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校企协同”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

    时间:2020-04-09 12:23: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校企协同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创业精神培养的薄弱环节,从校企协同的视角,探索通过“平台、课程、师资、实践、氛围”五个方面的协同,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创业精神; 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2-0061-05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指导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做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创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专业教育的教育形式,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比较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为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我国的创业教育最早起步于上世纪的80年代,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目前尚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在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创业精神培育一直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好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创业精神的主要内容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必备的思想意识、思维逻辑、性格个性以及行为习惯的综合表现。“创业精神培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新契机。”[1]12创业精神主要包括:创业理想、创新意识、坚毅果断的心理品质、学习拼搏毅力、合作认同思维、自我规范意识。

    (一)创业理想

    创业理想是创业精神最基本的动力来源,集中体现创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创业行为的原始动力,具备了创业理想的人,才会自觉收集与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料,积极主动学习创业知识,不断尝试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中自我提升,砥砺前行。

    (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创业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之一。纵观无数创业成功的实践,无不都是在产品、渠道、价格、管理等创业要素中进行了大量创新。一个创业成功案例就是一个集多项创新于一体的科学合集。

    (三)坚毅果断的心理品质

    创业是一个对个人精力、信心、判断力、执行力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验的心理实践过程,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过程中的情绪意志调节系统,在诸多心理品质表现形式中,与创业精神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坚毅和果断。坚毅的个性能够让创业者勇于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果断性格能助推创业者把握机会,精准施策,提升创业成功率。

    (四)学习拼搏毅力

    学习拼搏毅力是当代创业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持之以恒的學习拼搏毅力能够让创业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警惕精神,对市场信息进行精准的把握,对创业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学习是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创业者有顽强毅力。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五)合作认同思维

    创业实践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来自产品、市场、管理、财务等多方面人才的有效组合才能成功。在共同创业过程中每个岗位人才都要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使创业活动成为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舞台。有志于从事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必须学会合作认同思维,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博得身边人的认同,同时也要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

    (六)自我规范意识

    创业实践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会有来自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困难,需要创业者不断克服这些困难。这期间创业者会经常面对来自社会、竞争对手、合作者的阻碍与诱惑,稍有不慎,创业者就可能陷入到某一创业要素的困境中,甚至触碰到法律的高压线。所以创业者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抵御来自各方面的不良诱惑,养成良好的自我规范意识,保持良好的创业状态。

    二、校企协同育人优势

    (一)资源互通共享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是,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教育和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由于企业和学校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校企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是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企业有资金实力强、技术应用能力强、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实践经验丰富等方面的优势。高校的优势则是高级人才集聚,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及时,拥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体系。企业和学校的有效协同正好可以形成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共享互补,企业可以借用高校知识、技术、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展壮大,高校则可以通过企业更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教育改革方向,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效果。

    (二)培养目标共赢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对高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出了密集号召,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人才正是当前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从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广大高校的用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也更需要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创造性人才。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也在不断增强,学校需要提升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大力推进双创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教学实践改革,满足企业和大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企业自身一直面临着转型升级、适应市场的迫切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发展都不能忽视对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不断面临来自市场、竞争同行、上下游产业链的挑战,企业迫切需要有大批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充实到企业内部,实现企业成功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创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员工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一个“企业生产职工”的角色定位,很多员工都有创业的意向,已经在利用互联网做微商、做电商的员工已也为数不少。一些企业已经在内部建立了“内部创业孵化机制”,开展相关培训和孵化工作,因势利导鼓励员工开展创业实践。基于以上共同目标,高校和企业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需求。

    (三)实践方法共促

    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在教育引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各有所长,学校因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学校教育方法比较全面系统,理论教育水平也很高。但高校在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教育内容缺乏实战性、教育活动形式不够生动等不足。企业反馈对高校育人成效的需求中,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深入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管理基本要求,掌握岗位工作能力。这些需求在学校创业教育中是无法充分实现的,必须通过学校指导和企业实践来共同完成这一教育目标。在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方面,高校和企业有着高度的共识,即只有通过校企协同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业者,才更具备创业实战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业精神教育薄弱环节

    2018年笔者在浙江省内几所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调查中发现,当下高职院校创业精神培养尚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一)学校对创业精神的培养成效不明显

    在调查“你接受过的校内或校外有关创业精神的教育么”这一问题时,被调查者中的300人之中有239人选择了“没有”,占比79.67%。在问及“你了解什么是创业么”时候有59%的学生回答的是“不了解”,在问及“你了解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么”时,更有56.6%的学生回答是“不清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创业”、“创业精神”还处“不了解、不清楚”状态,学生对创业过程中很多基础的信息也还没有掌握,关于创业的基本条件也还不了解,说明我们创业精神培养力度还是不够的,我们的创业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我们创业教育探索目标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学生对创业精神塑造的认识不充分

    在调查“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时,选择“创业理论学习”的有161人,占比达到53.67%,其次分别是“创业案例实践”有89人,占比29.67%,“创业意识培养”有40人,占比13.33%,最后是“创业精神培训活动”,有10人,占比只有3.33%。在问及“你认为高职学生创业最需要什么”时,30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63人选择了“社会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占到被调查者中的54.3%,排在第二位的“创业精神”占比21.33%。由此可见,大学生认为创业实践最需要的就是“社会对青年创业的支持”,这一方面反应出学生对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期盼是十分强烈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精神重要性认识的不充分,计划创业的大学生急于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但是同时却忽略了自身创业能力的提升,殊不知大学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创业精神塑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业精神品质,才能够在今后创业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坚定的毅力,这些基本素质是有志于创业实践大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

    (三)校企協同培养创业精神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

    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什么”问题中,有116人选择了“开设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占比38.67%,另有89人选择了“与企业携手协作开展”,占比29.37%。这说明,学生一方面认为“开始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认为“与企业携手协作开展”是最有效的途径,希望学校能够携手社会企业,形成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使高校的创业精神培育效果更明显。但是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机制还不完善,这方面的合作往往还只是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这一比较原始的校企合作关系层面上,所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适应岗位的能力,从上手到成熟的过程较长,在岗位上创新创业的精神缺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随着我国企业转型升级而发生变化,正由原来的手工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型、技术型转变,企业也急需要大批有创业精神、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劳动者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目前的现实是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不相匹配的矛盾,急需由政府主导,让企业和学校携手,共同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适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的需要。

    四、关于校企协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思考

    (一)协同搭建创业精神培育平台

    调查中,当问及“创业精神最好的培养途径是什么”时,有24.6%的学生认为“向企业家学习是非常好的培养途径”,另有10%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说明广大学生渴望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期待学校和企业联手,共同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使命。

    前不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创新创业文件指出“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2]由此可见,在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了创新创业必须作为一门课程体系纳入到高校育人工作中,政府在积极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协同育人的工作平台,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高校和企业如何唱好“协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这出戏了,唱好这出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和学校都要有协同意识,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共同努力。

    (二)协同开发创业精神培育课程

    任何的高等教育形式,都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创业精神培育也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如何设计出既适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有效实施的一套创业精神培育课程,是顺利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课程体系既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养成积极的创业意识,又要鼓励他们勇于投身创业实践,通过实践不断历练创业精神。在校企协同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要积极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开发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高校要做主导,而且要邀请企业家、创业导师共同参与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体系设计,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防止课程设计只是从理论到课堂,缺少社会实践内容。课程内容也应该更具实践性,至少应该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实务、企业家精神、创业实践等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内容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高职 协同 创业精神 培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