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吴昌硕﹃以书入画,书画并臻﹄绘画艺术风格

    时间:2021-02-06 08:00: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画坛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1927年卒于上海寓所。幼年家境清苦,他自学成才,在书画和篆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绘画雅俗共赏,气韵生动。“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到气势”,其作品总体注重气势,连每一局部处理都重笔墨法度与技巧,耐人寻味,引人注目。吴昌硕的金石篆隶苍茫古厚,艺术思想恣意烂漫,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中国文人的笔墨精神。他的诗寓意美,作品构图有跌宕之美,画中的金石味有古拙的美和篆隶的朴素美,这就是吴昌硕的“缶庐四美”。本文以吴昌硕的花鸟画艺术为研究对象,从笔墨、章法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吴昌硕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一、苍茫古厚的笔墨

    (一)潜心金石

    吴昌硕的早期篆刻学习浙派,规规矩矩,平正规范,《朴巢印存》是他二十七岁自己拓成的印册,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当时的篆刻风格。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养的深厚,作品的面貌有所改变,有一种创新的突破在里面。他入印采用多种篆法,不恪守汉印,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时期也是他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与他潜心研究篆刻、篆刻上的突变是分不开的,两者相得益彰。

    (二)精研石鼓

    吴昌硕以石鼓文的造诣最为精湛。可谓得石鼓之精华,已经到了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境界,并能在精心钻研《石鼓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艺术风格,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書法有着高古的格调,李斯以后篆书早已衰落,他却又开拓了一条篆书大道,堪称“石鼓篆书第一人”。

    从吴昌硕早期所临《石鼓文》看,阮元本《石鼓文》对其影响颇多,阮元本起笔有圆、有方、有尖,收笔有剑尾、圆尾、尖尾,笔有中间粗两头细、中间细两头粗、前粗后细、前细后粗、粗细相等,吴昌硕三十五岁写的小篆七言对联“司马名高文纪汉,隃麋光重字临王”,已具个人特色:用笔含蓄,结体严谨,很具“石鼓”气息。例如,“纪”字绞丝旁的上部,“汉”字右边中间部分,“麋”“临”“王”字等,人们从中可明显看出他追求“石鼓文”的意识,此时书写的篆书对联,与同类早期的作品比较,显得大方劲健,线条爽利舒展,富有韵致;结体取纵势,呈上下舒展,有些左右结构的字实现左低右高之势。吴昌硕六十岁以后,偶作“散氏盘”的临写,人们从用笔和结体中仍可看出吴昌硕对“石鼓文”的参用,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石鼓文”的韵味。

    (三)长于诗文

    吴昌硕的篆刻,得汉印、穆之精髓,加之以钝刀硬入,在迟滞古厚的同时又显大气磅礴;他的书法力求篆笔法,不求态而态美,遒劲凝练、沉着率真,情趣尽在笔墨之外。他的绘画,亦以篆法入画,重“块面感”,挥毫写意,显得雄浑豪迈。

    这些审美倾向也表现于他的诗歌之中,那就是他的诗歌多“硬语”和“质直”之语。吴昌硕自己曾说过:“我诗病生硬。”其实这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正是有了这些“硬”,才使他的诗文显得立意孤行,铿然有声。凌瑕在《题〈元盖寓庐诗存〉》中谓“瓦棺古鼎皆取材,收拾灵气成奥府,硬语迸向笔尖吐,古致历落偏媚妩”,所言甚是。而这些“硬”又使他的诗歌“务为质直”,充满了抑塞磊落之气。

    (四)以书入画

    以书法入画法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书法中,大到气韵,小到笔法都与绘画有着相通之处。例如,书法中有“一笔书”,其始创于王献之,有“运笔不连续,而笔之气势相续,如龙蛇飞舞,各形贯注”之说。绘画中也同样有“笔断气连”。例如,在藤的表现中,藤可以不必每条相连,只要有连的势,线不连气连,藤条一样连贯,而且时连时不连还增加画面的虚实感。再如书法中有“枯笔飞白”,绘画中也有。同样在表现藤条的时候,就有枯笔的运用,但枯笔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一味求“枯”线条易显浮涩,反之则缺乏藤的质感。

    在吴昌硕的传世作品中,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和紫藤、葡萄、葫芦等藤本植物为题材的作品最能反映“以书入画”的特色。例如,《紫藤》为吴昌硕中期之作,藤条曲折盘旋,相互缠绕,但又丝毫不离法度,极富篆草和大写意的用笔韵味。所谓“比之于白阳,更显得磅礴。比之于徐渭,更显得厚重苍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更显得烂漫。比之于李复堂,更显得沉雄。比之于赵之谦,更显得老辣”。

    (五)诗、书、画、印并臻

    吴昌硕一生爱梅,为梅写生、写意、种梅、画梅、颂梅,与梅为伍,以梅交友。他笔下的梅无不张扬他自然生命的张扬与文人精神的共鸣,以梅肌铁骨和冷艳傲霜的倔强品格寄托自己孤高傲视的情怀。“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亿我我忆梅”的溢于言表之情,使吴昌硕遍超梅山,使他的艺术生活得以亘古深远。艺术来自真情,吴昌硕画竹,多写风雨之竹,发挥“写”的线条意趣,充溢着浑厚的金石意趣,且突破古法,并以竹寄托节操之意。文人画家惯写松、竹、梅、菊、兰之属以寄怀抱,竹是常用题材,吴昌硕与之相同处是自然的,相异处是其“纵横破古法”。以书法写竹,有元人柯九思的“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法”,南唐后主的金错刀法画竹,倪云林画竹之“逸笔草草”等。吴昌硕画的荷,如《香远益清》《乾坤清气》《荷塘秋色》以及《泼墨荷花》等作品,至今读之,仍能使人感受到雨露笃情、水墨未干。展现出“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成形”的精神内在张力,表现得气势淋漓,墨韵横溢。吴昌硕笔下的《松》题画云:“笔端飒飒生清风,解衣盘礴吾画松,是时春暖冻初解,砚池墨水腾蛟龙。”人们从中能看到画家画松的取向及其“造化相通”的蓬勃之气。布局取顶天立地稳定之态,枝干盘穹,大气磅礴,寄托画家的浩然正气。另外,从吴昌硕画的石榴来看,果壳有硬感,榴籽水淋透明,果实压弯了枝头,叶子透着光亮。

    二、跌宕起伏的章法布白

    (一)以势取胜

    吴昌硕绘画的构图形式也是独具特点的。他的画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深厚的个人情感,他用墨非常大胆,运笔流畅,不拘于前人的法度,外貌粗疏而内涵浑厚,虚实相生、能收能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与此同时,他深刻地领会到书画同源的思想,将书法篆刻中的叠排相背、争让回避、回报就应等结体法则用于绘画创作之中。其在他的绘画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他的笔法和谐一致,使他的花鸟画独具妙构,彻底达到了书法、画法的理想艺术境界。他的章法布局剥落了文人画优美的表达方式。潘天寿在谈到吴昌硕的绘画时说:“吴先生的绘画以气势为主,故在布局用笔等方面,与前海派的胡公寿、任伯年等完全不同。与徐渭、八大、石涛也完全异样。”

    昊昌硕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经常采用“之”和“女”字的构图格局。画面结构倾向于斜对角的取势,统一中有变化。例如,在画牡丹、梅花、玉兰的布局中,有的经常从左下面向右上面倾斜,有的从右下面向左上面倾斜,它的枝干和叶子也是倾斜的,左右的枝干相互穿插、交叉,非常紧密,成对角倾斜之边。

    吴昌硕尤其喜爱画藤本植物,常用大石与之相衬,采取对角倾斜之势。而重心偏向一侧,藤蔓非常纷繁、扭转,与石头的厚重、沉稳、峥嵘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画面给人一种刚劲与柔美、动态与静止、繁密与疏简、空虚与密实的韵律感。位置与气势统盘处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雄伟浩荡之感。

    (二)纵横布白

    吴昌硕是構图天才,他的构图对“力”的运用很巧妙,他充分利用反拉、交错、均衡之力的安排使画面充满生动感和感染力。例如,他1918年所画的《寿桃图》是体现“反拉之力”这类构图的代表作,整幅作品用笔磅礴大气,用笔似有千钧之力,画面右下的石头用浓淡变化的墨色画出,画面中“虚”的部分,右上一组枝干安排穿插富有变化,留白有致,枝干边的一组树叶使画面中最大的一组,强烈而又不杂乱,墨色丰富,充分体现了他不凡的功力和对画面的掌控能力。

    (三)虚实相衬

    在花鸟画中,作品除了笔墨以外,其余都是空白,这些空白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它们既是虚处也是实处。人们常说“计黑当白”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在花鸟画的构图中,要正确好处理虚实关系,人们既要重视画面中虚的部分,也要重视画面中实的部分。

    譬如,作品《墨荷图》颇具八大山人的遗风,它是吴昌硕早期仿八大山人的笔意而作。荷叶醉墨团团,取其水墨互润的意趣,荷花双钩画出,意境萧静简淡。画面虚实经营得当,实处不塞,虚处不浮,颇具中国传统美学的虚实关系。图中通过虚与实的对比,运用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组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可谓匠心独运,这种有意的虚实,自有以少胜多的妙趣。而画面的巧妙留白,不仅仅是布局的需要,也是吴昌硕追求的笔墨之处的妙境。

    三、结语

    对近现代的画坛来说,吴昌硕的绘画艺术具有开拓性的功绩,他是承前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是集诗、书、画、印为身的文人画集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画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黄士陵、赵叔孺三足鼎立,各成流派,而吴昌硕更因其有现代印人梦中的家园——“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身份,影响尤其深远。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他作为一名大器晚成的画家,把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和写实的院画风格融合,加上诗、书、画、印卓然崛起,兼四绝于一身,熔于一炉。

    (渭南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1.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科学研究项目“于右任碑帖融合书风及艺术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7JK02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2017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三笔字有效训练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G2017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入画 绘画 书画 艺术风格 吴昌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