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美国吸血鬼电影研究之文献综述

    时间:2021-01-17 07:5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吸血鬼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娱乐风暴,《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日记》等影视剧的问世掀起了一股吸血鬼流行文化高潮。追溯吸血鬼走上银幕的历史几乎与电影的历史一般长,自从1896年第一部吸血鬼电影问世以来,吸血鬼就已开启了它漫长的银幕之旅,时至今日,从青面獠牙如怪兽般的诺斯费拉图到现如今青春帅气的爱德华,吸血鬼的银幕形象也在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影片的类型也由最初的恐怖片迈向如今的偶像片时代。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吸血鬼电影的研究尚不完善,研究方向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关于吸血鬼研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从而对于提出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吸血鬼;形象;文化;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45-02

    一、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

    在当前的学术文献资料中,对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详尽的。研究者从宗教、人性等角度对吸血鬼影片进行剖析。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吸血鬼电影中的宗教价值观成为文献资料中探讨的主要层面,尤其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对死亡观的考察、边缘人性的隐喻内涵以及终极关怀中的反问与思考。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此类影片进入繁荣发展期,吸血鬼这一形象也逐渐脱离了纯粹的死亡、罪恶、黑暗等传统主题,创作者试图将“人性”灌输其中。然而,80年代时期便开始走向下坡路,直至90年代吸血鬼影片再次翻身与觉醒。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好莱坞影片中吸血鬼的时空感得以凸显,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商业元素:时尚、魔幻及强烈的戏剧冲突。影片类型也由从最初的恐怖片拓展至喜剧、动作、爱情、魔幻等类型影片。这些新元素的注入,使吸血鬼的原本的恶魔形象开始转变,显现出更多的人情味,也使吸血鬼的形象更加丰满。正是吸血鬼身上追加的这些元素也折射出人性的黑白,也让人类内心深处的黑色欲望得到了宣泄与张扬。

    在对吸血鬼影像中异教文化的探讨中就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者’的所指是双重意义上的,即表面上的剧中人物和实际上的观众;“死者”的所指同样是双重意义上的,即表面上的剧中吸血鬼和实际上人们想象中的死亡。文化学意义上的“对话”由实际上的生者和想象的死者构成,是想象,是恐惧,是迷恋,是困惑……”在这里,作者试图向我们我们阐释在吸血鬼的影像世界中,生与死已成为影片中永恒的探讨主题,在西方宗教文化的语境背景下,对人性的探讨也凸显出其文化符号的隐喻特性。

    其次,在宗教背景下的关于人性探讨。对释吸血鬼这一角色的诠释离不开对基督文化背景的理解,例如影片《德库拉》中的伯爵俨然是作为邪恶的化身,上帝的对立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信仰就成为一种关乎未来的精神考验。“上帝的绝对属性如全知、全能、永恒等被隐秘地转移到德古拉身上,这让我们看到影片考验的不仅是吸血鬼,也是通过异教文化的展现考验耶稣的信徒。”

    此外,吸血鬼与流行文化也是当前文献资料中所探讨的主要领域。2008年,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影片《暮光之城》上映,一时间引发全球追捧。而“暮光”现象作为流行文化的成功个案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于是就有美国媒体戏称,“2008年,如果你不是住在南极的话,你很难忽略吸血鬼流行的升温。”2009年《暮光系列2·新月》上映时,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状况:一边是知名影评人的谩骂与嘲讽,一边则是高票房的影响力。这种狂热氛围,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都不约而同地贴上了“疯狂”、“歇斯底里”字样的标签。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戴锦华教授在《文艺争鸣》中对吸血鬼流行文化的解析中谈到:“关于大众文化功能的通常说法是,它可以给人提供想象性的抚慰,以及现实当中能够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一个美国研究吸血鬼文化的大学教授指出,所有现在的这些吸血鬼的故事和以往的吸血鬼故事不同,它们都有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甚至到不近情理的地步。这既是这批流行的吸血鬼故事的特征,也同时是大众文化文本的基本特征。”

    二、吸血鬼作为社会意义探讨的隐喻符号

    在当下吸血鬼影片中,单纯地描写吸血鬼嗜血成性、威胁人类生命等血腥、暴力题材的电影逐渐减少,吸血鬼们逐渐与现实社会融合,而这也极大地扩充了吸血鬼在银幕上的表现空间。现有的文献资料中,研究者也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吸血鬼隐喻下的社会意义进行探究,其隐喻特征的分析也占据了浓重的笔墨。

    吸血鬼题材电影以深入社会的笔触反了许多社会焦点问题,将当下一些热点而具争议的话题引入其中。“吸血鬼还对同性恋和双性恋做了指涉。一方面,人在转变成吸血鬼的过程中伴随着血对流的特征,这是两性欢爱的折射。另一方面,在当代西方社会,吸血鬼这个符号更多地表受排挤、歧视的社会群体……”

    关于艾滋病,一些文献也做出了论述,“在‘艾滋恐慌事件’中吸血鬼显得相对无辜,非常时期人们的联想往往特别丰富,吸血鬼因其暖昧性和吸血行为,难免这场浩劫。但毕竟广大的德古拉迷并不是处在艾滋病核心的同性恋或恋血癖,所以很快吸血鬼就被人们释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星期六晚间直播》的滑稽短剧中,德古拉在吸血前还要警惕的给受害者验血,在动辄恐慌的日本,首次相关宣传也选了德古拉做代言人—甚至连我都怕艾滋病。”在对吸血鬼形象的探讨中,研究者对其符号价值赋予了丰富的意义,这些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吸血鬼电影研究空间及前景展望

    首先,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归纳发现,当下研究方向主要是从文化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吸血鬼电影的解析,但是对吸血鬼形象的演变和解析缺少纵向的梳理,因此在吸血鬼形象研究这方面尚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结合具体的研究工具对吸血鬼影片或影片类型转变的原因也具有可观的研究空间。

    其次,从电影叙事角度来看,以吸血鬼为代表的魔幻片风靡全球,魔幻题材类的影片具有一定的模式化趋势,例如,当下吸血鬼影视剧中的“三角恋”情结,“英雄救美”的情节模式等具有雷同化,这背后与受众审美接受有何内在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此外,对于吸血鬼在影视中的形象也可结合具体的理论工具进行探析,例如,精神分析角度、符号学角度以及哲学视角下的吸血鬼形象都是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2][法]雅克 奥蒙 米歇尔著.吴珮慈译.当代电影作品分析.江苏教育出版社.

    [3]克里斯汀 麦茨等著.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三联书店,2002.7.

    [4]亨 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1994.8.

    [5]汪流主编.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6]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7]滕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南京出版社,2006.1.

    [8]刘娜.夜影百年——德古拉电影的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5.

    [9]戴锦华,高秀芹.无影之影——吸血鬼流行文化的分析.艺术对话.

    [10]陈娟.行走在银幕上的德库拉——吸血鬼影片的文化学研究,2010.3.

    [11]王灵娟.试论吸血鬼编年史中的吸血鬼形象.湘潭大学,2007.5.

    [12]论吸血鬼电影的文化符码与当代审美接受.暨南大学,2011.5.

    [13]曾刚,朵琦.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吸血鬼电影.文教资料,2008年10月号上旬刊.

    [14]张璐璐.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看影视“新吸血鬼”.电影文学,2010年第20期.

    [15]刘宁静.东西方“血族”电影的文化渊源与影片特征.电影文学,2010年第8期.

    [16]李志强.黑色“梦魇”的足迹——论好莱坞恐怖片发展的四个阶段.电影评介,2005年第5期.

    [17]邱安.红酒中绽放的魍魉——吸血鬼影片的隐喻世界解读.电影评介.

    [18]汪冬梅.解读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电影文学,2010年第14期.

    [19]邵小晗.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血腥饕餮——从吸血鬼文化的精神内核看吸血鬼电影的类型.

    相关热词搜索: 美国 吸血鬼 综述 文献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