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评价波普尔的证伪主义_论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

    时间:2018-12-25 04:52: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方法论的提出使我们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有了新的认识。逻辑实证主义者通过对科学语言意义的分析,而波普尔坚持科学哲学关心的问题不是语言的意义问题,而是认识的真假问题,提出了对于科学认识的真伪的判断。这种方法论是源于对归纳问题的思考。它包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大胆猜想及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波普尔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人们进行理性思考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证伪主义; 归纳问题; 猜想
      
      一、证伪主义产生的前提――基于归纳问题的反归纳主义
      所谓归纳问题,即由休谟提出的归纳有效性的根据问题。归纳或归纳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是演绎法,它是从普遍推出特殊的方法。历史上的演绎主义者都片面夸大演绎法的作用,贬低或否定归纳法的意义;而归纳主义者正好相反。波普尔的整个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否定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他之所以拒斥归纳逻辑,是因为他认为科学知识的特征不是归纳而是假说演绎的。牛顿论的崩溃使哲学家们意识到,所有科学只是不可证明的,科学知识的进步不依照于经验归纳的模式,而取决于大胆的猜测、试探和假设。他认为,“根据个别观察的许多积累重复并不能引出一般性的规律,归纳法在逻辑上不具有妥当性”,一般性的规律是全称陈述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它不允许一个例外。而得出全称陈述的个别观察总是有限的,有限的不能证明无限的,个别的不能推导出一般的,因此归纳法在逻辑上只能告诉中人们过去而不能预知未来。
      波普尔发现,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证实原则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在他们那里,划界问题本质上就是归纳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经验科学的命题都是在归纳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波普尔说,“这两个问题――划界和归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问题”。波普尔对归纳法取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根本是不可能的。它既不是心里事实,也不是日常生活的事实,更不是一种科学程序。他认为:第一,归纳法导不出普遍必然的结论。即使我们发现无数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是白的”的结论是正确的。这一结论作为普遍陈述永远居于经验世界之上,是任何单称陈述都达不到的,因为有限不能证实将来。所以,证实一个普遍陈述,就好像把水倒进一个无底的水桶一样,是永远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第二,归纳法主张先观察后理论,从而得出了经验科学来自观察的错误结论。波普尔认为,知识是不可能从无开始的,也不可能从单纯的观察开始的。观察从来不是纯粹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在他看来,牛顿力学是普遍的、精确的和抽象的,它本质上超出了全部观察,也就是说,他不可能从观察陈述中推导出来。而爱因斯坦的理论作为高度抽象、高度思辨的理论,更是与观察相差很远。事实上,科学家们的观察和实验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他们对观察和实验材料的理解、记录和表述也总是受一定理论的支配的。因此,不是观察先于理论,而是理论先于观察。许多经验科学的见解都是以假说和猜想的方式先从理论上提出来的,然后在观察中加以验证的。由于逻辑实证主义者讲的是证实原则指的是观察上的证实,所以,所以那些脱离可观察性比较远的理论就可能被排除在经验科学之外。
      二、证伪主义方法
      由于归纳法本身的种种局限,把可证实性作为划界的判据实行不通的。正是基于上述批判性思考,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的这一新学说。根据这一新学说,划界标准不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他写道:“可证伪性的标准就是解决这个划界问题的一种办法,因为它说那些陈述或者陈述系统要够得上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可证伪性的方法论基础是演绎逻辑,即单称陈述不能证实普遍陈述,但却能证伪它。根据这一标准,数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不属于经验科学。这样一来,经验科学与非经验科学之间的界限就比较明确的被划分开来了。
      对于划界问题,他主张:“可以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换句话说,我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得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我要求它具有这样的逻辑形式:他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显然通过证伪或反驳一些理论的演绎结论来证伪或反驳理论,这是一种演绎推理。至于科学何为的问题,波普尔反对传统的观点:科学就是真理。波普尔认为科学绝不是真理,它只是科学家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假设。“科学理论要么被证伪,要么永远是假设或猜想”,所以我们需要的理论有这样一些特征:丰富的经验内容和高度的可检验性。经验内容的增加则概率减小,反之亦然。低概率意味着被证伪的高概率,波普尔由此得出结论:高的可证伪度或反驳度、可检验度是科学的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机制: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各种猜测即理论,理论接受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理论。由此可知“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波普尔进一步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猜测和反驳,科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试错法,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就是证伪的态度,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从错误中学习”。
      他不赞成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形而上学看作无意义的东西而加以拒斥的做法。从证伪主义出发,波普尔得出了与常识截然相反的结论。按照常识的观点,一种理论越是不可驳斥,就越具有科学性,换言之,不可驳斥性是理论的长处。波普尔把这一观点完全颠倒过来了。他认为,不可驳斥性恰恰是理论的短处。一种理论越是要逃避证伪,越是表述得模棱两可,似乎在一切场合下都解释得通,就离科学越远。波普尔把这些理论都斥之为伪科学。反之,一种理论越容易证伪,也就是说,其证伪度越高,对经验世界的断定就越多,因而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之内。
      一种新提出的理论是如何为人们承认和接受的呢?事实上,一个新提出的理论只有经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而得到确认后,才能为人们所承认和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波普尔提出了“确认”这个新概念。他强调,确认和“证实”应该被严格的区分开来。后者指理论一旦得到经验的检验就被证明永远是真理,再也不会遭到反驳或证伪;前者则指理论经受了经验的检验而暂时地没有被证伪。因此,也可以把确认看成是一次认真的,但是不成功的证伪理论的尝试。波普尔说,“对一种理论的任何真正的检验,都是企图证伪它或驳倒它”。他所说的检验与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的检验是判然有别的。后者急于去肯定什么,前者则力图否定什么。在波普尔的概念中,潜伏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意向。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显而易见,科学方法是批判即试探的证伪”。一个理论被确认是暂时的,被证伪则是必然的。
      三、在证伪中接近真理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不仅为科学划出了比较严格的界限,而且也从根本上规定了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在这里,以理性的批判为前提的证伪主义方法进一步具体化为科学发现和进步中的猜想和反驳的方法。为什么科学知识的产生或发现总是源于猜想呢?因为科学知识总是作为普遍陈述而出现的,而人们只能接触有限的、具体的经验现象,因而无法认识普遍陈述所包含的无限性,所以只能借猜想跳跃到普遍陈述上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一种猜想。那么猜想的提示来自哪里呢?波普尔强调来自科学家头脑中的形而上学观念。科学史上的许多发现,如原子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等都受到形而上学观念的启迪。
      既然科学知识是在猜想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猜想作为尝试性的解决又不是不确定和充满错误的,那就需要用批判的眼光不断去审视这些猜想,排除其中的错误。波普尔把这样的做法称之为反驳。“反驳”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的精神实质。这样,当我们的理性批判的目光对一种或若干科学理论的剖视转到对整个科学发展史的透视时,猜测和反驳的方法就得到了更系统、更完整的表述。既然科学知识是在猜想和反驳中发现并发展起来的,既然被证伪是任何科学理论的必然命运,那么,科学理论究竟是不是真理呢?波普尔认为,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是存在的,“真理超越人的权威”。肯定客观真理的存在对于促进科学研究能起巨大的作用。然而人们是无法达到它的,只能在无穷的探索中无限的接近它。为此,波普尔又提出了“逼真性”的概念。什么是逼真性?逼真性就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这就是说,科学史上的理论在猜想和反驳的推动下,只能不断接近客观真理,但却永远不能完全达到这一真理。逼真性的概念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和证伪主义学说最典型的表现。
      波普尔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人类理性地辩证思考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比起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方法来说尽管是一个进步,但它也有自己的弱点。如果过分强调可证伪性的原则,而否认可证实性在科学理论系统中的作用,走向实证的反面,排斥实证,则显然是片面的。可证伪性只适合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全称命题,却不适合于“有一些天鹅是白的”这样的存在命题。事实上,存在命题是无法证伪的。而且,波普尔过分地忽视了归纳和证实,忽视了科学的发展常常是证伪和证实的结合。尽管如此,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学说和方法仍然显示出多方面的积极地意义。
      
      参考文献:
      [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3]舒炜光 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科学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简介:李凤欢(1987.9-),女,汉族,河南汝州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相关热词搜索: 主义 方法 波普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