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经济萧条环境下“发展”的理论性分析

    时间:2020-11-24 16:04: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王伟凯

    [摘要]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使人们对前一时期遵循的“发展”理念及路径产生了质疑,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全面诠释“发展”也就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发展”作为客观存在,具有“规律性”、“永恒性”、“层次性”和“主体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针对“发展”所采取的路径都必须坚持“科学性”、可持续性以及“人的主体性”,否则,“发展”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体的预期。

    [关键词]经济萧条;
    发展;
    理论性;
    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4-0001-03

    “发展”作为一种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虽然从语境学角度而言,“发展”是进步与退步的共生状态,即无论是进步还是退步,在理论上都应视为“发展”,因为“发展”是“一种以参与发展的所有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及其产生的自发秩序为基础的过程,而不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成果”。不过,在人们心目中,其总是赋予“发展”以积极内涵,如把“发展”等同于社会进步等等。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人类定势思维下的乐观主义产物,但这种认识的确也激发着其创造力发挥。不容否认,人类自产生以后,由于其社会行为与社会规律的不完全一致,就促使人们对“发展”内涵进行着具体环境下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制约社会进步和人类活动的障碍,进而向人类自身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目标迈进,以达到人类心目中的所谓进步“发展”状态。众所周知,如今的全球经济正处于萧条状态。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如何理解“发展”和推进“发展”就成为大家不可回避的话题。

    一、“发展”的哲学性特征

    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发展”也是如此,其“作为具有质的增强和优化的一种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由于它并非总是‘一如既往地要发生着的,因而它只是人类社会演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发展”就等同于上升性,实际上这是受启蒙主义进步观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错误思维,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解,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而进步和完善就构成了“发展”的基本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发展”是一种呈螺旋式的曲折运行形态,一方面表现为上升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暂时的下降,但这种下降只是一种表象,其是为即将到来的更进一步上升奠定基础。正是由于“发展”的这种运行模式及理论路径决定了其哲学性特征的独特性。

    1永恒性特征。不论人类承认与否,“发展”是无限的、永恒存在的。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发展则是一种特殊的变化,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但无论怎么说,“发展”总是以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运动的特征自然也就适用于发展。对于运动的构成,恩格斯有过精确的描述,“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由此可见,物质没有运动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由此可见,运动是永恒的,宇宙世界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所以“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新陈代谢指的就是运动、就是发展,既然如此,那发展自然也具有了永恒性。

    2规律性特征。“发展”并不是随意的运动和毫无章法可循的变化,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发展”不能脱离物质虚无缥缈地存在,必须通过物质得以显现。所以在这一前提下,“发展”的规律性也就通过物质的运动变化反映了出来。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的运动主要有三个规律:量、质互变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和否定的否定规律,这些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实在的发展规律”,而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力量对物质的运动变化起着制约性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路径,而这种路径又必须按照规律来开拓,特别是希望产生主动型的“发展”目标时,否则该路径根本就难以形成,那行为主体的预期“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也就是说,“发展”作为进步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其规律性给行为主体的主动及进步型“发展”预期既提供了一定便捷,同时也是一种障碍,只有把握住“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按照物质的规律来操作,才能使“发展”服务于行为主体。

    3层次性特征。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而层次“是指事物或系统的等级性、等级程序”,没有层次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发展”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和系统,不但指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发展前的积累和发展后所产生的结果,并且还包含有多个微观层次,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构成了第一层次,而在每个层次中,又可再分出更细化的层次,应该说这些微观层次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发展的整体性内涵。虽然从一般理论上说,“发展”总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同层次中内外因子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内涵的变化,导致了不规则性的出现。所以在人类审视“发展”时,应在总体把握其内涵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单独就该层次而论之,一定要同时关注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层次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的微观内涵真正得以体现。

    此外,“主体性”也附加在“发展”之上,成为其不可忽视的特征,因为“主体性”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而“发展”与时代是密切结合的,所以在探讨“发展”时若忽视主体性将不利于对其内涵的全面把握。众所周知,人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着一定的理论思维,而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所以其对“发展”的认识也就时时刻刻体现出了“主体性”特征,反映到具体事物中,也就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发展”的实质、内涵和确定发展的路径及目标。

    二、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由于“发展”不能孤立存在,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得以表现,而“如果我们要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过程,就必须学会突破这些表面的东西”,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发展”也就有了具体的、微观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决定了“发展”的路径选择,只有通过正确的路径,发展才能回归到人类所希望的预期。

    2007年夏天爆发于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把整个世界拖入到了经济萧条中,在这种很难短时期内抹平经济创伤的环境下,如何理解和引导“发展”就成为人

    类共同思考探究的话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按照规律来实施“发展”将是对其内涵的最恰当诠释,即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运用到实际行为中,以使“发展”能够健康运行,“发展”路径能够畅通。

    首先,“发展”的科学性不能逾越。什么是科学,通俗讲就是遵循规律。违背规律的“发展”不但称不上发展,反而应该说是倒退,因为“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在对自身活动方式尤其是生产活动方式的历史反思中逐步形成的科学的人的发展观”。现在有种观点认为,当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改善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应该说这一看法从深层次看,是一种饮鸩止渴,将会给以后的整体性“发展”带来诸多障碍。因为社会是由多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彼此关联、互相依赖,“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社会组成要素的这种联系性就决定了“发展”必须遵循科学性的规律要求,越是某一要素出现问题,在采取措施时越要关注其它要素,这样才能实现“发展”的整体化和健康化。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可见,科学性和规律性仍是当前环境下“发展”路径必须遵循的第一内涵。

    其次,“发展”必须围绕人的需求展开。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而“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加舒适,使人在享受社会其他要素发展为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使自身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引导具体“发展”时,必须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因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是社会的产物,主动的、进步的“发展”第一推动力就是人,人的本质的基础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们生产所创造的物质条件,所以如果“发展”的目的脱离了人的需求,那“发展”也就毫无意义。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一直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作为自己的重要奋斗目标。

    第三,“发展”要以可持续性为原则。可持续是保证“发展”长期健康运行不可脱离的方式。经济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萧条,除了违背“发展”的科学性外,忽视可持续性原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续“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所以,作为引导“发展”的社会主体就应该时刻把握可持续,绝不能采取一时的短见行为,否则带来的将是更大的灾难。就以造成这次经济萧条的根源来说,美国政府为了拯救经济,增强人们的投资信心,从2001年开始的两年多时期内,将政策利率从6.50%下调到1.00%,利率的下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美国民众对于自身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不以为然,而这种低利率恰恰为次级抵押贷款的兴盛提供了绝好的温床,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到整个经济领域。应该说,正是由于美国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而为了一时的目标采取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模式,使“发展”的整体性出现问题,才导致了这种难堪局面的发生,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可持续性思维是引导“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发展”作为一种信仰和理念,对包括“发展”路径在内的各种具体措施的选取和利用具有最根本的指导意义,所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内涵是保证实现真正正向“发展”的前提,而只有实现真正正向“发展”,那整个社会和自然界才能和谐健康,才能为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进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小结

    “发展”是动态的,不会因为任何物质的好恶而改变其性质,但“发展”又不是不可把握的,人类在客观分析了“发展”的趋势后,可以通过外力给予一定的干涉,以使“发展”有益于人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发展”是有代价的,因为“代价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发展以付出代价为前提,代价又总是以某种收获、某种发展为前提”,”当前的金融危机应该说就是扭曲“发展”的代价的最好说明。

    金融危机的存在,经济萧条的出现,再次对“发展”内涵的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的运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应该说“人、自然、社会”三者矛盾运动中所发生的失衡当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三者的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的正向进度,使“发展”的路径出现了偏移,一丝的偏移导致的是“发展”各组成分子的整体位移,反映到自然和社会的可显现状态,就是“发展”的曲折性。而这种“曲折”可视为“发展”的整理状态,通过整理,“发展”凝聚了力量,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正向前进奠定了基础。所以从这一角度而言,当前经济萧条的出现是前一时期“发展”路径偏移导致的最直接后果,现在社会主体正运用各种外力对“发展”路径进行修正和引导,使“发展”再次回归到自身的轨道。可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是解决发展过程中一切问题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法则。

    [责任编辑:李国燕]

    相关热词搜索: 理论性 萧条 环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