到,近年来专业史研究的兴盛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些定论值得推敲和怀疑,问题就出在对原创著作的理解上。好多(尤其先秦时期)原创性著作的解读值得商榷,需要重新解读。而对学术思潮做单纯、僵化、牵强附会、一概而论的粗线条划分,不以正确解读原创为基础,则很难有别于以往的哲学史,这既是对学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可能从中得出中肯结论的。该著在方法上,将学术思潮史与学术史和思想史区别开来,对每种学术思潮产生的根基进行了一番社会史的还原工作。它们强调学术思潮重在于“思”而不在于“术”,单纯的学术不能成为思潮,思潮必是社会性的,具有批判性、先锋性。学术思潮史不是完全的观念史,而要做一个社会史还原的工作。对此,该丛书的作者借助哲学、心理、语言分析的工具来加以把握,来诠释学术形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使社会史的面貌得以全面的还原。在写作中,该丛书还有意识地区别学术思潮史与学术史、思想史的关系,一般来说,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思想史重在思想的酝酿、创建;学术史则强调知识的传承、演变、累积,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该著作为学术思潮史,它体现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双重性,它既立足于作为某种知识形态的传承、变迁和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对各种知识形态的思想意义作了合理的诠释,赋予了该著应有的学术与思想的双重意义。

    第三,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非主流思潮对学术思潮发展的铺垫作用。《中国学术思潮史》的研究者们力求站在一个鸟瞰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思想史的进程。对于历史上思想思潮的涌动,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开创思潮的人不一定是赫赫有名的人,“名家”思想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对以往各种思想(包括非主流思想)综合、吸收的基础上的,而且,有些具有总结性的“名家”与时代思潮发展的脉络并不一致,有时候甚至是逆流而上的。这种客观现象,使得该著在把握主流思潮的同时,自觉地对非主流思潮在主流思潮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促成作用作了足够的关注。因而,在对各历史时期发生的主流学术思潮进行深入考察研究的同时,该书力求透过其中学术的传承、转换、变革,以及学术思潮的发生发展、相争互融、兴衰得失,来进一步把握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脉络。

    总之,该丛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总结前人学术史探索的基础上,再现了中国学术思潮的相争与相融的历史进程,丛书作者自觉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原典意识、以及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意识,使得该丛书分则表现为某种学术思潮的玑珠,合则体现为中国学术史的全壁。丛书的作者们学养深厚,对原典解读精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深度。因而,是迄今为止中国学术思潮史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

    (责任编辑 陈金清)

    相关热词搜索: 中华民族 发展历程 再现 学术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