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于滨 [于滨,做个“道”行人]

    时间:2019-01-06 04:38: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高希希导演的新版《三国演义》换了一种讲故事的方法,曹操成为故事的主线,在原《三国演义》里算不上主角的曹丕、曹植,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曹丕这个角色,高希希几乎没有过多地考虑,就定下了跟自己拍戏多年的老搭档于滨。
      这样的安排跟交情没有太多的关系,高希希深知于滨的性格――这个把演戏当作生命的年轻人可以将这个角色演绎到极致。
      
      执拗的理想主义者
      
      大多数明星都有着类似的“偶然”经历:长相出众、气质超群,但并未想过当演员,某日走在大街上被某导演相中;或是陪某位发小去考戏,结果意外闯入演艺圈……于滨的故事不同,听起来似乎有些老套和单调: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演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梦想成真。没有意外和戏剧性的人生似乎难以让人们生出聆听的兴趣,然而,于滨坦言,这就是事实。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于滨就开始在学校各种场合像模像样地表演,最早的一次是模仿黄宏和宋丹丹的小品,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于滨也因此在这样的自我挥洒中找到了成就感。
      娱乐圈里各种励志故事中最流行的“家庭熏陶”版本在于滨这里也找不到,于滨的父母在天津都是机关的工作人员,电视都很少看,更谈不上文艺上的帮助。父母从事的职业很传统,价值观更传统,儿子要进军演艺圈,这是家里人断然不能同意的,然而,这些外在的阻力并没有让于滨打退堂鼓。他还曾试着找老师学习过相声,但因为“形象太正”而没有持续下去。后来将兴趣转向影视表演,作为兴趣爱好,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但临到高三填报志愿的时候,于滨与父母的分歧就激化起来。1996年,18岁的于滨选择了离家出走,并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辅导班,用这样的抗争方式得到了父母的最终妥协。
      执著,理想主义,一旦确立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向前冲,天蝎座的于滨,差不多具备了这一星座最主要的特质。
      初一的时候,因为贪玩、叛逆,于滨成为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之一。期末考试时,七门功课分数最高的一门也只有17分,后来被班主任选为纪律委员,下决心要把成绩赶上来。不出半个学期,他的成绩就达到了中上水平。在当演员这件事情上,于滨的立场要比初中时提高成绩还要坚决。
      第一年,于滨并没有考上中戏,铁了心的于滨不打算放弃。他很快收拾好情绪,准备来年再战。于滨仍然记得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时的情景。发榜的时候不敢看结果,而是拿出一枚随身携带的硬币抛掷了一番一“这个方法似乎总是很准,每次都预测对了我的落榜。被录取那一次,投完硬币我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后来一看榜,表演系的录取名单里有我的名字。”在考戏这一条路上,于滨从未有过赌徒心理,但几次失败却在他的印象中留下了些许宿命的意味。
      
      从讲台到荧幕,用行动践行“艺道”
      
      2002年,于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偶尔也接拍一些角色,但学校事情多、工作杂,难以全力以赴地付出精力进行表演。
      “常常会觉得愧对学生们,他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年龄考到学校,就是为了学好表演,我却不能百分之百地把精力投在他们身上。”
      2006年,于滨考取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研究生,他给自己出了一个单项选择题:做老师或者是做演员――其实已经不需要选择,于滨早已在心里有所打算,演员是自己热爱的事业,不可能放弃演戏继续留在学校。这一年,他辞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老师的工作,一边读研,一边做演员。
      说起自己的这一取合,于滨举了一个例子。茶文化、武术等许多的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在中国被称为“艺”,传入日本以后则称为“道”,“道”与“艺”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字的区别,更有境界的高下之分。道,是需要一个人献出一生的精力和时间的,无论是“茶道”还是“花道”,这些人一生只做这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对于我们引申出来的“艺道”一词,于滨显得格外谦虚:“还差得远呢!哪有这么容易‘得道’的?”
      对于“道”的追求使得于滨对于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含糊。《甜蜜蜜》里的张军,是一个让于滨厌倦到想抽的角色。为了将这个角色演好,他硬是让自己保持客观,深入人物的内心,将这个大反派表演得入木三分。演到最后,于滨自己都爱上了这个可怜又可恨的角色。不少观众惊呼:“真不敢相信这个张军就是《幸福像花儿一样》里面的大海,反差实在太大了!”
      后来出演《纸醉金迷》里的男旦宋玉生,于滨更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专门请了梨园行的老师教他学习京剧,还看了大量关于那个时代、那个人群的纪录片和书籍,光是消化梅兰芳的资料就花了整整半个月,全面揣摩出了那个时代的唱戏人的心理。剧中的宋玉生不单单是一个小白脸,而是一个集多重性格于一身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于滨曾一度站在镜头前不知该怎么演了,好在导演高希希给了他思考的时间,错开主要问题,去过问灯光和其他的细枝末节。经过反复的锤炼,于滨的表演成功了。
      演张军的时候,有人说张军天生就长了一张反派的脸;到了宋玉生,又有很多人开始推断,于滨大概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娘娘腔。这些评价让于滨有些得意,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演什么像什么就是最大的褒奖。
      
      他是多重矛盾体
      
      于滨喜欢马丁・西科塞斯的电影。在于滨的眼里,马丁就很符合“道”的味道。这个获得了终生成就奖的导演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更有着于滨向往的一种独立精神――他生活简单而朴素,不贪恋任何世俗的财富、名分,不以出席某个盛会为荣,唯一追求的只是电影,虽然没有获得过太多顶级的奖项,却是一个真正值得敬佩的电影人。
      从2000年开始,于滨接拍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有一些是塑造得特别饱满的形象,也有一些并不是他特别喜欢的。“我也很想像国外的一些演员一样,一年内就只拍一部戏,把所有的角色都演成精品。但现实总是让我不能处于这样理想的状态,生存和其他方面的压力不允许我这样做。”于滨说起自己目前的状态时格外坦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我目前最大的矛盾。”
      “我演过的角色也不是没有特别满意的。”于滨笑着说,“有的演员喜欢声称自己最满意的角色是下一个,但我真有自己满意的。《纸醉金迷》里的宋玉生,我觉得可以打一个高分。”
      于滨将自己演戏的窍门总结为“腌制法”,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以及从直观的生活中直接得来的经验一点点渗透到角色中去,让这个角色最终人味。对于没有在任何场合获奖的于滨来说,演戏本身似乎也是如此,腌制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要在这条路上走出成绩,总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演艺圈中,谁走这条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和很多演员一样,于滨毕业前后也曾四处找门路、跑龙套、打杂。不管怎样,至少现在的状态还算令人满意――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不看电视的父母因为儿子而看起了电视。马上,于滨就将赶赴上海拍摄电视剧《刀尖上行走》,一路走下去,离“道”也就不会太远了。

    相关热词搜索: 做个 行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