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张商英的河东宦绩与创作

    时间:2021-01-14 18:05: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勇耀

    四川新津县张商英石像

    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历仕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四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文忠。史载张商英“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宋史·张商英传》),因直言上疏多次遭贬。神宗时为王安石所荐入朝,却并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更支持文彦博、司马光等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友善。徽宗时曾弹劾蔡京,并代蔡京为相,大力改革弊端,劝徽宗节俭,时称忠直。

    张商英是个非常丰富的人,宋代诗话或笔记中多有关于他的典故、言论、佳话等。他长于文艺,《宋史·艺文志》记载他有文集一百卷,可惜已佚,今《两宋名贤小集》辑有《友松阁遗稿》一卷。他崇佛,号无尽居士,有《护法论》一书,颇为佛家所重。他曾比较佛、儒,称“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贪着,而佛者解脱;儒者喧哗,而佛者纯静;儒者尚势,而佛者忘怀;儒者争权,而佛者随缘”云云(《护法论·佛儒之辩》)。他还有著名的“三教治病论”,提出儒者“治皮肤之疾”,道者“治血脉之疾”,释氏“治骨髓之疾”(《护法论·本末》),都被佛教人士奉为经典。他还爱好书法,惠洪《冷斋夜话》:“张商英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句索笔疾书,龙蛇飞动,使侄录之。侄当波险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日:‘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之久,亦不自识,诟日:‘胡不早问,致予忘之。”他论诗也很有风格,《诗人玉屑》卷九引他的论诗语,“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颇为生动。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颇为人微,宋人吴开《优古堂诗话》引他拜相后的谢表云:“十年去国,门前之雀可罗;一日归朝,屋上之乌亦好。”宋徽宗读后颇为叹赏,“亲题于所御扇”。其人其事都堪称名典。

    这样一个丰富的人到河东路任职,必然会带来丰富的故事。史载张商英提点河东刑狱是在哲宗元祜二年(1087年),时年四十四岁。此前为开封府推官。

    苏门饯行詩中的河东想象

    张商英赴任河东路之前,与他交好的苏轼、黄庭坚、张耒、孔武仲等人为他饯行,各自赋诗。也因为张商英的这次河东之行,山西文史中增加了一批名家咏晋之作,特别是苏轼与五台山相关的几首诗,至今为五台山方面所珍视。这不能不说是张商英的功劳。

    先来看几位苏门学士的赠别诗。

    黄庭坚诗题为《送张天觉得登字》,诗云:

    张侯起巴渝,翼若垂天鹏。

    历诋汉诸公,霜风拂觚棱。

    去国行万里,淡如云水僧。

    归来头亦白,小试不尽能。

    湖海尚豪气,有人议陈登。

    持节三晋邦,典刑寄哀矜。

    公家有闲日,禅窟问香灯。

    因来叙行李,斩寄老崖藤。

    黄庭坚把张商英比作东汉时协助曹操攻灭吕布的陈登。史载陈登学识渊博,青年时期即有济世救民之志,出仕后兴修水利,秔稻丰积,为时人称颂。黄庭坚认为,张商英有陈登之才,小试河东,也一定能像陈登一样有所建树。黄庭坚也勉励张商英到河东路任提刑官后,能够爱怜鳏寡,公平刑狱,为弱民伸张正义。“禅窟问香灯”句,则表达了黄庭坚对张商英好佛的了解,说吏事不忙的时候,不妨去佛前拜拜香灯。去哪里的佛前呢?自然是距离太原府不远的五台山。

    张耒的送别诗题作《送张天觉使河东席上分题得将字》,诗云:

    张侯蜀都秀,玉立身堂堂。

    手持明光节,六月登太行。

    三晋雄中夏,朔方临大荒。

    传声贤使者,父老相扶将。

    控弦百万户,十年废耕桑。

    但使把锄犁,自然息桁杨。

    主人延阁老,别酒泛兰觞。

    寄声梁谏议,欲试紫参方。

    张耒的诗,表达的是对河东路山川地域的神往,以及作为一名南方人对北方太行、朔方之雄广壮阔的生动想象。“三晋雄中夏”一句,也成为史上吟咏三晋地理位置独特性的传神名句。张耒希望张商英到河东路后,能够劝耕奖种,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百姓父老的爱戴。

    孔武仲的赠别诗题为《送张天觉》,诗中有对张商英要以平常心面对宦海浮沉的劝慰:“车上不须舞,途穷不须泣。万事倏忽如疾风,莫以乘车轻戴笠。”也有对他操履才华的肯定:“爱君清,如玉立。爱君直,朱弦急。胆肝磊落贮星斗,意气轩腾脱羁絷。”自然也有离别的不舍:“萧萧江路涩,烟蒙客帆湿。惜君又作千里行,欲别还留手重执。”

    苏轼《次韵孔常父送张天觉河东提刑》为次孔武仲之韵而作。诗云:

    送君应典鹬鹴裘,凭仗千钟洗别愁。

    脱帽风流余长史,埋轮家世本留侯。

    子河骏马方争出,昭义疲兵亦少休。

    定向秋山得嘉句,故关黄叶满行辀。

    “脱帽”句自注:“君喜草书而不工,故以此为戏。”“埋轮”句自注:“张纲,子房七世孙也,犍为武阳人。墓在今彭山,君岂其后耶?”苏轼怀疑张商英为张良之后,当然也可能有为张商英攀附一个荣耀的远祖、追索一个光辉的出身的意思,以此来称赞张商英的才略。“子河”句自注:“麟府马,出子河汊。”当时麟府属河东路,故云。“昭义”句自注:“唐称昭义步兵,盖泽潞弓箭手。”这是对张商英将去之河东的祝福与想象,称他去河东路后,良马争出而兵戈不兴。

    苏轼又有《送张天觉得山字》一诗,对河东路的五台山,结合闻见进行了宏阔的想象,而且写得很有趣: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瘰。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苏轼画像

    清凉山,五台山之别称。五髻,指文殊菩萨。卿云,《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前四句都紧扣张商英好佛之事,想象他人河东后必游五台,游五台,必见更多神异之景。“余光”四句,是苏轼对五台山上长松的描绘,也即诗中所说的“神草”。余光,佛菩萨身上发出的光,佛教称此光有救度众生的功德。长松有治病的功效,《古清凉传》云:“山有药名长松,其药取根食之。皮色如荠苊,长三五尺(寸),味微苦,无毒,久服保益。至于解诸虫毒,最为良验。土俗贵之,常采以备急。”菩萨发余光,孕育了神草,为救度众生,又指点降落一些给尘世。“能令”四句,是勉励张商英借长松之灵,为民施惠,疗救百姓创伤。堕指儿,指冻掉手指的人。白居易《白孔六帖》:“漠北苦寒之野,堕指者十有六七。”《古清凉传》记载,僧人普明居五台山得恶疾,“遍身溃烂,百穴脓流,眉毛须发一时俱堕”,服用长松后,“三日身疮即愈,毛发并生,姿颜日异”。诗末二联,则是苏轼以戏谑的口吻,对张商英有所叮嘱,此也可看出苏轼的幽默以及二人交谊之深。悭,小气,吝啬。河东悭,犹今人言之“抠老西儿”。说山西人小气,大约起之于《诗经·魏风》的序、笺,如《毛诗序》:“《葛屦》,刺褊也。魏地惬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虽历代皆有辩之者,然其影响依然难销,成为对山西地域民风的一个代表性评价。苏轼开玩笑地说,张商英啊,你去了河东,可别学得像河东路的人那样的抠门儿啊。

    张商英到河东路后,苏轼又写了《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诗,对两诗中所言之事有所呼应。其二句云:“凭君说与埋轮使,速寄长松作解嘲。”自注:“送张天觉诗,有‘埋轮及‘河东悭之语。”呼应前诗,颇有意趣。

    张商英自然也有诗寄给苏轼,苏轼又作《次韵答张天觉二首》。其二云:

    車轻马稳辔衔坚,但有蚊虫喜扑缘。

    截断口前君莫怪,人间差乐胜巢仙。

    驭风骑气我何劳,且要长松作土毛。

    亦如诃佛丹霞老,却向清凉礼白毫。

    土毛,指土地上生长的五谷、桑麻、菜蔬等植物,泛指土产。苏轼索要长松,是希望将它们作为随处可种之土产。“诃佛丹霞老”,指唐代丹霞天然禅师,诃佛骂祖,以至烧佛(《五灯会元》卷五)。白毫,白毫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教称,释迦牟尼佛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此处代指佛。丹霞烧佛,说明他已彻底不着外相,但他还要去五台山礼佛,这岂不是又着相吗?这句是说,因为五台山太吸引人了。

    张商英和苏轼及苏门学士们的诗歌往还,为河东路和五台山增添了许多的趣味,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之一。

    五台山情缘与《续清凉传》

    张商英在河东路任上之事,《宋史》本传记载极简。据岳珂《程史》,元祐二年(1087年)十月,“定襄守臣得禾,异亩同颖”,即二茎共生一穗,张商英作《嘉禾颂》。写此文主要是称颂宣仁太后,“惟圣母烛以纯静,断以不惑,去留用舍不归于偏”,三年后,“风雨时若,英华丰美,被于草木,发珍祥于兹嘉禾”。宣仁太后执政是在元丰八年(1085年),其年神宗驾崩,哲宗年仅十岁,宣仁太后临朝称制。执政期间,起用在元祐年间因王安石变法被贬的司马光等人,废止王安石新法,恢复旧法。张商英歌颂宣仁太后,也可见出他的政治主张。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卒,张商英到河东路后,作《司马光祭文》,对司马光给予极高评价:“公在熙宁,谪居洛京。十有五年,《资治》书成”,“畴咨在庭,属以宗社。介特真淳,无易公者”。也正因为这两件事,到徽宗朝,张商英被列入元祐党籍而遭贬。《东都事略·张商英传》:“(商英)元祐时作《嘉禾颂》,以文彦博、吕公著比周公,又作文祭司马光,极其称美,至是乃追论其罪。”此为后话。

    在张商英的河东路任职经历中,最为熠熠生辉的部分,恐怕还是他与五台山的特殊情缘。

    正如苏轼诗中所说的那样,像张商英这样的好佛之人,到了河东路,必定会去五台山,而且必定会产生不少佳话。由张商英所修的《续清凉传》可知,在河东路三年,他曾四上五台山。第一次是在元祐二年(1087年)十一月。这次上山,印证了他此前的一个梦。他在开封府推官任上时,曾梦到五台山的金刚窟,这次一到五台山,就迫不及待地去金刚窟验梦,“八月至部,十一月即诣金刚窟,验所见者,皆与梦合”。这一验证,也让他对五台山的神性有了更多的信服。此番上山,由于天寒,“恐冰雪封途,一宿遂出山”(《续清凉传》)。第二次上五台山是在元祐三年(1088年),“明年戊辰夏,五台山有群盗未获,以职事督捕”,“六月二十七日壬寅至清凉山”(同上)。也就是说,此次上五台山是公事,执行提刑官的职责,上山捕盗。第三次、第四次上山时间记载不详,仅知第三次上山是为了祈雨,“是行也,既以旱祈雨,在山三祷三应,但须臾即霁。癸丑还至代州,大雨弥日,将槁之苗,变为丰岁”(同上)。其中留下痕迹最深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第二次上山,张商英在山上住了两个多月,撰写了志书《续清凉传》。

    今传《续清凉传》为光绪十年(1884年)吴县蒋清翊(字敬臣)所刻,前引旧刻本中金大定四年(1164年)姚孝锡序。《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称:“唐释慧祥撰《古清凉传》,宋释延一撰《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宋张商英、朱弁所撰。”姚孝锡序言也称:“慧祥始为《清凉传》二卷,延一复为《广传》三卷,张相国、朱奉使又为《续传》。”《续清凉传》分上下二卷,上卷下署名为“朝奉郎、权发遣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张商英述”,下卷后有朱弁《台山瑞应记》一篇,署名为“江东朱弁撰”,文末注明写作时间是“皇统辛酉(1141年)六月辛巳日”。

    朱弁(1085-1144),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叔祖。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任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團练使。建炎元年(1127年),朱弁自荐为通问副使,北上使金,为金所拘,十六年后放归。朱弁在金朝主要活动于今大同一带,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见元好问所编《中州集》),撰写了著名的《风月堂诗话》和山西方志《应州记》(《风月堂诗话》今存。《应州记》明末佚,见《山西文献总目提要》第160页)。所撰《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今存大同善化寺。续补张商英的《续清凉传》,是朱弁在山西期间的又一件值得纪念的文化活动。按时间推算,朱弁到五台山,比张商英晚三十余年。

    张商英所著《续清凉传》上、下卷中,多有五台山神异之事,对于五台山的金阁寺、真容院、清辉阁、金界溪、梵仙山等处记述颇详,从文学的角度看,其实也是对宋代五台山胜景的传神描绘。如他记五台山祥云的形态各异云:“有白领而紫袍者,螺髻而结跏趺者,仗剑者,戴角者”,“老僧日,此金毛飞师子,及天龙八部也”。清人查慎行撰《四库全书·苏诗补注》在注苏轼《次韵答张天觉二首》时,引《续清凉传》中典故云:“无尽居士张商英除河东提点刑狱,至清凉山,止清辉阁,文殊所化宅也。良久,北山云起于白云中,现大宝灯。白云既收,复现大白,圆相如明月轮。明日至东台,五色祥云见,白圆光从地涌起,如车轮百旋,商英以偈赞之。”所引之事,见于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上。

    第三次上山是为了祈雨,其间,他调查走访了五台山的民生状况,了解到僧民良田被侵占之事。回到太原后,他上书朝廷,请求给还五台山被侵占的良田,平息因此而生的争讼,招还被遣散的僧徒。其奏书云:

    臣近以本路亢旱,躬诣五台山文殊像前,及五龙池祈求雨泽。……勘会五台山十寺,旧管四十二庄,太宗皇帝平晋之后,悉蠲租赋,以示崇奉。比因边臣谩昧朝廷,其地为山荒,遂揉夺其良田三百余顷,招置弓箭手一百余户,因此逐寺,词讼不息,僧徒分散,寺宇隳摧。臣累见状乞给还,终未蒙省察……欲乞下本路勘会,如臣所见所陈。别无不实,即乞检会。累奏,早赐施行。

    这也是他作为提刑官的职分所在,但由此也可看出他对于五台山特殊的感情。

    此外,他还为真容院的增修撰写了碑文。《山西通志·古迹》之忻州:“宋增修真容院碑,唐大历中打地和尚真身墖,元祐四年六月三日,学士张商英撰文。”又《山西通志·仙释》之忻州:“打地和尚传心要于江西马祖,退隐定襄县,往来深山,与虎豹群,踪迹神异。有问佛法者,以杖三打地。或匿其杖而问焉,则开口而已。唐大历中,跏趺入灭,葬郦村塔。宋张商英撰记。”

    张商英还作有《东台》《南台》《西台》《北台》《中台》五诗,又有《总诗》一首,对五台山各台的特色作了精心描绘。诗俱见于《续清凉传》。《总诗》云:

    五顶嵯峨接太虚,就中遍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傈,猛虎岩前客路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香花遍地锦铺舒。

    展开座具长三尺,方占山河五百余。

    这些诗文,成为五台山甚至山西文化史上的珍贵史料,颇值得珍视。因为张商英特殊的影响力,他的诗文和撰述对于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及士人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晋行迹与撰碑题咏

    除了四上五台山,张商英还经常到河东路的其他府州办理刑狱公事。检雍正《山西通志》,可知由北到南,寿阳、祁县、平遥、文水、岚县、介休、霍州、翼城等地都有他的诗文留存。祁县麓台山顶还有张商英所建的润济侯庙。《山西通志·祠庙》之祁县:“润济侯庙,在东南麓台山顶,宋宰相张商英建。”建润济侯庙,主要是为了祈求当地风调雨顺。《搜神记》:“润济侯,侯神,后魏贺虏将军也,讳原……邑人为立庙于白彪山之前,灵应特异。宋赐庙额日永泽,封神为润济侯。”张商英还撰有《麓台铭》。《山西通志·山川》之祁县:“麓台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有宋张商英《麓台铭》。”《山西通志·古迹》之祁县:“《麓台铭》,在麓台山,宋大学士张商英撰。”铭文《山西通志》及《祁县志》俱失载,原碑未见。

    此外,张商英也为一些文化场所撰写碑记。他所撰的碑记今存者,有寿阳方山的《唐李长者行迹》碑和平遥慈相寺的《荆南玉泉山寺关将军庙记》碑。

    寿阳方山一名神蝠方山,因形似蝙蝠而得名。山上有寺,《山西通志·寺观》:

    方山寺,在方山,一名神蝠山。有上寺、下寺,为唐李长者通元建。长者将著论释《华严经》,挂经囊于虎背,曰:“可与吾择一栖止处。”虎望神蝠山原,直上二十余里,止土龛后,化龛中。宋元祐三年,提刑河东刑狱张商英访遗像,立古殿三间,长者堂三间,邑人改建于集贤岭下,名昭化院,为下寺。

    由此记载,可知张商英不仅在上寺“立古殿三间,长者堂三间”,而且主持邑人建了下寺,即昭化院。

    平遥慈相寺,今位于距县城十公里处的冀郭村东北隅。今存大殿与宝塔,为宋金遗构,又有历代增修的殿宇、楼亭十多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通志·寺观》之平遥县:“慈相寺,在县东十五里冀郭村,旧名圣俱寺。唐无名禅师居麓台山,四十年后还葬故山。……山门外有宋张天觉撰《荆南玉泉山寺关将军庙记》碑。”可知碑文为关羽所写。

    关羽是儒、释、道三家俱能接受的民间圣神,对其大规模的崇祀,或者说其在儒、释、道三家的入圣入神过程,都兴盛于宋代。儒学方面,宋代要复兴儒学,因史载关羽喜读《左氏春秋》,成为宋代所推崇亦文亦武形象,为儒家所重;道学方面,宋徽宗时期有关羽应张天师之召显灵平定解州盐池之患,因而其又为道家所接受。佛学方面,则与张商英撰《荆南玉泉山寺关将军庙记》碑有极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玉泉山寺在荆州南,今属湖北,可知关羽皈依佛门最早的传说在南方。此事最早的文献,是唐人董侹作于贞元十八年(802年)的《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帝庙记》,记智凯大师自天台止当阳玉泉山,关羽偕子关平于此显圣,与智凯禅师的一段因缘(《五灯会元》卷二)。但此事一来流传不广,二来止于南方,因此张商英复记此事并立碑于北方,再加上他在文化界、佛教界的影响力,就为关羽在佛教界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此文为关羽文化研究的重要篇章,推动了关公由人至圣、由圣至神的圣神化过程。

    张商英所撰《荆南玉泉山寺关将军庙记》碑全文,今见于南宋释宗鉴《释门正统》卷三《护法志》(《卍新纂续藏经》第75册)。释宗鉴按语日:“无尽居士张天觉(商英),巨儒硕学,笔大如椽,尝记玉泉寺关王祠堂云……”并转引原文记载关羽神迹:

    倾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关羽,生于汉末。值时纷乱,九州岛爪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义臣蜀主,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余烈,故王此山。所嗜惟杀,所食惟腥。谛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本未闻见。我今神力,变见已尽,而师安定,曾不省视,汪洋如海,非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悯我愚,方便摄受,愿舍此山,作师道场。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拥护佛法。”

    文中所塑造的关羽人佛教前的“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余烈”“所嗜惟杀,所食惟腥”形象,也成为后世关羽文化研究者经常引用的词句。

    张商英的三晋题诗较多,由于他杰出的文学才华,三晋的日月四季、山川古迹、亭桥园林,都有了别样的诗情和风味。如写于文水的《溪亭二首》云:

    林檎园北小桥南,水绿山青不易兼。

    载胜降时桑破甲,驾犁啼处稻抽尖。

    柳因倒植风流甚,花为新移蓓蕾纤。

    独碾云龙坐溪石,几人今夕共银蟾。

    萧寺回环石磴间,山光草色远相连。

    坐中清景追唐迹,门外红尘接渭川。

    落涧飞泉千丈玉,过墙修竹一梢烟。

    画工谁绘当时巧,移得江南在眼前。

    这是一幅春天的民间画卷。农夫驾犁耕种,稻田禾苗抽尖,又有花柳初绽,山光草色,落涧飞泉,过墙修竹,令诗人遐思翩翩,于时间上想到了盛唐,于空间上想到了江南。《山西通志·古迹》之文水县:“溪亭,宋河东提刑张商英诗二首,有云‘林檎园北小桥南,水绿山青不易兼。”

    也有写行道中所见的,如写于岚县的《高光堡道中》:“故碾迎朝日,高光眩晚霞。峰峦成地势,桑柘似人家。柳叶依墙密,溪流刷石斜。土氓尊使者,再拜馈酥茶。”《山西通志·古迹》之岚县:“飞莺堡,西北六十里乏马岭下。宋熙宁中建,址存高光堡。宋提刑张天觉、知岚州王景仁、元岚州判官刘源胥有诗。”诗歌状写了自己到高光堡后,看到的天色、峰峦、桑柘、绿柳、溪流,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接待。

    张商英也游历名胜古迹,生发出历史的感叹。如写于介休的《游绵山》:

    夕阳返照影流东,点点寒鸦过远峰。

    渔叟罢竿收钓饵,牧童吹笛弄秋风。

    日光隐隐见苍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万壑千崖增秀丽,往来人在画图中。

    关于绵山,历代文人题咏颇多,但多融合介子推的典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典故熔为一炉,由写景而咏史。相对而言,张商英这首诗止于写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张商英时代介休绵山之景致,有溪边钓叟,有吹笛牧童,山色青青,壑崖秀丽,游人往来,如在画图。此诗也成为历代咏绵山诗中的珍贵篇章。

    霍州也是一片充满历史况味的土地。今有景区陶唐峪,相传为唐尧避暑故迹。景区有落雁崖,东部峭壁上,便刻有张商英的《题霍岳》诗一首。诗云:

    鹫翅垂三晋,鳌趺踞一方。

    丹书亡智伯,白妇诣秦王。

    展足承姑射,回峦揖太行。

    水涵千顷富,源发四渠长。

    鸟不栖林木,云常入帝乡。

    柏根蟋老石,瓜蔓散平冈。

    叱咤生雷电,鞭笞役虎狼。

    谷知雄气象,卫霍出平阳。

    诗歌写得荡气回肠,融合了春秋三家分晋、李世民破宋老生等歷史典故,末句又道出此地人杰地灵,诞生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尤其李世民破宋老生之事,是霍州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山西通志·关隘》:“秦王岭,北四十五里,唐秦王世民破宋老生于霍邑,从霍山东分兵,诡道潜行至此。”宋老生力尽阵亡,葬霍邑。《山西通志·陵墓》之霍州:“隋宋老生墓,在州北三里,宋张商英吊以诗。”“古迹”之霍州:“隋宋老生墓诗碑,东二里,宋提刑御史张商英吊之,诗勒碑。”张商英《吊宋老生》云:“血战保孤城,嗟哉宋老生。身甘殉隋难,义不屈唐兵。骨已尘埃尽,光犹日月争。裴刘等死尔,谁重复谁轻。”世人皆歌颂唐王英武破霍邑,谁肯凭吊败军之将宋老生?张商英凭吊了这位忠义不屈的失败英雄,称赞他名光日月,义如山重,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敬重。

    翼城境内有覆釜山,有小绵山之称,上有介子推庙,一说介子推背母隐于此山。张商英也曾在此题诗。《山西通志·祠庙》之翼城县:“介子推庙,在覆釜山下,相传晋文公思子推,立庙祀之,一名小绵山。宋提刑学士张商英有诗题庙。”诗末二句云:“嗟乎义士不可量,何人谬作《龙蛇章》。”张商英所说的“龙蛇章”,见于《史记·晋世家》,是说晋文公回国,赏赐跟从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人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张商英认为从者及史家皆未识介子推之本意,对介子推的推崇怜悯,反而是一种厚诬,所以写诗为介子推辩白。此诗在对介子推精神的领会上,发前人所未发,有着经典的意义。

    张商英于元祐四年(1089年)离开河东东路,此后又经宦海浮沉,历右正言、左司谏、洪州知州、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徽宗时为翰林学士,拜尚书右丞转左丞,罢知毫州,人元祐党籍。不久又拜尚书右仆射,落职知邓州,再谪汝州团练副使,衡州安置。宣和三年(1121年)卒,年七十九。山西祀为“名宦”。

    相关热词搜索: 河东 创作 张商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