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儿童朗读诗歌 [论诗歌的教化审美功能]

    时间:2018-12-25 04:49: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在忙忙碌碌的物质奔波中,诗歌的审美价值被淡化了, 特别要把诗歌的整体教化与具体教育结合起来,加强诗歌对大学生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诗歌教化; 大学生; 品质培养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在观念上、道德上很容易产生错位和倾斜,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辨别善良与丑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利用诗歌的教化功能把诗歌的整体教化与具体教育结合起来,从道德观,情感,美感等几个方面加强诗歌对大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用诗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
      所谓“诗教”,其主要含义是要通过诗歌教育来达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毛诗序》说诗可以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正因为诗歌可以作为美教化、厚人伦、淳风俗的工具,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诗歌的这种教化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二字最为人看重。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百行以德为首”,都把道德放在首要位置。可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产生了诸如拜金主义、损人利己等负面思想。青年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不成熟,这些负面思想对他们的冲击很大。重拾中国古代的诗教传统,对扭转这种负面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诗歌对于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生动形象的催化作用。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都是字字珠玑,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内涵,是对学生进行崇高道德情操教育的良好材料。教师利用诗歌教育学生,适当的联系当今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联系学生思想里出现的误区并进行分析,就能潜移默化地把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情操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用诗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诗歌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古人常用诗言志,用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人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利用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学生施行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
      朗读是学习各种文体都需要的教学手段,在诗词教学中尤为突出。朗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程度都影响朗读效果。只有内容理解透彻,情感把握准确,朗读起来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声调高低舒徐的安排。为了达到情之所至,朗读者必须对朗读的内容认真细读,深入分析,以作品情境作为情感的依托,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为情感触发点,迸发出灵动的创造力,让思想感情处于积极的运作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了解“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苦楚,体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学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泛读、精读、细读、反复读之后感受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挖掘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并且在阅读中,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诗歌、品味诗歌的快乐。通过阅读品味,学生们享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在品味中净化,让学生的思想在品味中砥砺,并把自己的品味理解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
      三、用诗歌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所谓的美感是指一种意义的体验,它能在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引起愉悦感和调动我们的思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我们在读传统诗歌时,往往能获得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传统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是美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人是美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难怪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我国传统诗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具有“使味之者无极,面之者动容”的神奇艺术效果。从诗歌本身看,它是一种很具审美价值的艺术。诗歌的感情之美、内容之美、表现之美都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传统诗歌配乐或配上相应的画面,或组织诗歌朗诵会等,这样更能使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审美享受。此外,在认知诗歌的这种美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不同的诗歌和不同的诗人加以比较,就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四、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创新往往和个性的培养息息相关。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在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人格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我们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求异思维,例如讲到王之涣的《凉州词》,请学生谈一谈对“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片”的理解,读到杜甫的《登高》,请学生讲一讲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避免学生思维的机械性、单一性,改变学生僵化死板呆滞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诗歌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启迪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如钱学森、华罗庚、苏步青等,他们的经验证明:诗歌不仅能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王晓红,(1966--),女,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教化 审美 功能 论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