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秦岭南北:石头深处访汉魏

    时间:2021-02-06 07:55: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石门之光

    ——褒河之侧的“十三品”

    南来北往的风仍在这山中的条条古道穿行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之难广阔无尽,李白诗笔打开的想象空间,每每让我感叹秦岭古栈道的奇绝。“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朝的另一个时政,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异常亢奋的是唐驿卒自岭南策马而来的情形。其实,那千百年前的绝尘一骑所携的荔枝是源自涪陵,如飞的快马所踏过的道路便是蜀道。空阔马蹄如鼓着那壁上猿的哀鸣,空中鹰的凄厉,山谷风的呼号和江流的跌宕与回旋。

    蜀道,顾名思义就是通往蜀中的道路,从四面八方抵达四川盆地的道路应该都叫蜀道,事实也是如此。像川滇之间的西南丝绸之路,川鄂之间的长江三峡水道等,历史上也称蜀道,但现在人们惯常所说的蜀道,则是指连接汉唐长安城和四川成都的交通道路。

    平坦如砥的西汉高速在沉重坚强的秦岭大山中一字铺开,车子像河一样平静雍容地流着,在舒适的高速大巴中观赏着大秦岭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三个半小时我即站在了依旧浩浩汤汤的汉水边。

    深厚的汉中城分明少了些许的浮躁,我在一派持重中呼吸着它的空气。背依厚重的秦岭,向南俯瞰大巴山,汉中盆地给了千年的蜀道一段不长的舒缓和平坦。

    我们读史,常留心的是黄河流域文明,及至两汉三国,汉王刘邦、蜀相诸葛亮才开始给了横亘在秦蜀之间的秦巴大山以亮色。但遥想亘古,林木遮蔽,寒气萧杀,阴森惨厉,鬼哭神嚎,先民们是如何沟通的?是谁踏出了这大山间第一段的小道?好像无人能回答得了这样的疑问。专家学者认为,穿透秦巴大山的道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乃至三皇之时,距今应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不止一条,而有七条之多。具体说来,汉中之北横穿秦岭天险中的道路,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打通汉中之南大巴山的道路,自西向东依次为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道。洋巴道在唐代俗称为荔枝道,完全是因了那个杨姓的美女嗜食荔枝而得名。历史上统称秦岭之道为秦栈、北栈,称巴山之道为蜀栈、南栈,南栈北栈相连接就构成了蜀道。蜀道的演变十分复杂,但自汉魏时起,褒斜道、金牛道就作为蜀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链接着,唐宋时期,北栈的陈仓道取代褒斜道而成为主要通道。

    殷末,周武王与商的军队牧野之战中就有蜀人的身影。那个笑脸很值钱的美女褒姒的家乡,就在秦岭之南的古褒国。之于秦,有谁人不知始皇帝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但那是拒绝,他的先人还有沟通,这便是南向的栈道。越过秦巴,秦惠文王伐蜀,瞬时便将巴王俘获。他们演绎了中国的历史,但在记载他们是如何越过秦巴大山北来南往,史料肯定是粗疏的。

    秦岭高耸的山巅不停地有水源出,向北向南下注,一源而二流似乎是一个通道,这个自然现象曾在数千年前就被我们的先民们发现了,于是,他们便依水而造,使得这条条道路全是顺水而行。从秦岭深处牛岭山垭南北望,有酉傥二水,傥骆古道便沿此二水而行,南可直抵洋县,北穿华阳古镇,可达周至。从秦岭古道示意图可以看出,傥骆道南北几乎成一条直线。还有我们要叙说的褒斜古道,褒斜二水的源头在太白山的五里坡,向南成为褒河,向北的斜水今称石头河,数百里长的褒斜二河谷中的褒斜道,也只有五里坡那段稍稍的险峻。仔细想来,新修的西汉高速公路也是沿着清澈的一溪出入,初进秦岭,水流迎面而来,待路途过半,车子便是顺水而行了。

    头戴麻片腰缠藤条的先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和缓的河谷攀援,脚下渐渐踏出了窸窸窣窣的小道,铁器开始使用,诸侯国要征伐扩张与开拓,于是,秦巴山中的小道需要变成大道。如何在河谷的峭壁上开辟出便捷易行的道路,也许让还不会使用火药的人们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桥梁的建筑技术或让他们的苦思冥想豁然开朗,于是,在河谷长长的壁崖上凿洞架梁,木板铺之,一种似桥而非桥的构建可将人们顺利地送达目的地,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之为栈道,也叫阁道。有了栈道,蜀道才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蜀道。

    “道路凌空,极尽天下至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在石壁上凿孔,在激流中竖石,在石上架梁履板,还需要有保护的栏杆,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日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情。架起这样的栈道可不是只走行人的,是要承载浩浩荡荡的征战队伍的。当然,一条古道的全程并非都由栈道组成,秦岭山中的几条古道最短的也二三百里,只是在河谷,在悬崖峭壁间才需要修筑栈道,如五百来里的褒斜道,栈道约占一半的里程。

    “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板梁”的栈道有着不同的构筑样式,先人们根据不同的地貌地形设计出了合理的栈道形制,平梁立柱式、斜梁立柱式都是最常见的栈道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我们似乎很容易想象出这种栈道的构筑模式,像平梁立柱式,就是《诸葛亮与兄谨书》中所说的“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水中。”这应该是较为简单的栈道建筑形式,还有更为复杂的,像石积式、多层搭架重叠式等,今人看来都不能不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栈道的构筑形式大致有六七种之多,又可分为木栈和石栈,早时多以木栈为主。栈道的壁孔40厘米见方,深70厘米左右,壁间孔的间距为2-3米。李白诗中吟诵的具钩连之美的石栈,已是发展到了唐朝。木栈多为石栈所取代,应该是取石之坚强,还有大概是统治者汲取了历史上多少次火烧栈道的教训吧。石栈今天尚有遗存,在褒河上游一个叫红崖河的支脉,赤色的山崖上,不同朝代开凿的栈孔上下数层依次密布,有一段石梁还横插在石孔中,这些石梁上世纪八十年代存有七根,现还余五根。石梁裸露在外的部分1.7-1.8米不等。

    近八十年前,林散之先生尊宾虹师“师古人,更要师造化”之嘱有过一次壮游,历时八个月,途经十余省,行程万余里。那时,尚年轻的林散之就踏上过秦岭山中的傥骆古道,历尽艰险,九死一生。为艺不易,古道也难。过太白山,晚宿一石洞,为避蟒蛇以石封洞门,夜有老熊围门吼叫而不得入,但向导精神受到刺激,以头撞壁;近太白山顶,突降大雪,踉跄山下,又遭雨淋,饥寒交迫,散之中瘴气而倒,莽莽丛林,幸遇一人家相助,得以活命;几日后道上又有二十余人结队而来,散之老不知古道上行人不与外人答话的习惯,上前问讯,对方突以手中木棍猛击;还曾遇两条熟睡蟒蛇,幸未被惊醒,不然也早命丧古道。“万里我归来,诗稿写满袖。口口阿弥陀,佛光照大地。”散之老的万端感慨,真切地让我们领悟了行走在几近废弛的傥骆古道的滋味。

    相关热词搜索: 秦岭 汉魏 深处 石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