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休闲生活 > 正文

    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时间:2021-03-07 07:56: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不同类型高校出现了培养目标趋同和定位不清的问题,导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千校一面,人才培养的比例和结构严重失调。如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文章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高校对学术性和职业性职能的不同侧重、现代产业结构中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这三种视角下的不同人才类型,分析了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关键词]高校 人才类型 培养目标 定位

    [作者简介]魏银霞(1978- ),女,湖北武穴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众化背景下教学型高校适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IB06036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016-02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专门机构,人才培养是其最基本的职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目标涉及培养什么类型的人以及具体培养规格的规定。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然而,许多高校长期处于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式,在办学定位上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培养目标出现趋同,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上趋向同一,倾向于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这样就导致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千校一面,同一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过剩,社会所需的其他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折射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单一性和不适应性。如何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有助于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个视角来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一、通才、专才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下的通才与专才

    从历史发展脉络分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其关系的认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的那种教育,是为培养独立人格和个人生活能力做准备,是他作为一个公民和文化的继承者能与其他社会公民共同相处的那种教育。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人才即通才。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对具有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高等教育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门人才培养,才能不断地与迅速发展着的社会经济相适应,专业教育应运而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与传统大学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的新型工科大学、医科大学以及一大批新的学科专业等。而将这种“专业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前苏联和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在一般的意义上,专才是指以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在现代社会需求十分复杂、社会分工相对发达的情况下,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就必须进入相对的人才队伍,把自己变成某方面某行业的人才,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这种情况,正像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中所说的,那里没有通才,只有专家。

    (二)高校培养目标要实现通才与专才的融合

    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可以说,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过分地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知识经济时代,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学科不断趋于综合化,这就使得过去盛行的“只专一门”的专才教育模式不得不进行改革,并通过通才教育模式来培养现代既专精于某一学科、又具备广博知识背景的人才。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具有基本的文化、道德、情感的前提下,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否则将无法独立地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通专结合才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应试图建立一种集二者之长,促使二者相互融合的模式,不能只是将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专才”,成为某方面、某领域、某行业的“行家里手”,也要培养出适应科学综合化要求的,并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通才”,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模式上,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注重“拓宽基础”与“文理渗透”,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体化,从而培养出既“专”又“通”的人才。

    二、学术型人才、职业型人才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教育两种价值的反映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出现和演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发展而发展的。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创立,强化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研究高深学问成为德国的一种追求,学术性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并引来各国的效仿。随着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赠地学院”的创立和州立大学的崛起,一种专门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育实用人才的新型高等学校很快流行起来,职业性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①20世纪中期开始,高等教育进入以培养各种实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的发展阶段,职业性更在某些大学占了主导地位。薛天祥先生提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②“学术性”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专业范围主要是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及其他科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而“职业性”则指高等院校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现实选择中学术性和职业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争论的结果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不同类型的高校取得了对学术性或职业性的价值认同。但对学术性与职业性不同的倾向和侧重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而直接作用于高校教学实践。

    (二)培养目标战略调整就是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人才类型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析,总体上讲是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科学型、理论型),后者称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中学术性与职业性职能反应在培养目标上就是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区分。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最深刻的变化是把高等教育纳入职业化的轨道,可以说是人才结构的变化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今天,恰如德里克·博克所言:走出象牙塔,这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市场的需求已经表明,高层次精英人才和从事尖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总是少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者则是大量的,在人才市场竞争中,高学历的学术型人才,不一定比专业性技术型人才具有优势。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倾向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致使学生只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教育界普遍以单一的学术标准来评价学校,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特色性要求,也违反了市场规律,其结果必然使学生难以找到适合其培养目标的社会岗位,而用人单位也找不到适用性的人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政府政策导向、高等学校改革趋势,国内基本认同除了小部分学生面向高层次学术研究的目标外,其他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是应用型人才。我们认为,大部分高校本科培养目标基本定位的战略调整就是要从“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

    三、专业技术人才分类与高校培养目标定位

    (一)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分类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学术界常用的概念,是从事科学理论和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文化以及技艺性工作的人才。它要求人才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技术或技艺。

    按照科学社会学家、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的定义,人类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科学活动、工程活动、技术活动。科学活动最典型的形式是基础的研究活动,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科学家。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社会角色是企业家、工程师和工人。进行技术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发明家、技师、技术工作人员。③对贝尔纳的人才类型进一步划分: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他们在职务内涵、承担的工作任务上各有不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工程”界定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以及关于技术的开发应用的,以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创造力的专业。”可见,工程以实用为目的,以创新为特征,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工程型人才主要搞设计、规划、决策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代工程突破了纯粹的专业范围,需要综合组织管理、经济、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大工程的教育观念。”④不仅能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工程型人才,同理,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也可以应用到非工业领域。例如“菜篮子工程”“××系统工程”等,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者和部分管理人员都应是工程型人才。

    而技术型人才则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在企业中,主要是从事生产、建造、安装、设备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在第三产业中,他们是管理层中负责某一部门或综合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和操作层中的高层次实务性人才。此外,非工业领域也有一些人担任工程型人才的辅助工作,其中很多属于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则是在生产岗位上直接从事操作的人员。在企业中,他们是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以及流水线上的操作员。技能型人才对生产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发挥基本的保障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职业岗位不断分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人才类型的分化和区分也更趋明显。一定阶段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有相应的高教结构。高等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根据产业结构中的人才分类而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产业需求、履行社会职能的表现。

    (二)不同类型高校在专业技术人才分类中找到适合的培养目标定位

    将专业技术人才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等4类(见18页图),一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的人才分工,另一方面与国际上的人才分类也比较接近。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参考了这种分类法,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分类,可分“研究主导型”“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主导型”“技术技能型(专科自动化类专业)”四种类型⑤。培养自动化研究主导型人才的学科或学校,应稳定本科生及博士研究生规模,积极发展硕士研究生规模;工程研究应用型——适度发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规模;应用技术主导型——积极发展本科生规模;技术技能型专科自动化类专业——大力发展专科生规模。

    教育界按照培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将四种人才类型——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分别对应于学术性高等教育、专业性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⑥人才专业技术层次与所受高等教育的关系不是机械对应的,但是两者存在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随着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分类教育体系的逐步实施,各类高等学校应该找好本校适合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位置。按照现在的高校分类,不妨认为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培养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

    不同类型大学职能不同决定了其培养目标会有所区别。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人才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教学型高校的目标与使命。在我们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的理性选择。

    [注释]

    ①陈小红.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J].复旦教育论坛,2003(4):37.

    ②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

    ③张华夏,张志林.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来看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2):15.

    ④刘迎春,董志卿.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7.

    ⑤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自动化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分类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3):13.

    ⑥严雪怡.试论人才分类的若干问题[J].理论研究,2000(5):9.

    相关热词搜索: 培养目标 定位 类型 高校 人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