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科学现象教学的追问与高阶思维培养

    时间:2020-12-22 20:07: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简玲珊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现象教学”思维型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和探究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教师通过追认知冲突、追核心问题、追课堂生成的追问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促使其对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培育其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高阶思维 现象教学 追问

    基于深度学习的“现象教学”注重培养思维型课堂。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科学教学要实施基于思维的科学探究[1],而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追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处在教育“关节点”的教学行为实践,具有推动、激活和延续教学过程的作用,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2]。基于学生的回答,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或观点,教师进行步步追问,层层递进,能让学生对问题或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促使他们对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课堂中的追问可以通过追认知冲突、追核心问题、追课堂生成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追认知冲突,引探究欲望

    学生需要建构什么科学概念?学生现在能做什么,未来能做什么?为回应这些问题,教师以非良构探究方式,设计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关联的有思维空间的探究任务尤为关键[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产生想法,引发新问题,而新问题又会引发新的思维活动,直到最后形成自己的新认识,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蚂蚁”教学为例。

    师:首先,请大家先将印象中的蚂蚁身体结构画下来。(学生画蚂蚁)画完后在小组内相互看看、讨论,你们组其他人跟你所画的一样吗?

    生1:我认为蚂蚁有8条腿,但是我的同学觉得蚂蚁只有6条腿。(自信)

    生2:我觉得蚂蚁有4节,他画的蚂蚁只有3

    节。(疑惑)

    生3:我記得蚂蚁是没有翅膀的,但是她画了2个翅膀!(激动)

    师:究竟谁画的是正确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知道蚂蚁真正的结构?(追问1: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4:一起去观察蚂蚁,看一看就知道了!

    师:对,将你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画完后对比原来凭印象画的蚂蚁,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学生画蚂蚁)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观察结果?给我们展示你的两幅蚂蚁画像吧。

    生5:我观察后发现,原来蚂蚁的身体只有3部分,6条腿。

    师:你印象中的蚂蚁与你观察后画的蚂蚁有什么区别吗?(追问2:推翻前概念,构建新知概念)

    生5:我原来以为蚂蚁有4节,通过观察才发现是3节,我原来以为蚂蚁有8条腿,但是用放大镜看了,我数了数,只有6条。

    生6:我来补充,我观察到蚂蚁的头上还有眼睛、嘴巴和两只触角。

    师:你印象中的蚂蚁有这些部位吗?

    生6:没有,我以为蚂蚁没有嘴巴,但是我用放大镜看到它的头上有一个嘴巴!

    师:你很善于观察哦,蚂蚁的嘴巴我们称之为“口器”。还有其他不同的发现吗?

    生7:我还发现蚂蚁的腿都是长在中间这节。

    生8:是的。我还发现蚂蚁的最后一节是尖尖的。

    本节课内容选自《科学》(粤教科技版)二年级下册第1单元“身边的动物”第2课“蚂蚁”。笔者以“画印象中的蚂蚁”为引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蚂蚁的身体结构画下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当时,全班45位同学几乎没有画得一样的。此时正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契机,以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无“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追根究底。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通过有效的追问可以让学生迅速融入科学探究中,成为一个探究者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过去“错误”的认识,适时追问“你印象中的蚂蚁与你观察后画的蚂蚁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聚焦蚂蚁的身体结构,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推翻以往错误的认知,通过探究、观察、总结形成新知,教师再通过追问给予点拨指导。

    二、追核心问题,明科学概念

    科学课堂的主干是建构科学概念,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将表象的科学现象内化生成为科学原理,而追问起着重要的作用。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紧扣教学目标来追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就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追问有助于学生聚焦科学问题、厘清探究思路、习得科学概念。以“好用的小撬棒”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成功地用小木棒撬开两个罐盖?在撬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用小木棒可以撬开1号罐,但是不能撬开2号罐。

    师:你们完成得很认真,这两个罐盖有什么不同?(追问1:观察有结构性的材料)

    生:我们观察发现1号罐的罐盖边上有一条凸起的东西,2号没有,罐盖包裹着里面的罐子。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我们把罐盖边凸起的部分称为“沿”,那为什么用同一根撬棒,会有不同的结果呢?你能结合记录的简图来分析其中的原因吗?(追问2:分析原因)

    生:小木棒撬开1号罐时,边缘的“沿”帮了它一把,能使上力,但是2号罐没有“沿”,使不上力,小木棒也就撬不开罐盖了。

    师:分析得很到位。这根普通的小木棒要成为一根好用的小撬棒还是有一定的奥秘的,在这个过程中,罐子边缘凸起的沿起到什么作用呢?(追问3:分析“沿”的作用)

    生:我们认为“沿”就是“支点”的作用,有了凸起的“沿”,普通的小木棒就成为好用的小撬棒,就能撬开罐盖啦!

    本课选自《科学》(粤教科技版)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第8课“好用的小撬棒”。从表象到原理的理解是最难的,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一根普通的小木棒在撬开罐盖的过程中为何变成了好用的小撬棒”是教学难点,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搭建起认识“杠杆”的第一级台阶,再通过有层次的追问,帮助学生聚焦问题、明晰科学原理。围绕“普通的小木棒如何成为好用的小撬棒”这一核心问题,笔者将此问题分解成3个小问题,形成3个循序渐进的追问:“两个罐盖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同一根小木棒却出现不同的结果?”“凸出的沿有什么作用?”在教师步步追问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逐步建构了“好用的小撬棒即杠杆,有支点、阻力点、动力点”的科学概念。可见,有效的追问能让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思辨,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三、追课堂生成,育高阶思维

    科学教师要善于在看懂、听懂、悟懂学生的基础上,遵循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构建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3]。高阶思维指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是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在“热闹”的科学课堂里,我们要让学生“静下来”,就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成性回答,对其进行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静下来分析、评价、創造,从而培育其高阶思维。以“小黄鸭升降的秘密”为例。

    师:瓶子里的空气为什么会变少?

    生1:因为2号瓶是开口的,空气跑掉了。

    师:空气从哪里跑到哪里了?(追问1:考查学生对现象的理解)

    生1:从瓶子内跑到瓶子外了。

    师:真的吗?(语气夸张)你看见空气跑了吗?你能不能结合空气的流动性,想办法让大家都看到空气从瓶子里跑出去了?跟你的同学讨论讨论。(追问2:联系旧知,追问验证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2:在瓶口套一个塑料袋,装住跑掉的空气。

    师:塑料袋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不好密封,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追问3: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生3:用气球!

    师:这个方法很好,如果我把气球套到瓶口,假如空气真的从瓶子里跑到外头,这时气球会出现什么现象?(追问4:追问猜测结果)

    生3:气球会鼓起来!

    师:(演示:气球套进2号瓶的瓶口,瓶内的小黄鸭降到水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气球鼓起来了,空气确实从瓶子里跑到了瓶子外。

    内容选自《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一课,改造后课题为“小黄鸭升降的秘密”。学生在汇报时,会出现很多样的回答,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课堂生成”。学生回答“空气跑出去了”,其实与之前的旧知识“空气具有流动性”密切相关,这时就要抓住这个强化知识的好机会,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在学生想到办法来检验空气确实跑掉时,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追问“如何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被直观地看到”这个问题很有意义,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抽象,于是在听到提问后,学生们马上陷入思考。教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实验,强化“空气具有流动性、是透明的”的知识,给“空气占据空间”铺好台阶,学生由此经历了想象、判断、综合、创造的高阶思维过程。

    综上,追问应具备及时、有效、层层递进等性质,教师应以有思维高度的追问适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渴望,从而推动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并利用在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这样搭建出来的聚焦高阶思维的科学课堂才能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9.

    [2] 曾宝俊.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66.

    [3] 张敏.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有章可循[J]. 湖北教育,2019(3):1.

    (作者系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科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追问 高阶 思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