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产教融合中企业尴尬境遇及应对策略分析

    时间:2021-01-12 18:05: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梁文侠

    摘 要:随着我国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然而,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却遭遇到学校协作不力、教学与生产对接不紧、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认知差异明显等尴尬。本文拟通过对微观层面企业尴尬境遇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 尴尬境遇 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采用“校企双制协同育人”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F”、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与我国当前积极推进的“产教融合”异曲同工。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做法和共同规律。

    一、对产教融合的新认识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以来,广大职教工作者积极实践与探索,在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了促进、加快产教融合发展的许多政策。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明确产教融合、特色办学。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明确,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10月印发《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简称《企业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这一系列《决定》《意见》《办法》《方案》的出台,从国家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及宏观政策层面,为产教融合提供根本遵循和理论依据。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存在的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到位、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等困扰产教融合发展的问题,从客观上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制度设计和政策依据。

    在这样利好的政策环境下,职教工作者对于产教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1.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将产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这已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层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支撑,是高等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产教融合,“产业是支撑,教学是关键”

    产教融合能够将行业企业发展的先进技术、设备、优秀企业文化及具体发展需求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中,有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产教融合,“产”在前,“教”在后

    产教融合集生产过程、技能提升、素质养成、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教”融“产”中。

    4.产教融合要求校企职责共担

    校企间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生产运行机制,形成校企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不仅能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进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然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产教融合的开展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反倒是企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却对产教融合更加理性和冷静,主动靠近产业、联合企业、走向生产的意愿有限。企业深感在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境遇尴尬,工作开展不顺畅。

    二、产教融合中企业尴尬境遇的分析

    1.学校产教融合理念没有深入人心,与企业的协作力度不够大

    学校领导层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且热衷于推动。而一线普通教工由于其專业发展水平未能跟上产业升级与转型速度,对产教融合的作用知之甚少;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及产教融合的长远利益、重大意义的前瞻性认识不足。对于外来企业有时表现出不友好,有的在产教融合初期就有许多质疑;有的对学校安排的参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教学任务不积极承担;还有的做小动作影响产教融合的正常开展。校企“两张皮”企业尴尬至极现象。

    2.学校产教融合动力不足,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不紧密

    (1)产教融合会对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冲击。长期以来,学校习惯于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开展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多地关注上级有什么规定和要求,很少考虑产业和企业生产的用人标准和实际需求,在设置课程、制定标准时企业处于附属地位,主体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心目中,上级认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权威,不可擅自更改。而产教融合企业必然要求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元素,学校认为课程调整以后无法向上级交代。

    (2)教师对接企业的愿望不强。绝大部分教师不愿对自己一直从事的课程进行改革,无意与企业对接。一方面担心一旦课程变更,以后自己可能就没有课上;另一方面考虑到对接了企业,自己还得下功夫钻研产教融合视域下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和麻烦。

    (3)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行不通畅。校企双方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很多实训条件是由企业根据生产所需进一步完善,同时满足产教融合专业群教学所需。然而,在实训基地管理问题上,校企各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教师不愿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开展教学。

    (4)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效果不明显。产教融合需要学校革自己的命,改变原有的思维惯性及定势的教学模式,并且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有所倾斜。每到这一关键环节,许多学校领导层就会顾及很多,少了一点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从多年实践看,大部分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招生宣传及对外形象的塑造上,真正做内涵、扩外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不明显。

    3.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认知存在明显差异

    在产教融合中,学校教师注重的是“教”,而忽视企业的“产”,而企业师傅更多地强调“产”。教师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有学历、有职称,学识渊博,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企业师傅学历低、无职称,他们会干活,但能教学生吗?让学生参加生产过程是为企业创造效益,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学不到什么知识。而企业师傅认为,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实际,不能适应生产需要,技术技能是干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到具体的岗位上去干,在师傅的指导和言传身教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文明生产意识、安全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使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技术革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感受师傅的那份责任感和义务感,“德能”素质才会得到增强和提高。认知的不同,使得教师在依据产业和生产实际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行动迟缓或举措不力,让企业师傅甚为尴尬。

    三、应对尴尬境遇的策略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摆在了显著位置,足以说明,企业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产教融合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做到“深度”融合,需要双方形成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融,互联互通,共享共荣。

    1.坚定产教融合的价值立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职教工作者必须坚守的根本价值立场。产教融合是一种育人模式,企业应树立并强化“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基本价值立场,这是我们开展产教融合的思维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产教到底怎么融合,融合哪些内容,以哪一种方式融合,采用什么办法什么路径融合,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都应围绕和贯穿立德树人这一价值立场。校企双方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立场鲜明,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系统而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团队协作意识、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融合于实践教学的每一個环节。将学生的道德、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兴趣特长等指标融合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中,融合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中,融合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

    2.转变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

    学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校企“双主体”育人,企业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与职业院校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校企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观念,增强与企业的融合度。要积极融合企业,注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以企为家,视企业师傅为兄弟姐妹,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师傅在同一个话语体系下交流沟通。在教学形式上,主动寻求企业的技术支持,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工作场景,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技术的魅力。学生通过完成生产性实习任务,在实践中检验和强化理论学习成果,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理想的产教融合是把“教”嫁接到“产”上,“教”依赖于“产”,“产”是“教”的平台,产教合为一体,达到教师师傅相融合,学生学徒身份一体化,车间教室一体化,理实教学一体化。

    3.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1)成立产教融合理事会,压实校企各自主体责任。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分别由校企一把手担任,下设几个工作小组。每个组都由双方规定的人员组成,分别负责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及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及人员的融合与管理等。完善相关制度,明确细化各自的责任权利,消除本位主义,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彼此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通过管理互动、产教互动,产学互动,人员互动,打破学校只管“教”、企业只管“产”两张皮、“知行不一”的局面。

    (2)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校企互信互赢。产教融合的行动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两方,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双方要从产教融合的长远意义与价值考虑,在资源配置、生产与教学理念、文化融合等方面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客观、公平、公正地安排、使用、支配、处分资源及生产研究成果,释放出更多融合红利。对学校来说,要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教师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矛盾与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要解决用工需求矛盾,获取人才的最大利益,并推动本行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实现以人才培养来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的目标。真正解决我国人才培养的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3)建立教师与师傅共进机制,激发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者,归属同一教学团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力量,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发、鼓励他们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机制。

    ①从理念认识上来说,他们同扮演“育人”的角色,同属于传道授业的范畴,可共称之为“师也”。

    ②他们都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工作岗位有别但性质一样,同等重要,应受到同样的尊重。校企双方应互认身份,鼓励双重身份,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

    ③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按1:1比例计算,教师与师傅各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一半的教学任务,应享受同样的薪酬待遇。

    ④个人职称职务晋级、优秀评选等方面均享有同等权利。建立共进机制,校企之间可以改革开放的心态与举措,把产教融合的合作动力做大,合作方式做活,合作阻力减小,共享机制做实,一定会使双方的互补优势转化为合作成果。

    四、小结

    产教融合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校企双方只有消除在自身定位、认知、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导向,以相互协作为融合基础,遵循共同的教学规范和育人规律,在技术与技能上形成互补,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尴尬局面也就会自然消失,校企双方在利益上的现实价值,国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价值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永荣,安小雷,张慧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职业技术,2020(2).

    [2]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3).

    [3]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1).

    [4]吴一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一个市域案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1).

    [5]周晶,岳金凤.破解难点问题 着力提升产教融合效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8(30).

    [6]宋维堂,张淑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6).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中德汽车科技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境遇 融合 尴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