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建紧迫而现实的命题

    时间:2020-05-23 07:55: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上海市松江区方松社区(街道)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党员群众,大力推进“六步曲”工作方法的积极探索,分析了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并对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思考。

    区域化党建;松江;创先争优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4-0054-03

    区域化党建,就是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统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工作紧迫而现实的命题,也是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这一新任务新要求,从街道实际出发,整合辖区资源,大力推进“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载体、夯实‘三给’做法、凸显四区联动、用好五本台账、搭建六个平台”的“六步”工作方法,着力在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中创先争优。

    一、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围绕“一个目标”,在促进幸福共享中推进区域化党建。方松街道是松江新城的一个新型社区,辖区面积33.81平方公里,内有松江大学城、区政府办公中心、区图书馆等机构和单位,地区呈现“高校多、政府机关多、商业广场多、在职党员多”等特点。社区(街道)党工委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整合辖区资源,凝聚党员群众,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党工委提出了一个总的工作原则,就是以服务为主,努力实现区域内党组织的“工作双向互动、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共享”的联动目标,并最终形成——上下联动聚成“一条心”、左右联动拧成“一股绳”、前后联动编织“一张网”、内外联动开成“一盘棋”的“区域、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在促进幸福共享中创先争优。

    (二)抓住“两个载体”,在促进社会管理中推进区域化党建。在区域化党建的推进过程中,方松社区(街道)党工委以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和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这两项载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2001年,街道党工委为了更好地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的作用,建立了方松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方松街道辖区内有关单位党组织及部分党建结对共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加。其宗旨是在社区各党组织之间加强横向联系,实行信息传递,进行工作交流,联手开展活动,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目前共有成员单位33家。2004年,街道在江中居民区试点后逐步推行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是由社区(街道)党工委协调,居民区党组织牵头,由居民区内各单位党组织代表、在职党员代表、在册党员代表组成的,共同参与商议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一种制度形式。通过“党员亮身份,奉献在社区”、“聚焦大难题,群智共化解”、“党员作表率,群众得实惠”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党员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搭建了平台,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夯实“‘三给’做法”,在促进共驻共建中推进区域化党建。2010年,街道党工委创造性地提出“给位子、给任务、给荣誉”的“三给”工作方法,进一步形成了区域工作合力。给位子,即确保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有用武之地。在社区(街道)党工委“1+3”(1指街道党工委,3指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运行模式中,吸收规模较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加入。在每年一次的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中,党工委要求驻区单位代表比例不低于代表总数的50%。目前,33名方松社区委员会委员中,驻区单位领导24名,占委员总数的72%。给任务,即调动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的积极性。社区(街道)党工委以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社区利益和共同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主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联系,听取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见建议。给荣誉,即激励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党工委坚持每年开展“松江新城共驻共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开展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广泛征求居民区党组织的意见。并且街道利用《松江新城》社区小报等宣传媒体,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四)凸显“四区联动”,在促进资源整合中推进区域化党建。作为松江新城建设的核心区域,方松社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实现松江行政中心区、大学校园区、新城商务区、居民生活区的“四区融合、联动发展”提供了极好的主客观条件,并进一步在整合组织资源、服务资源、人才资源中实现创先争优。在组织资源整合方面,深入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在服务资源整合方面,逐步将学校、医院、物业企业等单位的硬件设施纳入社区共建共享,为居民区开展各项活动创造物质条件。同时街道也积极承担大学城学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任务。在人才资源整合方面,充分利用区域内人才集聚的优势,开展质量高、有影响力、富有成效的活动。

    (五)用好“五本台账”,在促进党员作用中推进区域化党建。为更好地促进在职党员的作用发挥,居民区党组织接待在职党员报到时及时予以登记并建立档案,实施台账管理,详细记录在职党员基本情况、活动情况及意见建议,并为每位党员设立了“五个一”:一表、一书、一册、一评、一信(在职党员报到登记表、在职党员认领服务项目承诺书、在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册、在职党员综合评议表、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信),激发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此外,还要求在职党员每年完成五个规定动作:参加一次夜间巡逻、提供一次专长服务、参与一次清洁家园义务劳动、为和谐小区建设献一计、参加一次献爱心捐款活动,从而形成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良好局面。同时,居民区党组织一年两次对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及时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反馈,对表现积极的向单位寄去表扬信给予精神鼓励。据统计,2009年以来居民区党组织共寄出表扬信1368封。

    (六)搭建“六个平台”,在促进奉献服务中推进区域化党建。通过居民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度,为社区党员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搭建六个平台:团组式、建议式、岗位式、项目式、阵地式和工作室。其中团组式平台,主要以志愿组织、文化团队为主要形式,党员被选入或参与其中,协助推进党工委工作;建议式平台,通过听证会(涉及“物业费调价、停车位扩建、绿化移位”等)、矛盾协调会(涉及“噪音扰民、违章装修”等)、评议会(涉及“物业管理、社区民警、居委会干部”等)等,形成居民区工作决策;岗位式平台,以党员责任区、包干区的形式,如治安巡逻岗、文明示范岗、护绿岗等,增强党员的责任意识;项目式平台,如助学、助老、助残等项目,彰显党员先进性;阵地式平台,如居民活动室、党员诉求站、居民区小报等阵地,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工作室,即依托党组织,培育发展党员志愿者工作室。

    二、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

    (一)在体制机制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理解还需要深化。当前社区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的部分原因在于自身建设上存在“软肋”现象:个别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共建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机制制约;在联动内容和联动方式上缺少创新手段和激励措施;社区编制少、待遇低,使社区党务工作力量相对薄弱。

    (二)在单位组织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认识还需要提高。一是一些驻区单位缺乏属地意识,习惯于条条管理,特别是与居民区的结对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地方党工委在与其沟通联动等方面尚有难度,造成党的资源不能在街道社区层面实现有效整合,党建工作不能形成强大合力。二是部分企业特别是少数非公企业往往意识不到党建工作促企业发展促企业和谐的功效,因而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个别企业对党建工作甚至抱有“冷处理”态度,给“两个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增添了较大难度。三是少数基层党务工作者思想认识、工作方法不能适应区域化党建创新的需要,还不能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不会有效整合和利用辖区资源,不会设计党内活动载体,不会调动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在党员个人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参与还需要扩展。一些在职党员参与支持社区党建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一是担心参与多了会增加负担,影响工作;二是担心与社区关系密切了,会变成领导、被领导关系;三是担心自己级别高,与社区打交道会降低身份与格调。归根到底是认为自己的组织关系、工作岗位都不属社区,不愿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活动,更不愿接受社区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评价机制,并同时赋予居民区党组织相应职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民主评议、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工作中,居民区党组织有审查、评价和建议权,并以此调动在职党员奉献社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成为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又一现实问题。

    (四)在社会资源层面:对区域化党建的整合配置还需要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要实现在街道辖区内,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在充分满足辖区内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形成覆盖全部社会单元(包括社区<街道>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等)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最终使各种党建工作资源和社会资源得以实现有效整合、合理配置,仅仅依靠社区(街道)党组织的力量,既不现实,也很难奏效,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三、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

    探索建立区域统筹、共驻共建、互联互动的党组织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区域内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共赢,才能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整体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党费划拨、财政补贴、单位赞助等方式,设立区域化党建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完善党务人才选拔机制,建立区域党务人才库和党员骨干信息库,选派干部充实到区域党建工作一线,建立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定期到社区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党务干部配备机制,适当增加街道层面党群干部编制,尝试从在职志愿者队伍中吸收兼职党务工作者,探索基层党务干部“社会化招聘、职业化运作、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的新途径。

    (二)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动力激励机制。完善区域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和关联性较强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对有关部门和党组织的绩效考核,把组织开展区域党建工作作为党组织书记的重要职责。健全联考联评制度,街道社区工作考核和领导班子成员任免,要广泛征求单位意见和建议,并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开展区域党建示范创评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区域党建共建示范单位”、“党员服务先锋岗”、“五星级党员义工”等党内表彰制度,激励更多单位和更多党员积极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营造“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活动运作机制。针对社区工作成分复杂的情况,着眼灵活多样,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为主,积极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针对辖区单位多,隶属关系各不相同的实际,开展各式各样共建主题活动和共建文明和谐社区等活动,激发驻区单位和群众参与区域化建设的热情;结合“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非公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工作;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各类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同时,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和驻区单位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相互沟通、齐抓共管、合力并进的格局,给区域化党建注入新的活力。

    (四)创新区域化党建工作教育管理机制。党员教育方面,制定“党员教育行动规划”,组建党员教育义工队伍,突破以支部为主的单一教育形式,结合党员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对区域内党员进行分类联片教育,实现区域内党课共听、活动共办、骨干共育。党员管理方面,设立“区域党员活动日”,把不同单位、不同党组织之间的党员聚集起来,实现“开放式党组织生活”;建立党员信息库和信息卡,实行“党员电子活动证”制度和党员活动年审年检制度,根据党员参加活动情况即时记录;深入开展“党员认岗服务”活动,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各种公益性岗位,大力引导和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和流动党员参与到“认岗服务”活动中来。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建立统一的区域党建网站,设置内容丰富的区域党建信息、网上服务窗口、网上党校、经验交流、党员论坛、网络会议室等栏目,实现党建信息资源互联互享,提高区域党建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区域化党建是党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的战略性调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体制机制的创新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不断提升驻区单位、党员个人的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

    特约编辑:古悦

    相关热词搜索: 党建 紧迫 命题 现实 区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