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0-05-24 07:54: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留守儿童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所关注的“学龄前留守儿童”,指的是生在农村,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乡镇幼儿园或城区幼儿园的4~5岁幼儿。多年来,一说起留守儿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而很少关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逐渐年轻化,留守儿童也出现了低龄化。这部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着急剧变化,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幼儿园面临着大量孩子入园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危机,值得幼儿园和社会各界给予关注,深入研究并强化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幼儿个人先天遗传的因素,又包含社会大环境、园所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氛围等多种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在教育事业中,幼儿教育相对处于发展较缓慢的地位。尽管国家启动了学前教育一、二、三期三年行动计划,并从2011年起,持续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但面对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以及二孩政策放开后对学前教育形成的新挑战,学前教育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所以,落实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办好学前教育”是一段时期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关注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我们在将“办好学前教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发现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此问题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它的形成和解决与社会重视程度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上优质的普惠性幼儿园。许多农村老百姓认为,把孩子送到乡镇学校受教育是离开家门,不如直接送入城市学校“一步到位”。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或是为了寻求好的就业途径,直接奔走外地他乡,将孩子留给老人,低龄化的留守儿童因此出现。在这部分家庭中,“教育交给幼儿园、吃喝交给老后勤(爷爷奶奶)、快乐交给动画片”成了比较突出的现象。而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有不少家长要么工作忙,见不到面;要么不以为然,以为树大自然直,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看小孩还是自家的好。可以说,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起因都在家庭,有的是“近墨者黑”,有的是“上行下效”,有的是“信马由缰”,而父母不在身边,不会及时疏導,因而造成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诚然,个别家庭的变故、突发灾难的影响等,也是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诱因。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建设力度的加大,大量幼儿教师加入了幼教队伍。但由于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幼儿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存在大量缺口,已上岗的幼儿教师工作量达到了超负荷。许多新上岗的教师必须边上岗边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部分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能力,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彷徨、困惑等心理问题。加上目前社会舆论过度渲染幼教领域的阴暗面,使得原本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幼儿教师又缺乏了自信心,在让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不免带有厌、逼、急等现象,从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危机的形成。

    二、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征

    与城市学龄前儿童相比,由于家长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有差异,农村学龄前儿童相对具有心理问题多、解决难度大、波动时间长等特点。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学校校长王怀军提出的议案中说道:“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上农村现有社会关爱体系不健全,留守儿童的依赖情感很难得到满足,封闭、孤僻、自卑、任性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导致安全、学习、情感等方面出现问题。”具体来说,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有如下特点:

    (一)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面对同样的境遇,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少能战胜自我心理问题,更需要通过他人的救助来解决。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经常会陷入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甚至不能自控的心理失衡状态。

    (二)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极易形成逆反性心理冲突。别看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一句话说不进心里,就极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脸色马上就会晴天转多云,进而会滋生诸如不合群、泄私愤等复杂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问题具有反复性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形成的,如自卑感、失落感等。因此,对于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要寄希望于一次活动一劳永逸,而要时常关注,允许反复,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减弱他们的自我封闭意识,这同时也在考验着幼教工作者的耐心。

    (四)心理问题具有情感缺失性

    近年来,随着儿童福利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的加入,目前留守儿童吃不饱饭、无人照顾的情况基本上不复存在。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却摆在我们面前: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会经常游离于情感缺失的常态,精神和心理层面往往会出现问题,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情感饥饿”。学龄前的幼儿由于不擅长表达,成人往往看不到孩子“情感饥饿”的明显症状,但这种伤害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永远的伤痛。

    (五)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鼓舞性

    对于孩子来说,心理问题无小事,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是在搬掉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绊脚石”,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在3~5岁这个年龄,和城市学前儿童一样,每天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又往往是从“为什么”开始的,但由于条件限制,其很难得到满意的答案。而一次圆满的回答,则对保护和加强孩子的自信心起着威力无穷的作用。

    (六)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性

    心理问题看起来是一种病态,但如果解决得好,不仅能帮孩子恢复心理平衡状态,而且可以增强孩子的鉴别能力,提高他们的耐受能力,丰富其应对困境的技巧,这对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

    面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新情况、新问题,我园知难而上,迎难而进,敢于亮剑,在当地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排查。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不漏掉一个需要帮扶的幼儿。我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项目,由园长任课题组组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扶持园班主任,两两—组,分组走访。所有教师详细记录走访对象、走访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情况,激励他们和家人自学、自理、自强。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创设安静的空间,和孩子一对一交流,利用测评工具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测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留守园自查、扶持园互查、市实验幼儿园统一查”的三级管理体系,顺利把好数据搜集关,做到录入数据准确无误。在持续两年的测评工作中,我们实现了测评工作的细致化和测评数据的准确化,确保了我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兒童帮扶工作的科学化。

    二是建群,建立微信群、QQ群,齐心协力完成留守儿童工作。在扶持园和留守园开展一对一帮扶过程中,我园将园所发展的进程、问题的答疑、相关培训视频、工作总结等在群里进行技术展示分享。大家通过这两个平台,进行比学赶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园教师还通过课题研究,带来了许多研究经验,进一步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规范并创新了学龄前留守儿童工作。

    三是活动,让园所、孩子、家长、社会行动起来。确保活动出实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唤醒留守儿童心灵。一年来,按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项目活动的安排,扶持园配合留守园,分五个主题,开展了十节教学活动。通过月月生日会活动,温暖孩子心田,让孩子学会微笑、学会生活、懂得感恩、学会分享。创建亲情图书角,点亮孩子梦想,图书角以孩子喜闻乐见的绘本为主,精彩纷呈的儿童读物,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游知识海洋的空间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培养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祖辈等家庭成员的亲情,以及对其他小朋友的友情。用书信往来、视频通话传递亲情,寄托孩子的思念。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日常活动记录,定格每一个感人的瞬间,让幼儿教师和监护人有一份活教材,帮助幼儿学习有效的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方法。一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更多的人关爱学龄前留守儿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只是刚刚拉开序幕。为了留守儿童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们愿用非常之力尽非常之功,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 留守 心理健康 对策 学龄前 农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