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网络民意的崛起与中国政治生态的嬗变

    时间:2021-01-25 07:54: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是全球第77个接通国际互联网的国家,起步并不算早。但16年過去后,中国网民数量猛增到3亿8400万人,比美国总人口还多。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网络民意的崛起,还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各级政府的决策理念和执政方式,促发了政治生态的嬗变。

    网络民意的中国特色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当它被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使用时,就会因所在国的国情不同,而赋之不同的运作规则,其所承载的民意也就呈现出不同状态与特色。

    总观中国网络民意,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网民自愿充当“公民记者”,自动自发地上载传统媒体不想、不能或尚未来得及报道的内容。另一类是就某一事件通过网络发文或高数量的跟帖等左右舆论,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其处理,如杭州飙车案。不管是哪一类,只要在广大受众中引起共鸣并产生互动,就很容易蹿升为炙手可热的网络民意,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波。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正一一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容易成为引发民众不满情绪的导火索。理论上中国社会并不缺少疏导民意的渠道。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或利害关系的影响,现实中的这些民意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对民众反应的问题或观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黑箱操作,要么打击报复,久而久之,使民众对政府预设的渠道失去信任,才转而诉诸网络。当然,网络民意也是复杂的。网络的虚拟性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机会。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网络民意的浮世绘。

    网络民意与政府态度的博弈

    2000年后,网民人数迅速增加,网络民意也开始沸腾起来。互联网对政治的冲击日益显性化。与此同时,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爆发也警觉起来,原本活跃的网站、论坛、博客等开始降温。但在降温的背后,是网警和网民玩起了“猫追老鼠”的游戏。

    此时,政府陷入了两难。就在这两难选择的过程中,中国网民数量继续超速增加,网络民意更加多元,也更有力道。胡锦涛、温家宝相继“触网”,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纷纷建立博客、会见网民,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网络新闻发言人,都是在争取网络民意,并试图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民意催生政治文明

    政府对待网络民意态度的变化,主要缘自网民力量的壮大和自身的成熟,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多年以来,政府官员的任命、考核多由上级部门操作,造成一些官员的眼睛长期向上看,对民意并不在意。网络民意的崛起,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度发生转变后,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善。在网络民意的“聚光灯”下,政府官员的眼睛不得不转向下面,接受民众监督。

    由于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总有一些官员不情愿,不经意间就会显露出固有的傲慢与霸气。2009年初,河南青年王帅在网上发了一篇“灵宝老农抗旱绝招”的帖子,反映当地政府违法征用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结果换来8天拘留和长期失业;相反,也有地方将网民“招安”为政协委员、宣传顾问等。

    在中国,对于网络需要管理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管理到什么尺度,却一直难以达成共识。

    去年,“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安装就因反对声太多,只得作罢。应该看到,政府管制网络,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政权核心利益。管制的范围与方式,只会随政权核心利益的改变而调整,不可能因国内外的压力而退让。但不可否认,类似事件的冲击很可能会促使政府躬身自省,在政权核心利益之外做出最大限度地调整,为政治文明铺路。

    (摘自《联合早报网》)

    跟得上股市的大盘,跑得出城管的地盘,买得起开发商的楼盘,看得懂统计局的盘算,躲得开醉汉的方向盘,忍得了非主流的脸盘,搞的定自己的椎间盘,盯得住旧爱的硬盘。

    ——沈宏非说2010年强人标准

    相关热词搜索: 嬗变 民意 中国 崛起 生态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