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语文教育民族化”作品赏析探索

    时间:2021-02-21 07:56: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隐秀”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范畴。“隐秀”中的“隐”既是“爻象变互体”之“篇隐”,同时也是“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之“情隐”;“隐秀”中的“秀”即一篇中凝虑文思警策之语。《荷塘月色》章法上讲究“篇隐”,文法上含蓄内敛亦致“英华耀树”之效,情感表达有隐有显,有藏有露,“隐”与“秀”的交融契合,产生了“余味曲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隐秀 章法 文法 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这篇现代散文无论在写景还是在抒情方面都历来为读者赞赏。在解读这篇文章时,诸如创作动因、思想表达、美学旨趣等问题都成为阅读这篇文本的关键点,也成为批评鉴赏文本的生成点,当然在诸多问题上产生见仁见智的审美效果也就成为本文的魅力所在。关于《荷塘月色》的评论,大类“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喜悦”“苦闷”“焦虑”“朦胧”等词,其实无论章法还是文法,都能发现《荷塘月色》最大的审美追求即为“隐秀”。

    “隐秀”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范畴,所谓“隐”即“文外之重旨”{1},言辞简洁但含义丰富;所谓“秀”即“篇中之独拔”{2},从文章中跳脱而出的情感之句,亦为警策之句。{3}简而言之,“隐秀”就是言约辞丰兼有警策之句。简约的言辞成为挖掘文章内涵仅有的基础,外延的减少使得内涵也相对扩大,所以对文章品评时往往莫衷一是。但又因为文本时有警策之句的出现,成为把握文章深层情感表达的凭依。而本文即从文章自身出发尝试从章法和文法两方面解读《荷塘月色》中所追求的隐秀之美。

    一、章法之“篇隐”

    刘勰将“隐”譬为“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这里的“互体”“珠玉”正是潜在的“章法”,而“变爻”“澜表方圆”则为文风之收效。通过章法上的“篇隐”带来达情效果上的“情隐”。

    “隐秀”既重文外之旨亦兼篇中之独拔,这种呼之欲出却又含蓄内敛的美学效果首先与作者创作心理有关。《文心雕龙·隐秀》中即认为“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4},行文风格的深浅取决于创作心理的繁简远近。所谓“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5},作者自身对文章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风貌的形成,这种对文章层次安排、线索推进、情感裁剪等方面的酝酿实则是作者潜在的主观预设,这种章法上的编次犹如大树之根,从文章的根本来影响文字的风格与结构。当然隐秀自身之于文章又有侧重,刘勰进行论述“隐”时强调“隐以复意为工”,认为隐是一种含而不露、超乎象外的含蓄表达。当然“晦塞为深,虽奥非隐”{6},作者所强调的写意性并非艰深晦涩也非细枝末节,而是文之“体”,即“隐之为体,义生文外”,因此“隐”不仅注重宏观上的安排以及从格局的角度由外至内的一种章法布局,同时也强调情感的内敛,“情在词外”。

    《荷塘月色》作为抒情散文,行文线索基本随着作者移步换景而呈现,由出门散心缘起,接着写煤屑小径,赏荷塘月色,顺引云月树影,远山蛙声,进而惦念江南,最后回到家中作结,但在这简单的出门与回家之中却产生了复杂的思想情感,其中文本的章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外围场景中作者经历了“家——小路——荷塘——家”几个场景的切换,而作者自身复杂的感情正是在几种场景切换中才得以兴发表达,外在的布局成为本文情景交叉变换的基础。由“颇不宁静”情起而“出门”换景,因荷塘月色之景而生喜悦忧伤之情,情景交融后而联翩江南,最后自由风流之情又复归家中之景。

    当然这种外在显性空间结构的背后也透露着文章隐性的情感结构。因为不静而忧愁烦闷,寻求宁静暂得超脱,得到宁静而喜悦,最后出静复归忧愁,可见复杂的情感皆是围绕“静”展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略有低沉,曲折幽僻的小径阴森寂寞,发现别有风致的荷塘泛起喜悦,沉浸月色之中又仿佛梦幻缥缈,但作者并非“热闹”,遥想江南旧俗中“风流的季节”似乎寻得自由却又回到现实之中,徒有焦虑与苦闷。出静则为现实苦闷忧愁,入静则为理想自由喜悦,因为空间场景的切换而致使情感象征结构随之变换,作者将自身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含蓄地置于含而不露的圆形结构中,正因作者内心世界的挣扎,出入于“静”与“不静”的隐形结构之中,所以文章中的情感是忧伤与喜悦兼有、闲适与愁闷并存,所谓“辞生互体,有似变爻”{7}。

    当然“篇隐”的结构特点也使得情感传达带有“情隐”之特点。除去少量主观情感直接表达外,我们洞悉作者主观世界更多地是从荷塘月色的描写中得到的。荷叶浓密而亭亭玉立,荷花美丽却只是零星点缀,荷香迷人但隐约渺茫,荷波凝碧却霎时消失,流水脉脉但被叶子遮住了,不见颜色。云月朦胧,灌木黑影如鬼一般,树影参差斑驳,远山隐约,路灯也是没精打采。在大段的景物描写中,虽没有直白的情绪表达,但通过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环境氛围,能够自然感受到文章之情虽未明朗化,但并不流于晦涩,荷塘月色自身的妖娆能够带来喜悦,但是随之而来的美中不足却又给暂得的喜悦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语言表达虽然委婉,但是沉浸其中作者呼之欲出的情感仍旧能够状溢于前,正如刘勰所说“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这种词约义丰,含味无穷的方式为情感的表达构成了内敛包容的特点,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8}。

    二、文法之“句秀”

    而“隐秀”的另一个方面则为“秀”。“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所谓“独拔”,一篇中凝虑文思,警策之语。陆云在《与兄弟平原书》说:“《祠堂颂》已得省,然了不见出语,意谓非兄文之休者。”又云:“《刘氏颂》极佳,但无出语耳。”这里的“出语”即为“秀句”{9},当然这种代表文情的警策之语,同时也应是作者的自然流露,“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求也”。自然得之,不可强力而致。谢灵运诗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可知秀由自然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强调的都是秀而自然。

    《荷塘月色》虽章法上讲究“篇隐”,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够发现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秀句”从这个闭锁结构中跳脱出来,将难以言表的情思状溢于前。从文章起始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再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再至“这可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最后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这些句子算是直白流露,仿佛作者灵魂日记一般不讲求刻意的雕琢,但置于文中却未有镶嵌之感,反觉彼情彼景此番流露更为真实恰切。也正是因为这样显露的情句出现,才能够给予读者洞悉作者灵魂苦闷的线索,在情感把握的层面,这样的言辞便是警策之语、自然之语,相较于文中大量描物绘景的言辞,也算是“秀句”了。

    “秀”除去自然警策外,也“以卓绝为巧”{10},在修辞表达上追求“朱绿染缯,英华耀树”。《荷塘月色》中的语言即为珠玉之辞,讲求“卓绝”,富有表现力。文章在描写荷塘风物时追求写实描摹,力争将眼前所见都经过艺术加工而跃然纸上。将层层荷叶之中的荷花接连比喻成“明珠”“星星”“美人”;将月色中的荷花与荷叶比喻成“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将不能朗照的月色比喻成别有风致的小睡;将没精打采的路灯比喻成“渴睡人的眼”。这些都可谓“卓绝为巧”,讲求言语的恰当与比喻的贴切,甚至扩大视听范围,将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将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比喻成“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感官经验之间的流转在文中极具有“英华耀树”的效果。另外文中也善用叠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使文章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同时使字与字之间生发想象力,增强诗意的表达与音乐的律动,词语本身美丽缠绵,彩绣辉煌而“照文苑”。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讲道:“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若百诘而色沮。”{11}文章失秀则将黯然失色。当然,“隐”与“秀”之间亦存在内在的协调,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就强调,隐秀应该隐其情而秀其辞,隐其质而秀其本,隐其动而秀其静,隐秀之篇,可以自然求,难以人力致。{12}所以“隐秀”除以上强调的审美特点外,还应褒有自然。这么看来,假若《荷塘月色》追求“英华耀树”的效果,那么在这背后也许因苛求描摹而缺少飞动而稍有匠气。这也就难免余光中先生所言:“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13}

    由上可见,“隐秀”不仅是一种文法,也是一种章法,在表达上既有整体的阴柔之美,也有细节的妙言佳句,在结构上既有“篇隐句秀”之错落,也有闭锁内敛之含蓄。而在《荷塘月色》中,圆形的闭锁结构为文章的情感做到了“篇隐”,精工而含蓄的言语做到了“句秀”,使得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最终呈现作者的情感也是有隐有显,有藏有露,正因为“隐”与“秀”的交融契合,在解读文章时才产生了本文开篇提及的鉴赏核心,这也正是隐秀“余味曲包”的魅力。

    {1}{2}{4}{5}{6}{7}{8}{9}{10}{1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8《隐秀》,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32页,第632页,第632页,第632页,第633页,第632页,第633页,第633页,第632页,第635页。

    {3} 独拔者,即陆机:“一篇之警策也。”

    {1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13}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欣赏》199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J].名作欣赏,1992(2).

    [4] 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 者:孙立权,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张林建,文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化 语文教育 探索 作品赏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