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替父偿还半个世纪旧债,八旬老翁诚信品德感天动地】 感天动地

    时间:2019-01-06 04:45: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67年前,家庭惨遭飞来横祸,父兄被害,债台高筑……欠债还钱,为了践行这个最纯朴的承诺,他年年岁岁节衣缩食,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   他用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样本:物质再发达,善良品德不可丢!
      
      2009年12月14日晚,由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09“全国十大法制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在《法制的力量2009》主题晚会现场出现感人的一幕:当一位84岁的老人步履蹒跚走向舞台中央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人们都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他――郑宜栋。一夜之间,这位来自江西省上饶县一个偏僻山村老人的诚信美德传遍大江南北。
      欠债还钱,是他最纯朴的承诺;诚信为金,是他最坚定的信仰。白发老人郑宜栋,67年节衣缩食,替父还账,实现了一个公民对公序良俗和法律秩序的自觉支持和一生坚守。
      
      飞来横祸申冤无门,历经艰苦磨难还债不止
      
      1915年6月,郑宜栋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灯村溪背小组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经营着祖上传下来的一间榨油作坊,由于诚信经营,深得乡亲们的信任。
      1937年“7・7”事件,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的国土不断沦丧。为了躲避战乱,上饶县的伪政府机关单位纷纷搬迁到了黄沙、上泸、铁山等偏远乡镇暂避。时任上饶县黄沙乡公所乡长张杰等伪政府基层官员,为贪污、私分县政府下拨的大笔搬迁费用,巧立名目,把花钱请民夫搬迁变成了抓阄派民夫。1942年10月3日,横恶成性的张杰派出4个荷枪实弹的乡丁,催促郑家马上去服役,要把正在草堆下叉稻草的年仅17岁的郑宜栋抓走,稍有抵抗,就用枪托狠砸。父亲见状上前据理力争,被乡丁开枪打死。兄长怒不可遏,拿起柴刀便追上前欲拼命,也被打成重伤,于当晚死在医院。转眼间,家里的两个壮劳力就成了冤魂。郑宜栋一方面拼命劳作,奋力撑起濒临破败的家,与小脚的母亲、年幼的弟弟含悲忍恨艰难度日;一方面踏上了为父兄申冤控告的艰难之路。连续7年的艰难控告,官司不但没有打赢,巨大的耗费却使郑家原有的债台,越筑越高。
      郑宜栋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留下个账簿,他找来这个有近百页的账簿,上面详细记载着债务人的姓名和金额。父亲人走,债务没还,这一下子成了郑宜栋的心病。父亲生前忠厚、正直,开办油坊后诚信经营,老少无欺,深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戴。郑家横遭不测后,情况十分悲惨,众乡亲和债主们也都十分同情,基本上没人上门来索债。
      从此,郑宜栋牢牢记下了这一笔债务。他发誓:无论多么艰难也要还清债务。
      解放以后,郑宜栋表现出色,工作积极。他先后担任过民兵营长、区农协主席、县农技站站长、公社党委书记等职务。妻子没有工作,带着子女们在农村老家定居,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就靠他每个月几十元的工资独自承担。
      但强烈的责任心和负疚感不断催逼他要尽早偿还旧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家人不慎将当年父亲留下的旧账簿丢失,又失去了还债凭据。此时,他的7个孩子中,大的在读师范,小的刚上小学,家中经济状况更加窘迫。一家老小一年四季难沾荤腥,甚至屡屡以蕃薯渣果等各种难以下咽的杂粮充饥裹腹,蔽体御寒的大多是不成样子的破衣烂裳。而郑宜栋在外地工作,生活同样清苦:一日三餐大多以一、二角钱、甚至五分钱一碟的青菜应付,有时一碟青菜还要应付两餐;几件衣裳一穿就是十几年,内衣更是补丁叠缀。他惟一的一件毛衣穿了25年,袖口竟然缝了8次,还穿在身上……郑宜栋担任公社书记后,经常要到县里开会,每次开会都步行数十公里,只为节省1元多钱交通费。
      为了尽早还债,他让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在每一年的暑假到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妻子则帮人缝缝补补,挣点费用。1980年春,他又让妻子去学厨艺,随后在黄沙、黄市、上饶县城等地开饭馆挣钱……
      就在他着手偿还当年家里横遭大难后所欠的那笔旧债时,郑宜栋退休了,妻子所开的饭店又因县城扩建被拆除,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此外,他患有萎缩性胃炎的顽疾,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能报销的药费寥寥无几。妻子又因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动一次大手术花费甚大。此时他的子女们虽已成家立业,但生活都不宽裕,这一切全靠他微薄的退休金支撑着。
      为了尽早筹足偿还旧债的钱,他又像几十年前那样苦苦苛求自己,日常生活一省再省。逢年过节子女们上门探望,他要求他们送礼就送现金,谢绝送吃穿等物品……与此同时,他继续查寻不慎遗失的旧账簿。
      1994年年初,遗失多年的旧账簿终于找到了。他立刻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自己偿还50多年前欠下的旧债的打算。
      他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全家的反对。妻子郑荣仙想起以往苦熬的日子,现在全家日子刚有个好的开头,她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时间都过去50多年了,债主们大多仙逝,想还债也不一定找得着人,假如债主要计算利息,这怎么算得清?”
      孩子们说:“这是当年家里横遭大难时所欠下的债,债主们都很体谅,从没来索要过,这点事他们恐怕早都忘记了。”
      事实上,当年确有些债主出于对世道的义愤和郑宜栋家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而主动放弃了讨要债务。对于其中一部分是郑宜栋母亲为丈夫和儿子屈死申冤,变卖了油料筹款所欠下的债务,有人向郑宜栋提议,所谓“人死债烂”,你母亲已去世多年,早了结了……
      妻子、儿女吵闹好一阵,就是竭尽一切办法要阻拦郑宜栋的“愚蠢”行动。郑宜栋却耐心而又坚定地劝说道:“父债子还,我责无旁贷。如果再不偿还,压在心头几十年的大石头就放不下来,我将永远愧对债主,百年之后更无面目去见当年为了救我而遭到恶徒无端残杀的父亲和兄长。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这笔债,我还定了!”
      
      两度还债了却夙愿,诚信如金闪耀人性光辉
      
      由于年代久远,债主本人尚健在的仅剩6位,偿债之途经历了不少波折。当郑宜栋一路辗转找上门去还债时,许多已故债主的子孙都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而有些债主生前用的是小名、别名,真实姓名几乎无人知晓。老人多次为找不着债主而犯难。当地乡亲为之感动,主动帮他打听、查寻。
      庙坳村的翁惟慎、掷源村的邱堪祥等几位债主的后人,就是在当地乡亲的帮助下查寻到的。有的债主早已远走他乡,反复查寻而不得,但老人仍不放弃。当年黄沙源溪庙一位法号达志师的年轻和尚,旧账簿上记载欠了15斤油料。几十年来,郑宜栋先后到过东岳庙、龙潭庙、沙溪青岩寺、清水横山庙等十几个庙宇查找,均无结果。后来听说已经90多岁的达志师现在庐山东林寺出家,老人便设法查到了东林寺的电话号码,并几次致电查寻,但对方告知寺内没有此人。有人说达志师早已仙逝,万般无奈,郑宜栋便在第二次返乡补偿债务时,特地赶到当年达志师出家的黄沙源溪庙,按15元/斤的现价,折成232元人民币的油料款,交给庙里的负责人代收。
      1997年,70多岁的郑宜栋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后,决定按照当年父亲留下的账簿如数还债上门。乡亲们考虑到他外出工作几十年,对家乡的情况也已经生疏了,且年事已高,经不起路途奔波劳顿,便建议他采用张贴通告的方式,让债主们自己上门来取油料和现金。但郑宜栋认为过了这么多年,许多债主已经去世,应该亲自上门查找,偿还旧债,并向他们赔礼道歉。
      1月16日这一天,郑宜栋如数从玉山县买了茶油188.4斤,菜油426.6斤,桐油136斤,请了辆汽车拉上这些用塑料桶装好的优质油,带上1万元现金,从上饶县城返回他的老家――黄沙岭乡麻灯村,开始了他准备多年的还债行动。
      在乡亲的带领下,年迈的郑宜栋冒着刺骨的寒风和纷飞的冻雨,步履艰难地踩着泥泞不堪的乡间小路,按照旧账簿的记载,花费7天时间,辗转于大屋、掷源、源塘、浏源、祝坞垅、杨家岭、庙坳等10多个村庄,找到了96位债主,亲自还上了一桶桶油料,不足部分则按当时油料的市场价格,折成现金偿还。债主已去世的,则还给他们的子孙,少数债主没有后人,则请其亲友代收……这一次,郑宜栋偿还了大部分旧债。虽然还有几位债主没有找到,但他却像卸下了千钧重负,心情轻松了许多。
      这一年的春节,老人过得特别开心。他说:“那是自己很多年都没过过的轻松快乐年。我偿还了大部分旧债,把油料和现金送到了债主的手中!”
      随后几年,郑宜栋继续寻找余下的几位债主。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债主早已远走他乡,但老人仍不放弃。有时为了一点线索,老人常常要往返奔波几百里。乡亲们也都被老人的行为深深感动,主动帮他打听、查寻,帮助老人一起完成最后的心愿。
      有一次,郑宜栋在与人聊天时,有一个细节猛然让他想起――解放前,人们用的是老秤,而老秤以16两一斤计量。解放后所用的新秤则以10两一斤计量。当年父亲以老秤称量油料,而1997年年初的这一次,自己返乡还债时则是按新秤计算的……这一发现,让郑宜栋深深自责,懊悔万分,直骂自己是个老糊涂:这笔债欠了这么多年,已经很对不起债主,去还债时竟然用新秤计量,又一次亏欠了人家。于是,他决定再选择时间返回故乡,去补足少偿付的债务。他找人了解老秤与新秤之间的具体差额。经过论证,郑宜栋决定按照15%的比例补偿债主。老人找出陈年账本,把106户债主的账仔仔细细地重新换算过后,积攒再次去老家还债的钱。
      2008年12月9日,距第一次还债时隔12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郑宜栋带着一笔现金,由年迈的妻子郑荣仙陪同再返故乡。
      郑宜栋的到来,使小山村沸腾了。这回债主们坚决拒收老人再次送来的钱物,但老人反复劝说,执意补偿,情急之时老人老泪纵横……债主们是通情达理、豁达大度的。大屋村的一位债主早已仙逝,他的儿子对上门还债的郑宜栋说:“我父亲生前没有说过这件事,我不能不明不白地收你的油,你还是挑回去吧!”
      郑宜栋便让他看账簿上的记录,他仍然拒收,说:“假如当年你父亲还了我家的油,是忘记销账了呢?我若收了你的油,就是没有良心了。”后来老人两次登门劝说,他才收下。郑宜栋第二次返乡补偿时,许多债主的后人以种种理由拒收补偿款。有的说:“就算你当年疏忽了,少还了一点点债,也没有必要补还呀!你这样做,我们心里怎么过得去?”有的说:“十多年前你已还清了旧债,没有再还一次的道理。这笔钱,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收……”但老人反复劝说,执意补偿,他们才勉强收下。
      第二次补偿的债务共计人民币1870.03元。前后两次,共计偿还106户人家的旧债27303.57元,加上解放前偿还的3039.65元,郑宜栋的偿债总额为32213.25元,以及桐油、茶油和菜油873.45斤,彻底偿清了所有的债务。
      
      小人物践行公序良俗,获得社会褒奖实至名归
      
      郑宜栋两次偿还旧债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众乡亲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有债主说:“当年,郑宜栋的父亲收了茶籽却没打收条,我们没有债务凭据,你这么一大把年纪,冒着冬寒亲自上门来还60年前的旧债,真是世间少有的事。”有的乡亲说:“现今社会,欠钱的是老爷,要债的是孙子,而你却主动上门偿还我们早就放弃了的旧债,天底下都难找你这样的好人……”两次返乡还债时,许多热心的乡亲要打电话,请报社、电视台来宣传、报道这一感人事迹,都被郑宜栋坚决阻止。老人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只是做了自己早就该做的事。如今迟了几十年才来还债,而且没有支付利息,已经十分对不起债主,还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呢?”
      他的事迹被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载。网民对郑宜栋老人的行为大加赞赏。署名“叶子”的网友说:“原来自己居住的这个小县城还有这样朴实、执著、诚信的老人!心生敬佩!”
      《法制的力量2009》年度法制人物推选委员会成员、公安大学叶林教授说:“我特别提名小人物,一位坚持替父还债67年的八旬老人郑宜栋,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他是个奇人。”
      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就说过:“从郑宜栋老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社会,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的精神面貌的向往。”而现在当老人当选为法制人物时,他表示:“老人是彰显了公民精神的普通人,获奖实至名归。”
      由此可见,老人一直以他的行为向我们诠释诚信的涵义。诚信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基本素质和品格。古语云: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只有诚心诚意地待人接物,自己才能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得到别人的赞赏,才能适宜社会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诚信是一种社会规范。当今社会,假新闻假广告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只有每个人都以诚待人,以实规范自己,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公平。
      在诚信缺失的现代社会,老人被选为年度十大法制人物,当之无愧!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晚辈们更应该向老人学习,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者声明:本文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和上网,违者必究)
      编辑/许玲

    相关热词搜索: 感天动地 老翁 半个 偿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