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1-01-21 08:03: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陕西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 A 章编 1002-7408(2008)01-0004-04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我们党和国家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十七大报告认真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纲领性文献,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正确理解好、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陕西实际,我就如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动陕西又好又快发展谈些认识和体会。

    正确把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和谐陕西,呈现出“好、快、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12%以上的较高水平;以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均创历史最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陕西属于欠发达省份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不发达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陕西推动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

    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2006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4523.74亿元,列全国20位,西部第4位,占全国的2.1%。人均生产总值1213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8%;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相当于全国的63%。

    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比较滞后。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8.4%,排全国21位,西部第8位;增加值排全国第19位,西部第3位;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5.9%,低于全国的38.1%。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少、规模小。进入全国500强的企业仅7家,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仅3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006年,企业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l%,低于全国平均1.5%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2006年全国城镇化水平43.9%,我省为39.1%,在全国和西部处于中等水平。全省真正称得上形成城市群的只有关中,而且发展缓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结构不合理。特大城市大而不强。大城市较少。西安经济总量占关中地区的51%,但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明显靠后。宝鸡、咸阳、汉中三个大城市的经济总量比较小。中等城市不强,小城市太少。

    县城经济极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2006年,全省监测县生产总值平均数值为28.5亿元。全省县域与全国百强县无缘,进入西部百强县7个,排名第七。农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全省各类龙头企业1454家,仅占全国龙头企业总数的2%。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除苹果外,其余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小、聚集度低、特色不突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中介组织落后,专业合作组织少,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水平低。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2006年末,全省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44.4%,而全国占到65%以上。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只有浙江的50%和25%;私营企业90%以上属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不多,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500强中我省只有两家。

    环境承载能力弱。全省生态环境总体脆弱,水土流失面积12.36万平方公里,尚有沙漠化土地2152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全省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0.78倍;水资源总量438亿立方米,人均116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2.9张、卫生技术人员数3.7人;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比全国水平低7.67和3.72平方米;全省每年新增劳动力和新增就业岗位需求相差近l倍;城乡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比较大。

    资源优势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国有资产总量较大。2006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3370户,企业资产总额4646.3亿元,国有企业资产总值1013.5亿元。二是矿产(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2万亿元,居全国之首。三是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全省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家,科技人员110万人。全省高校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每年登记科技成果1000余项,科技活动直接产出居全国第7位。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四是区位优势突出。陕西位居中国地理中心。承东启西,联接南北。西安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国道和高速公路通过最多的地方,是全国6大铁路枢纽之一,是西部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和我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是欧亚大陆桥沿线最大的城市。五是生态资源丰富。陕西兼具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特点,生物种类多样。秦岭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陕南是重要的药源基地。六是历史及文化资源深厚。陕西文物资源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特点。文物资源得天独厚,共有各类文物点3575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9处,拥有90万件馆藏文物。以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和帝王陵园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是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体现。

    解放思想。大力推进陕西体制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体制机制创新决定着发展的步伐和程度。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体制创新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以解放思想为动力加快推进体制创新。长期制约陕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相对滞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陕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改革滞后、开放度低,根本原因还是思想不够解放,或者说解放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还很不够。缺少冲动、缺少闯劲、缺乏创新,严重影响陕西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高潮,下功夫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下大力气解决影

    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的职能和范围,树立“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管理理念,切实加强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能,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组织实施《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行政许可方式改革,完善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加快制定完善《陕西省行政许可项目管理办法》,强化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制约。继续完成第四批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精简任务。继续做好行政许可行为规范工作,2008年内完成省级规范工作。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功能。

    以国企改革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少数需要由国有独资经营的企业外,其他各类企业都要通过引资重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改制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开拓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扩大融资规模。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从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人手,以公共化为取向、均等化为主线、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强化财政资金作为公共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充分发挥对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对公共支出的保证作用。一要全面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无论是自然性资源、公共性资源,还是资产性资源,凡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和公开转让。二要调整财政投资结构和方向,确保民生八大工程等公共服务需求。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以项目为纽带,对各类专项资金进行分类归并整合,实行集中投放。三要积极吸引社会投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探索“购买服务”等手段。四要强化预算管理,加强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阳光化运作。

    以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方式为重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以资金为先导、产业为龙头、科学发展为目标的方针进一步深化陕西对外开放,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国际、国内并举和经济、文化、外事互动,构建大招商、大开放格局。一要明确重点地区,国际上主要是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泰国,国内主要是香港、台湾、长三角。逐一制定针对性的工作方案,落实对口部门。二要加强平台建设。依托境外投资中介机构、大型国际公司或各类商协会,采用市场化手段,建立驻外商务机构。三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零地”招商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特别要重视和加强装备制造业的“整建制”招商。四要优化投资环境。下大气力开通国际直航线路,建立投资环境评价机制,整治破坏投资环境的突出现象。

    统筹规划。实现陕西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大强调,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集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对于陕西来说,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用足优势,转化劣势,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实现陕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进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能源化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引领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实施一批大型产业化技改项目,支撑重点行业率先发展。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的历史机遇,带动全省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依托现有条件,形成一批产业集群。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52个,其中上千亿的1个,过500亿的2个,200亿元到500亿元的6个,100亿元到200亿元的14个。

    以关中城市群建设为重点,推动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省内区域政策,做大做强西安、咸阳大都市圈,使西咸都市圈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引擎;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和镇的建设,最终形成以西安为龙头,以中等城市为区域中心,以县级城市为支撑。以集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到2012年左右,使关中达到全国城市群中等水平。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陕南陕北城镇化建设,构建100个规模化乡镇,到“十一五”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

    以发展生产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力度。解决好水、路、气、电的问题,重点解决好缺水地区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和农村道路建设问题;以一村一品为重点,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全体劳动者培训的力度,特别要结合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

    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努力消除思想、体制、制度等方面的障碍,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氛围。大力强化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的思想,培养树立全民创业的观念,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切实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问题,让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享受政府公共资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切实加大资源转化力度。在推进资源转化过程中,坚持按照“区域化布局、项目化策划、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行。一是推进国有资产资源的转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存量变增量、整合优势资源和推进股份制改造。二是推进能源资源转化。主要是加快“三个转化”。三是推进科技资源转化。以学科平台、实验设备平台、转化平台、人才平台、服务平台为抓手,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财政科技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社会风险投资为抓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创新投入格局。四是推进地域优势转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物流产业和旅游业。五是推进生态资源转化,大力发展食品业和药业。六是推进历史及文化资源转化。通过构建文物一文化一会展一旅游产业链,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推动陕西民生工程建设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

    实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确保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今后几年,是我省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把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作为加强陕西经济强省建设、构建和谐陕西的工作重点,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全面实施八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程的重点。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到2012年,通过新建县级职教中心,扶持高、中等职业院校等方式,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灵活开放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做好加强基础教育,到2009年使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从2007年的280元、200元分别提高到500元和300元,实施中小学校校舍改造工程。建立贫困子女教育救助体系,资助职业教育阶段的一、二年级贫困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

    以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实施实行省、市、县、乡、社区五级联网,并与职业学校相连接,建立覆盖全省的劳动力无形和有形市场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成本,促进就业公平。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建成5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到2012年,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20万人,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公共卫生工程重在农村。包括支持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支持计划生育、实行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等。到2012年,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配置基本医疗设备,对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健全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行全省农村妇女全面免费住院分娩。

    社会保障工程实现人人就医有保障。包括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新建改建养老院等15个项目。今后5年间,每人每月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市由153元提高到213元,农村由25元提高到50元,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均年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老年人养老床位拥有率达到千分之6.9,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年人均医疗救助标准分别由现在的101元、60元提高到224元和173元。

    住房保障工程保证城镇低收入者有居所。重点是搞好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到2010年,实物配租7552户,货币补贴11万户。实施农民安居工程,解决10979户农村无房户的住房,改造8173户茅草房,对灾民倒房恢复补助每间由原来标准600元提高到1500元。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建设、沼气建设、村庄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到2012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2万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0万个,建设2000公里示范村村庄道路,全面解决130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丰富百姓生活。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城乡体育健身器材配送、科学技术普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信息人村工程等。力争到2015年,支持1302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65个行政村配送文化活动器材,1166个社区配送体育健身器材,新建101个县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实行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超过97.5%,电视人口覆盖率超过98.5%。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旨在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包括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2年,基本实现每个城镇社区拥有社区服务站,每个街道和每个县拥有一个综合性服务中心,各大中心城市社区服务基本实现信息网络化,实现全省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全覆盖,农村服务面达到45%以上。

    责任编辑 陈合营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 经济社会 贯彻落实 好又 推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