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要站在“巨人肩膀”上

    时间:2021-04-17 08:24: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主要体现在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理路,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国内外诸多教育家、思想家的基本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启了现代传统文化教育之滥觞,厘清了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是服务于生活、适应于社会发展、为广大人民群眾服务,体现教育之根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对当今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6-0027-03

    Abstract: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stand on the "giant shoulder",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thought. Tao Xingzhi"s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basic educational ideas of many educators and thinke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it opens the origin of modern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larifies that Tao Xingzhi"s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Serve life,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serve the masses and embody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Mr. Tao Xingzhi"s devoted feelings of "holding a heart, not taking half a grass" have deeply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educators, and are also the modern enlightenment for today"s education reform and practice.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ao Xingzhi; educational thought

    一、导论

    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社会现象已有数千年发展史,在中外教育发展历程中对于教育规律的探索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诸多教育思想家、实践者进行过无数次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理论,但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可以说实践案例不计其数。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缺少文艺复兴似的教育变革,实为一大憾事。虽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对封建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冲击,但是由于受到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国民党“右派”专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影响,新兴教育思想如昙花一现,腐朽的教育思想反弹。纵观中外教育思想发展史,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创新首先在于传承,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育改革与创新更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态,与时俱进探寻教育发展规律[2]。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数据化时代,第三次变革是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站在巨人肩膀上,丰富前人教育经验,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思想与理论创新。

    二、对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定位

    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对其一生在教育事业方面的评定,但是通过对陶行知本人的思想、人格、实践活动等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显然是对陶行知的传统文化教育最为全面的认识和定位。

    (一)对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理论的认识

    教育家的定位是对陶行知的一个最基本的定位,主要是具备以下五个要素:第一,开创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即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第二,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实践,如“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等;第三,总结教育实践,出版相关著作,如《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编》、《普及教育三编》、《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中国大众教育问题》、《怎样做小先生》、《育才学校手册》等多部论著;第四,育人成就。通过这种教育实践培育、培养、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对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五,陶行知先生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性格、气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十分吸引他人的能力,如其爱国主义情怀、博爱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等思想品质[3]。

    (二)对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认识

    所谓思想家主要体现其精神的可贵、无私、以关怀人类为己任,客观公正是评价标准,拥有辨证的态度和探索真理追求本质的素养。对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思想家的认识需要进行历史性的批判与认证。经过了负面的,正面的角度反复论证,有的革命家、政治家把他定义为一个思想家。建国之初复旦大学蔡尚师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要论》中把陶行知编入中国思想史中而且是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主要代表之一。陶行知继承了王阳明的思想,将“知行”哲学观的顺序颠倒了一下,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以说,陶行知解决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知行”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理论思想方面。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是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教学做”彼此的关系为基本范畴,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他的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创造教育、民族教育、终身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教育理论,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三)对陶行知传统文化文学的认识

    陶行知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自五四运动之后着手推行平民教育,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为了革命的需要,以文学为阵地,毅然斗转笔锋进行革命斗争,其间除创办学团、教育社和学校之外,还担任《新教育》的主编,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陶行知的诗词作品:《无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活的教育》:“静默如地下的种子,自由如空中的鸽子,猛勇如斗虎的狮子。”可以看出,他的诗反应现实,贴近大众,被称为“大众诗”。陶行知在五四运动期间开始涉猎杂文,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历史、哲学等方面,都是具有战斗性的文学作品,其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宣言》发表于1943年的新华日报上。除此之外,陶行知在小说、歌曲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成就,例如《古庙敲钟录》是陶行知以艺术形象展示生活教育模式的一本小说,是中国教育小说的开山之作。他在做文学中不忘实践,甚至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知行关系上他一向主张行动比主张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历史辨证分析,陶行知在文学方面是创兴者、革命者、发扬者,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家。

    映照新时代,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战略映射出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思想基础,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传统文化教育战略彰显出了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用。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新时代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念逐渐萌蘖生发,学生核心素养逐步完善提升。十九大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在教育领域更加深入作出了诠释,教育的初心是育人,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建设文明富强和谐幸福的国家。以“中国梦”为研究视角,在传统文化教育战略背景下,探析学校、社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力求更好地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实现凝聚着几代人夙愿的传统文化教育战略。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认同

    (一)以人为本的育人价值理念

    陶行知之所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思想、实践都强调人民至上,认为人民是第一位的。古人云:“人生至贵,惟兹生命。”他曾谈到“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到那时,中国才能站得起来!”因而人民至上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根本。这一思想理念无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起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社会发展要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走群众路线,其目的就是为了人民。这证实了陶行知思想在今天依然富有生命力、发展力、执行力[4]。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民的教育学说,诸如大众教育、人民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发展至今,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在舆论导向上都是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伴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要关注的不仅有社会教育这一“点”,还有国家教育这一“面”。尤其是在“中国梦”大环境的衬托下,更应大力发展社会教育,积极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全民素养,必须在相关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战略的顺利实现。

    (二)传统文化生活教育的核心价值

    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之中,强调一切教育要从生活出发,体现生活的特性:一方面,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为了生活的向上提高来开展的教育。另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生活,改造生活。陶行知以辩证法的观念论述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他的观点是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生活的,实践的。正如周洪宇教授提到的今天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是什么?我们在什么环境下进行以及通过什么开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问题。在新一轮科技化、信息化革命与产业革命到来之际,又伴随着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接踵而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要怎么执行呢?联系生活,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育改革以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环境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三)传统哲学文化教育的实践精神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期间师承杜威,杜威的教育观点的核心是“儿童中心论”讲求活动课程,陶行知取其思想要点,并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形成一套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实践中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中国教育现实相结合,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验证。明朝理学家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知在行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把这一传统的知行关系进行了批判与继承,根据实践发展了王阳明的思想。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在《行是知之始》中提到“墨辩”,其中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玉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回顾当前教育现实一般注重学习知识,即“闻知”,而“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5]。同样“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一些推想或猜测而已。“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行知合一就是认为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追求实践是闻知与说知必须植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涉及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创造教育理念,陶行知是我國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1919年4月发表的《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创新精神的教育思想。正如他的相关著作和文章就是直接命名为《创造理论》、《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等。陶行知的这一创造教育思想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引领,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创造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2015 年10月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中提出“探索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期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走向新阶段”。“互联网+”教育让教育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迸发出了新的火花。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网络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潮流,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课堂,如慕课、微课、百度传课、翻转课堂、学习空间等等。因此在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要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变被动为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四、结束语

    当我们对陶行知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以后,我们才能够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应用陶行知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正如章开沅先生所期望的当代中国的现状已经和那个历史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批判性的继承陶行知思想,任何事物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潮流的冲击下来重新认识,陶行知思想依旧是教育学上宝贵的遗产。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在陶行知思想的基础上,面对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互联网+信息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和内容体系,关键是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追求生活本质,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从而建构教育事业更加至上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颖.契合的路径:杜威与中国杜威教育学派对传统教育的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1(04):38-48.

    [2]周诗煜.陶行知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6):234.

    [3]何瑞洋.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探析——以陶行知教学思想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5,32(05):101-103.

    [4]凌莉.试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中儒墨道教育思想的继承[J].文教资料,2014(01):96-98.

    [5]陈晴,董宝良.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09):4-7.

    相关热词搜索: 站在 文化教育 传承 巨人 肩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