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化的理解

    时间:2020-08-23 07:55: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阐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一种以“感性实践活动”为基础、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人道主义理论。马尔库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上述理解不仅是他建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而且也代表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旨趣。

    [关键词]感性实践;劳动;人的本质;对象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马尔库塞早期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质与内涵的第一篇论文。它不仅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本质上阐述的是人的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32年首次发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巨大的影响。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也强调该书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主张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应该以该书为基础进行重新解释。他一方面反对“太轻率地和太仓促地把这些手稿纳入到关于马克思的学术研究的那些常用的框框和模式之中”,强调不应该从实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看待这部著作,而应该主要把这部著作看作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他又不同于当时西方“马克思学”利用该书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对立,把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以哲学批判为主题的青年马克思和以经济学实证研究为主题的成年马克思的做法,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包含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

    马尔库塞指出,虽然马克思本人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目的看作是对政治经济学展开实证的批判,但马克思在该书中论述的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事实上马克思正是通过这种批判创立了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其一,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源看,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必然会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自身的本质、人和自身的劳动对象相分离的异化现象及其根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批判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揭示其错误,而在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进行批判。通过这种批判,马克思创立了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基础。其二,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看,马克思论述的决非是经济问题,而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问题。马尔库塞认为,“劳动”概念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的核心概念,因此要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的主题就必须从“劳动”概念人手。他强调,马克思在该书中从两个意义上超越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是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不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强调人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去创造一个对象性的世界,从而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实现自身,因此“劳动生产,,在马克思那里“不是经济的生产,而是整个人类生命的自我生产过程”。。二是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性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外化不仅不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恰恰相反,它意味着人的生命的贬损与人的本质的歪曲和丧失;只有通过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克服异化劳动和实现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的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实现问题。通过以上两点分析,马尔库塞强诃:“批判的基本概念(外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开始就并不是简单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而是作为在人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过程的概念被接受过来和加以批判的,所以,通过对人的现实的真正占有来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将整个人类历史革命化。”马尔库塞之所以强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论述的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问题,是因为他反对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的解释。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始终包含了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批判,而且它也必然指向一种革命实践。这是因为,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揭示了工人阶级的真实历史境遇,并通过提出“劳动”这一哲学本体论范畴,阐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人的本质之间的对立,来说明要真正克服异化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革命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应该是包含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革命实践在内的总体性理论。如果把历史唯物主义实证化,其必然结局不仅会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丧失其批判能力,而且必然会割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革命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揭示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的上述价值旨趣之后,马尔库塞以该书为基础来解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特质,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既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又是关于一种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人道主义理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改变现实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的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尔库塞根据以上论述指出,马克思实际上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统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就必须弄清楚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所在。

    马尔库塞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依赖于无机界而生活,具有受动性的一面;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作为类存在物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他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改造无机界,并按照自身的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来改造外部自然界,使无机的自然界变成自身生命的器官。而人的这种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特质是通过人的对象化活动来实现的。马尔库塞根据马克思的以上论述得出如下两个结论:一是人的自由植根于人的内在本性,并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占有自然界,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由,并使人和自然得到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命的历史在本质上同时也是人的对象世界和,整个自然界,的历史”。二是马尔库塞强调“感性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这突出体现在马

    克思对“对象性”这一概念的论述上。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对象性的感性实践活动,人才能够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实现自身。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只有通过占有和扬弃对象世界,人的本质才能被确认和实现;另一方面,对象世界只有对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才是真正属于人的对象,因此马克思强调“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由于“对象化”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过程,因此,“感性实践活动”就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与核心。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感性实践”这个概念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感性”概念进行批判改造的结果。在康德那里,“感性”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指人接受外部对象刺激的一种能力,人通过感性被动地感知外部世界。费尔巴哈为了反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力图把“感性”作为哲学的起点,“感性”这一概念既具有康德那里的含义,强调的是只有通过感觉而不是思维,对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给予。但是,费尔巴哈又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赋予了“感性”以新的内涵,因为他把人规定为具有感性需求的存在物,借以反对黑格尔关于人是具有绝对自由和有创造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则批判地改造了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强调人是一个具有感性需求的存在物,具有受制于自然的受动性质,但马克思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实践”概念,赋予了“感性”以新的内涵,从而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马尔库塞认为,虽然马克思也承认人是具有内在欲望和需要的感性存在物,并必然具有受制于这些感性欲望和外部自然界的受动性质,但是,马克思却把人的“感性活动”规定为改造外部自然的实践活动,强调人只有通过感性实践活动去改造和占有外部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和自我价值确证。其二,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规定为改造外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而且强调人的这种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也就是说,人的对象性活动并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性活动,正是在社会性的劳动交往过程中,人才能实现作为类存在的普遍性。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作为人的对象化的外部世界,还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实现都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

    通过以上论述,马尔库塞强调,“感性实践活动”即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因为人正是通过感性实践活动,改造和占有自然界,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展现和体验自己的自由和价值。而马克思的这种“感性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超越的结果。“在马克思那里,正是感性(作为对象化)这一概念,导致了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性的变革,因为他把实践的和社会的存在这一根本特征引入到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之中。作为对象,人的感性实质上是实践的对象化,并且正因为他是实践的,所以它实质上也是社会的对象化。”

    三、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把“感性实践活动”规定为人的本质不仅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且也为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根源,来探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现实之路的。

    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本质的丧失和人的非人化这一事实来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的。他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所揭示的异化现象不仅意味着作为人的本质体现的劳动仅仅成为了人生存的手段,而且它也意味着人的本质的丧失和人的非人化。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能动创造意识,把异化看作是这种能动意识外化的结果不同,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根源不应该到抽象的精神领域中去找寻,而应该到人实际存在的历史状况中,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中找寻。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之间发生了分离,这就意味着要真正克服异化现象,实现人的本质和解放,就必须废除作为异化产生的现实基础,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基于以上认识,马尔库塞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和黑格尔在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由问题上的区别,以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特质。

    马尔库塞强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了要正确看待黑格尔思想的辩证法问题,并通过批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黑格尔不过是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思辨的表达,因为他并没有真正表达人的现实的历史。这体现在:黑格尔从一开始就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自我意识,从而把人的本质的历史看作是在自我意识内展开,看作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历史,其必然结局是把作为人的对象化的世界看作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异化,并最终为人的自我意识所扬弃而回归意识中,因此,所谓人的对象化的世界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对此,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对象性活动决非是自我意识的外化,恰恰相反,它是人在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现实的活动,外部世界是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马克思批评黑格尔所说的外部世界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创造物,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存在物。“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既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此外还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决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黑格尔哲学上述缺陷造成两个结局,一是黑格尔不把“‘自然界’理解为在他的同人或‘人性,的存在统一体中的人的‘自我外在化的感性世界”,而是把自然理解为体现自我意识自我否定的虚无;二是黑格尔虽然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谈论异化的扬弃,但他所谈论的扬弃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扬弃,而是思想上的扬弃,因此黑格尔不过是在抽象的思想领域中思辨地表达历史的运动。但是马克思透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思辨唯心主义,看到了隐藏在黑格尔思辨哲学背后的积极因素,这个积极因素就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提出的否定性辩证法,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把人的历史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历史,并且人的现实性就体现为从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到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从而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了思辨的表达。因此,“黑格尔理解到——尽管又是通过异化的方式——有关自身的否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同时也把人的自我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非对象化和非现实化理解为自我获得、本质的表现、对象化、现实化”。马克思强调,黑格尔在这里抓住了作为人的本质体现的劳动的根本特点,只不过黑格尔是用“精神”代替真正的现实主体,因而只承认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正在于他在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否定辩证法的同时,也把它置于人类真正的现实历史运动的基础上。

    通过以上论述,马尔库塞的结论是:马克思是通过批判地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实现哲学革命变革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通过批判地改造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马克思提出了以“感性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中的“否定辩证法”,赋予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以批判价值功能和革命功能,为真正克服异化与实现人的本质和解放指明了科学道路。这也意味着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包含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革命实践在内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理论。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的影响与启示

    马尔库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既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反映了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解释马克思哲学这一问题上的共同价值取向,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首先,我们从马尔库塞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考察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的价值。应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是马尔库塞逐渐摆脱他早期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想的影响,逐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也是他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理论文本。他把“感性实践活动”即劳动置于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地位,强调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以“劳动”为基础,以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关于人的学说,这一思想在他后来的《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以及《反革命与造反》等著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在西方世界影响较大的社会批判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可以看作是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具体说,第一,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力图把他阐发的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爱欲”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并以此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抑,从而建构一种非压抑性文明。在他看来,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他所说的人的解放本质上也就是劳动的解放。弗洛伊德把“本我”的感性冲动看作是人的本质,进而得出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是对人的压抑史,并强调非压抑性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马尔库塞赞同弗洛伊德关于文明是对人的压抑史这一论点,但是批评他关于非压抑性文明的结论主要是没有区分清楚压抑的历史性质。由此他提出“必要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两个概念,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原本为人们消除压抑和实现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存在着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导致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更为压抑的总体压抑。马尔库塞从两个角度提出破除额外压抑,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方略。一是要通过艺术审美来唤醒人们的感性,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人的爱欲;二是要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消除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可以看出,马尔库塞所谓的非压抑性文明,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劳动为基础的爱欲解放论。第二,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资本借助当代西方社会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把人们关注的兴奋点引向消费领域,由于消费的内容和方向是由资本追求利润的方向所决定的,这意味着当代西方社会已经完全控制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们丧失了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了一种顺从意识,当代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无对立面的单向度社会,当代西方社会的人已经沦为只知道追求物质商品消费而丧失对自由追求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马尔库塞认为西方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前提是从被总体支配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形成一种自主的意识。他把这种自主的意识称为“新感性”。这里他所谓的“新感性”实际上与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中强调“感性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的观点具有内在联系,因为它们都表征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第三,在《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他认为工人阶级已经被当代西方社会所同化,不仅丧失了革命意识,而且还萌生了反对革命的意识,由此他更加重视人的,bN革命对于实现西方革命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的解放本质上是“自然的解放”的论题。他在这里所说的“自然的解放”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人的感性应当从被资本所控制的社会和技术理性中解放出来,从而形成一种体现人的本质的感性冲动和自主意识。其二是指要把自然界从被服从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技术理性中解放出来,使自然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论述以上观点,马尔库塞在该书中反复引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和自然的异化以及共产主义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真正同一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主要是依据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并且这种理解也始终影响了他后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因此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一文是我们正确把握马尔库塞思想发展过程和问题逻辑的关键。

    其次,从马尔库塞看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释马克思哲学的共同价值取向,有如下几个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都非常重视通过考察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来说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道路和马克思哲学的特质。他们反对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问题上所秉承的“颠倒说”,即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颠倒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并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重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和黑格尔《逻辑学》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阐明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路径没有突现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形态上的区别,最终会形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知识论和实证论的解释。他们强调马克思哲学是既不同于传统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同于传统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他们重视的是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人本学、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间的联系,强调马克思哲学中的“否定辩证法”和“历史原则”,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主张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历史生成论的学说。第二,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无一例外地重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于解释马克思哲学特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强调“感性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利用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强调马克思哲学应当关注和揭示人的现实境遇,从而把马克思哲学看作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和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哲学。第三,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包含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革命实践在内的一种总体性理论,其中哲学处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价值向度,也决定了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他们上述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自身的理论文本,同时又和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秉承的理论传统和所面对的西方社会现实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我们分析马尔库塞的上述解读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关于马克思哲学革命道路和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近年来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也形成了多种理论路径和理论主张。但是在这些多种理论路径合理论主张下大家却都有一种理论共识,即应当

    重视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重新阅读。从马尔库塞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看,虽然他把该书中的思想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这一点是需要质疑的,但是总体上看,他的解读是符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原意的。他的这种解读对于我们有如下三点启示意义。第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必须以马克思的理论文本为基础,必须尊重理论文本的原初含义,避免“过度阐释”。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视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重新阅读,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过度阐释的倾向,体现在用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比附马克思理论文本,于是从文本中读出了海德格尔、胡塞尔、阿尔都塞式的马克思主义,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其结果只能使马克思的图像日益模糊。第二,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解读不是为了进行知识考古,而是为了解决西方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他强调反对对马克思哲学的知识论和实证论的解释,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主要是基于这种解释无法有效地应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统治越来越走向意识形态和文化统治所导致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日益淡化这一现实问题。可以说,他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研究和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读带着浓厚的问题意识,而这恰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思考的地方。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强调的所谓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从本质看,无非是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出现走形变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强调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术性,就是要通过对马克思理论文本的知识考古,还原一个真正的马克思。这种抽象地追求马克思哲学的原意的主张,不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且必然斩断马克思哲学和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使马克思哲学丧失其当代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本性,其结果是马克思哲学研究越来越实证化、技术化和学院化。第三,马尔库塞以及人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所秉承的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传统。当前我们对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观点的评价之所以产生较大的分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立足于他们的理论传统之外来评判其理论得失。只有深人到一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统的内部,把握其理论传统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真实历史,从而为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化创造条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