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及其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时间:2020-03-11 13:44: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盛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乎国家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进步,因而,创新能力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在省属地方高校完成自己的大学教育,他们的创新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水平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探究了影响他们创新能力提升主要的因素及解决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大学生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早在 2006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提出要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知识经济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有新的推动力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去参与全球竞争。大学生臂负着国家赋予的使命,与国家长期兴旺发达直接联系,省属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最主要群体,因而,培养和提升省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富有历史性意义的任务。因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列为高校当今乃至今后育人的首要目标。

    1 创新的内涵与省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创新的本质是对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的尝试、探索、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①求新、求异的欲望和不安于现状的意识越强烈,创新动机愈强烈,才能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创新能力是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发明、新技术以及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着重加强了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尽管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尤其是省属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阶段,②主要表现在:地方高等院校的育人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有较大差距;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还远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其教育规模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却迟迟没有培养出一批尖端人才和大师级人物,“钱学森之问”深深刺痛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迫使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重新反思。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并把培养人才的任务按流水线生产。实践证明,这种调整不符合人才成长和现代教育的规律。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的标准化考试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促进选拔人才的公开、公正、透明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导致在校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学习探索、交流和讨论;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在经历30多年后,这种考试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③从而极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从而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应试型”人才并不是我国所急需的有世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2 省属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创造力、实践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指标予以反映。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日益重视,但无论是学生个人还是学校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2.1 大学生自身层面

    (1)价值取向模糊。学问、金钱、官职、舒适、悠闲、享乐、刺激、冒险等诸方面诱惑,利人还是利己、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奉献还是索取等人生观的选择极大困扰着年轻大学生们的创新和探索之路,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现实面前,他们显得焦灼和迷茫。

    (2)行为目标偏失。以个人价值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的大小作为求知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在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盛行。他们功利思想很强,主要精力集中在一些实用课程上,对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不愿投入精力;重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发展,忽视精神价值取向和缺乏内在人文精神。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认真刻苦并承担一些公益事务,但其目的在为奖学金、评优、入党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

    (3)学习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且以课堂学习为主,个人自学为辅。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虽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获得个体经验,但难以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

    (4)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偏弱。 大学生对知识的独立吸收导致其对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易于形成直线式思维方式,以至于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在处理深层次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显得缺乏新意和突破。

    2.2 学校层面

    (1)重视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忽视能力培养与实践训练。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学沿用几十年来的“讲课+考试”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思维阻滞,缺少质疑,只会养成学生学习的惰性,学生不能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与同学及老师之间探讨的学习习惯。加上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学业成绩占比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忽视课程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增强。许多高校因许多条件的制约,大学生们鲜有机会直接参与与专业课程学习和有关课题调研及讨论学习,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近几年虽然许多高校进行了教学改革,但由于以英语、数学等为代表的公共课学习时间设置过长、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过多,几乎占满了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和大二学生)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他们很少有时间、精力和条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和辅修课,更谈不上学习人文科学和边缘学科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时至今日,在校大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几乎还是沿用考试(主要是通过几道呆板的考题)结合平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加强课本知识学习能起到一定督促作用,但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强,采取课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手段通过课程学习考核的学生,这种方式考核就如同放水,很难考核学生对所学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极大限制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3)保障措施缺乏。地方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目前省属地方高校的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等客观条件直接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地方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没有真正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学校的学术活动之中进行管理。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当今大学里更多的是理论课教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型的老师。他们自己没有创业实践经历,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他们只会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是开展创业教育,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这样的创业教育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3 省属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这使得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往往局限于研究型或应用型,社会和家庭都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④⑤这些使他们缺失了对创新的意志,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培养学生的各种教育类型变得贫乏。因此,不能沿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课程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与方法、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应以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⑥

    (2)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材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新知识和新理念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突飞猛进,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并引领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⑦课堂需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教学方式,诸如问题式、讨论式、论辩式、研究式、案例式、情境式、诊所式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仅依靠新的教学手段而不革新教学模式的学习是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的。⑧

    (3)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⑨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考核方式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考核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除了考试成绩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鼓励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4)优化创新教育资源与环境。要打破专业设置,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以“宽口径,重基础”原则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做到文理交融,在扩大视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完全开放各类实验室,并且配备专业老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指导。再者,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和借鉴他人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最后,要注意培育创新文化和精神,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包容失败的环境,促进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气和土壤。⑩

    (5)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缺失了个性创新无从谈起, 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就要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发挥其自身的特长。传统的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抑制了受教育者对创新冲动和对传统思维束缚的突破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方面的引导,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好的发展。

    (6)培养建立一支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吸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教练队伍中,同时保证集训效果和质量,是每个地方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德国教育家Eduard Spranger指出:“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并且教师在对创新培养思想上要保持超前性。

    (7)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在高校形成重视、关心和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促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学校要鼓励引导各方力量关心、支持、帮助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确保大学生科技活动有效持久开展。

    总之,眼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容乐观,青年一代肩负的是祖国未来进程的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将影响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因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扩展知识面,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保持个性发展解决问题;要学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全面理性地提高自我与对创新能力的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必要性,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学生创新培养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为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引导好学生的创新发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1s006)

    注释

    ① 赵卿敏.创新能力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② 龚宝成,胡志琦.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瓶颈剖析和疏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126-128.

    ③ 张励行.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法制与经济,2011(2):135-136.

    ④ 杨敏.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N].中国会计报,2012- 1-13.

    ⑤ 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28(1):95-96.

    ⑥ 杜玉波.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N].中国教育报,2011-10-26.

    ⑦ 施颂华.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4): 91-94.

    ⑧ 韩建华.我国普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126-129.

    ⑨ 雷丽霞.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发展,2011(3):121-121.

    ⑩ 刘延东.加强科技普及 ,培育创新文化[N].新华网,2012-05-19.

    文新华.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兼论创新人才的培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1):7-13.

    郭俊博.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159-160.

    相关热词搜索: 创新能力 对策 现状 培养 高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