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以文化为主导的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1-01-20 07:57: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这个被称为“文化转向”的时代,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向相关领域拓展和延伸,以文化为主导的融合发展理论和实践呈现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近年来也在某种深刻的维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融合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探索。在全球化时代思考融合发展问题,既应该具有一种全球性视野,同时必须考虑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与地方性的张力中战略性地探讨自身的融合发展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地方性;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3-0064-08

    融合发展既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理论问题,更是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发展中的实践性问题,而文化在融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家开始认识到并描述了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存在的‘文化转向’,其中也包含了我所描述的文化动力的矛盾。文化转向也反映在诸如世界银行这样的全球发展思考中,特别是在1980年基础发展的实际失败之后,这种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文化语境和敏感性。事实上,文化已成为发展思维中的一个中心概念。”[1](P3)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重要的转变,即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从物质性生产向非物质性生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在产业转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融合正以长期发展的方式进行着一个全球化和地方化过程,并改变着包含人类活动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2](P56)澳大利亚学者哈特利等人认为,“很多与融合有关的发展都是全球化的,当民族国家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试图在地方和国家层面上进行控制的时候,融合就给他们带来严峻而急迫的挑战。”[3](P36)在全球化时代,这样一种挑战对于地方性发展来说是全方位的。既然融合发展是一个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过程,那么,融合发展也就既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化的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当代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地方化的问题,现代化、全球化和地方化的问题同时并存。因此,我们对于文化与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就必须具有一种国际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视野,也应该具有一种融合发展的中国视野,需要在这个视野中紧密结合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实际来聚焦中国的城市融合发展问题。

    一、国际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融合发展的问题,无论是其理论产生的背景,还是理论研究的方法,抑或是融合发展的模式都源自于西方对文化发展、技术创新以及向相关领域的扩张、延伸和拓展,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运用影响、作用下的相关产业和领域的融合,相互之间的延伸、拓展和跨界加快了产业和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某种程度、某种维度和某些层面上的融合。从理论上看,国外学术界对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产业融合理论、创意产业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四种模式来分析。产业融合理论发端于产业经济学,它所关注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更多地偏重于对技术、产品、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考察。这种理论大多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侧重于网络、电信、广播电视、传媒、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创意产业理论把技术融合和技术产品的问题纳入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更大范畴中进行分析和考察。可以说,创意产业概念是产业边界模糊的结果,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它不仅包含影视传媒、娱乐演艺、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而且包括建筑、设计、时装、广告等行业。城市规划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可以说包括城市发展定位、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生产和城市生活等方面,而文化生活、科技发展、商务活动等方面成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复兴的规划则充分考虑到城市历史文化发掘与利用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文化旅游的问题。

    事实上,产业融合理论、创意产业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这四种理论模式都表明,融合发展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实际上都包含着人类社会活动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科技、商务、旅游当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科技、商务、旅游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人才培养、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而且以更宏观、更复杂的形式体现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等更高层面。综合国外理论界关于融合发展的研究,可以归纳出四种重要的基本路径,即技术革命、企业一体化、政策扶持、全球化,这是四个层次不同且具有递进关系的基本路径。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它不仅促进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且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技术在文化创新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人类的交流交往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不同领域的交互作用和跨界融合中,尤其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科技、经济等相关因素都处于全球性的流动之中。正如英国学者斯克莱尔所言:“全球化研究实际上围绕两种现象展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种现象日益重要。第一种现象是一种全球经济的兴起,其基础是生产、财务和消费的新体制,其驱力是全球化的跨国公司。……第二种现象是全球文化理念,其焦点是具体的跨国公司的全球规模。这些公司占有并控制大众传媒,尤其是其中的电视频道和跨国广告公司,这样的全球化常常和某种消费模式联系在一起。……并非所有研究全球化的人都完全接受全球经济和全球文化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同意,无论你如何界定全球化,但正是由于全球化,重大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变化都正在全世界发生。”[4](P169-170)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全球化中,文化、技术、资本、生产、传播、消费等常常是在跨领域、跨产业与跨行业之间交互、渗透和融合,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

    在融合发展的实践维度上,国外不少重要城市做出重要的示范,并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纽约既是深刻影响世界金融、政治、教育发展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性的时尚、旅游和文化城市。在融合发展上,它首先非常注重文化与商务、旅游的融合,是世界著名的“商务旅游之都”,是世界金融、商务中心以及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最发达的世界城市。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再城市化”过程中,纽约市政府对曼哈顿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建,曼哈顿中央商务区不仅发挥了金融商务功能,而且强化了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的功能。而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则有力地升级改造了文化传媒产业,1995年提出的“數字纽约,联网世界”口号便是数字和信息技术推动融合发展和全球化的有力明证。与加州北部的计算机制造业基地“硅谷”不同,这是一个新媒体和互联网企业的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体现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城市融合发展战略。在城市文化空间规划上,纽约采取分散建立文化创意集聚区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纽约先后在格林尼治村、苏豪(SOHO)、翠贝卡、威廉斯堡、邓波等地建立艺术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活力。近二十年来,曼哈顿地区的商务金融功能得到了强化,而迁移到曼哈顿以外的威廉斯堡、哈莱姆等地区的艺术产业,则有力地带动了这些区域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相关的措施还有很多,如政府投资支持草根文化团体、小型企业和城市公共文化创意活动的发展以及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都促进了城市不同领域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化为 主导 融合 以文 实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