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穴位按摩治疗小儿外感高热86例临床总结】

    时间:2019-01-13 04:37: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 讨论按摩对小儿外感高热的退热效果及其临床优势。方法 对86例年龄在6个月~7周岁经中医辨证符合外感发热的高热患儿,根据病情酌情选取相应穴位及手法按摩,在泻热除热的同时兼顾它症,并控制适度发汗。观察和比较不同发热程度(39.1~40.0℃者为Ⅰ组,超过40.0℃者为Ⅱ组)的患儿以及不同年龄组(共分三组)患儿的退热情况,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为83.7%。Ⅰ、Ⅱ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摩降温疗法对小儿外感高热的退热效果好,体温越高者效果越明显,尤其适合5岁27例。热程在一周以内,予药物抗感染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仍持续高热,用各种退热药均难以奏效,或难喂药、拒服药者。初次按摩前3h内未用退热药及中医清热药,仅予头部冰敷。首次按摩前体温(腋下)39.1~40.0℃的47例(Ⅰ组),超过40.0℃的39例(Ⅱ组),86例均无高热惊厥史,无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情况。主要症见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大便干或腹泻等;舌苔薄白或薄黄,指纹紫红或鲜红浮显,脉浮数或浮紧。中医辨证分型均为外感发热,其中属外感风寒32例、外感风热54例。
      1.2方法
      1.2.1进行手法按摩 (简称施术)前准备及施术后注意事项[2]①施术者双手剪短指甲,并保持干净温暖。②施术环境要求: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保持新鲜,且避风。③可准备一些介质如滑石粉、清水、酒精、葱汁、姜水等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风热者可用薄荷水或清水,风寒者可用葱汁或姜水。④与患儿联络感情,态度慈祥和蔼,尽量使患儿能接受术者的拥抱,小于2岁的将其面对面抱起,让其头靠施术者的一侧肩膀;大于3岁的采腹卧位或坐位低头。⑤施术前30~40min内未进食,术毕30min后方可进食。⑥术毕马上穿衣服或盖被,卧床休息、继续避风,并嘱多饮温水。
      1.2.2治疗方法治则为清热解表,发散外邪。①取穴及手法基本方:开天门、推坎宫、推揉太阳穴、揉耳后高骨、沿督脉路线(可先涂75%酒精)自上而下行揪法、揉总筋、清天河水、分推阴阳、提拿肩井。风寒者加拿风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最后按揉肩井。风热者揉大椎、推脊、退六腑、拿合谷。随症增加相应穴位:有咳嗽、鼻塞、气喘者加揉迎香和风门,配合推肺经、揉肺俞、夹痰者推揉膻中穴;呕吐、强项痛者推天柱骨;腹痛者加揉一窝风,泄泻者加推上七节骨,大便秘结者加揉脐、推下七节骨。②施术要点施术顺序:一般先按摩主穴,后按摩配穴,并遵从头面-上肢-胸腹-腰背-下肢的顺序,较轻刺激的手法如推法、揉法在先,刺激重、快、次数少的掐、拿、捏等在后的原则来酌情进行。施术上肢穴位时以左上肢为主,必要时才左右手同时施术。提、拿、揪、掐法的次数为5~10次,推、揉频率约(120~200)次/min,次数依年龄而调整,1岁以内20~60次,1岁~50~100次,2岁~100~150次,3岁~150~200次,>5岁200~300次[2]。手法强度依年龄而增加,若肥胖者,手法强度及次数均酌情比同龄儿稍增。对太阳穴、耳后高骨、肩井、大椎、风门进行按揉时次数相对减少,一般为20~50次。按摩过程中随时注意出汗情况,手法强度、选用的穴位以及每个穴位的按摩次数均可根据出汗情况灵活调整,避免大汗,以持续微汗为佳。总施术时间每次为15~20min。每日1~2次,可于2h后再次施用。本文中按摩次数最多限为4次,连续4次不退热则认为无效。
      1.3疗效判断标准(仅针对退热作用)
      效果显著:按摩后半小时内体温下降≥1℃,1~2h内降至正常;有效:按摩后0.5~1h后体温渐下降≥1℃左右,1~3h内渐降至正常,或按摩后体温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又回升,经2~4次按摩后最终体温正常;无效:1h内体温仅微降或毫无反应,或体温下降后又回升,经4次按摩后仍无明显改变。
      2结果
      大部分患儿在施术5min左右即开始出汗,先是在施术部位出汗,渐依次在背部、额部微汗、随后是全身出汗,出汗程度各不相同,大多以微汗为主,部分中度出汗,无大汗淋漓者。结果55例效果显著,仅按摩1次热退至正常,17例效果良好,其中按摩1次7例、2次4例、3次4例、4次2例。无效14例,其中包括经1~2次按摩后中断治疗3例。中断治疗3例中,1.8岁1例,3~5岁2例,均为患儿抗拒明显、剧烈哭闹而家长要求中断按摩。其余无效的11例按摩过程中均能很好地配合,其中1例3.6岁患儿开始接受按摩时发热2d伴口渴喜饮,无其他症状,体温波动于39.1~40.0℃,查体见咽红、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数。予每日2次按摩,连续2d共4次无效,仍持续高热,1周后确诊为川崎病。55例退热效果显著者,其他伴随症状随后也有所改善。
      首次按摩前发热程度不同的二组患儿经按摩后各年龄组退热效果情况见表2。经上述方法按摩后退热效果显著的占62.7%,总有效率为83.7%。不同发热程度的二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则因小儿形体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且寒温不能自调,易为风邪及湿气侵入;而肺为娇脏易为所犯,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开窍于鼻,上系咽喉,风邪犯肺,失于宣肃,卫阳被遏,邪正交争故而发热[2]。按摩治疗是应用手法直接刺激肌肤上的特定穴位,通过经络、血脉、神经反射弧的反应进而影响脏腑、中枢神经等并激活自身的调节能力,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促使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按摩手法中具推进作用的推法、揪法、捏法、拿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具提拿作用的手法有利于内热外达、起清解邪热的作用。具摩擦作用的手法易于生热,具按揉作用的手法易于聚热,可起温里散寒的作用[3]。董新民等通过实验动物检验按摩散热功效,结果认为按摩较重手法有明显散热作用,主要通过高阈的躯体细纤维(Ⅲ、Ⅳ类)性感受器所引起[4]。基于上述不同手法的功效和作用,结合小儿受治能力等特点,笔者在手法的选用上以刺激较轻的推揉为主,适当配以揪、拿等较重手法,采用轻重兼取的刺激使机体的低阈性感受器和兴奋高阈性感受器均被激动,以达到最好的退热效果。方中: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一起可协同疏风解表、发散外邪,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行揪法清解邪热,分推阴阳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风寒者加拿风池配合推三关发汗解表,驱散风寒;配合掐揉二扇门以加强发汗解表之功,予按揉肩井使发汗解表的同时宣通气血。风热者加揉大椎,推脊柱以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与清天河水、退六腑合用加强清热解表之功。推天柱骨降逆止吐,祛风散寒;揉迎香以通窍,揉风门以解表通络,配合推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穴以清肺泻热、止咳化痰;推天柱骨顺气降逆;揉一窝风通经活络、宣通表里、温中行气;泄泻者加推上七节骨以温阳止泻,大便秘结者加揉脐、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在取穴方面,考虑到督脉为阳脉之海,是人体气血汇聚必经之地,阴阳升降的必由之路,督脉上行入颅络脑,主司各脏腑精气运行的诸俞穴分布其两侧,有络脉与其相通,故刺激督脉可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同时影响脏腑、脑、髓的功能活动。因此选用的按摩部位主要分布于督脉和俞穴。再根据“整体取穴、重在督俞”的原则[3],还酌情选穴于任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等经络,以利于整个经络系统对刺激感应的传导、沟通,以及全身气血的运行和渗灌,利于机体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根据病症选用上述相应的穴位配合恰当的手法及强度,不仅能清解邪热,使郁表之邪得从汗解,还使经络疏通、脏腑调和、阴阳平衡,扶助了正气以鼓邪外出,在退热的同时其他症状也得以改善。
      86例外感发热患儿经上述方法按摩后72例达到有效退热(总有效率为83.7%),可见清解邪热的作用较为确切。从本组的按摩效果统计还显示,体温越高者效果越明显,这可能因其发热所达的体温与其机体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变动范围的极限接近、机体散热过程一触即发有关。年龄越小的患儿,治疗效果也越好,与文献报道一致[3]。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认为与小年龄患儿肌肤薄嫩、末梢循环丰富、新陈代谢相对旺盛等特点有关,因此对外界刺激反应非常敏感,对按摩刺激反应迅速,从而表现出按摩效果也相对明显的优势;其次因每个穴位按摩的次数及手法强度应依年龄而增加,所以也不排除操作对≥5岁患儿的施术手法力度等把握程度影响了该组患儿的疗效,今后将继续摸索。14例无效患者中1例最后确诊为川崎病,3例因患儿抗拒而中断按摩。通过对这86例高热患儿按摩退热治疗的总结,笔者认为在诊断正确、取穴及手法得当的前提下,只要得到患儿及家长的配合,通过按摩即可较满意地达到退热目的。笔者还在按摩过程中根据出汗情况,通过对选用穴位及手法强度做随时调整,有效地控制了发汗程度;大多患儿以微汗为主,避免了大汗伤阴。此外55例退热效果显著者,其他伴随症状随后也有所改善,这是用西药退热无法替代的优势。
      穴位按摩用于小儿急性感染性发热的退热对症疗效肯定,并且可以解决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无法用药的局面如拒打针及口服、呕吐不能服药、多次用退热药后仍有发热等,可与患儿边逗玩边进行,方法独特,操作不难,又无需担心药物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小儿退热方法,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尤其适用于低年龄的高热患者,值得在儿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4-267.
      [2] 张素芳. 中国小儿推拿学[M].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72- 73,152-153.
      [3] 洪学滨. 婴童按摩要术-洪学滨临证存真[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7,30-36.
      [4]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 按摩的散热作用及其与穴位感受器的关系[J]. 四川中医,2002,20(6):22-25.
      (收稿日期:2010-03-1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外感 高热 穴位 小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