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叶芝的心路历程 心路历程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02 04:49: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对生命与艺术、肉体与灵魂关系的思考轨迹是他诗歌成就的折射,叶芝经过对神话与哲学的思考,对革命与鲜血的反思,最终将他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   关键词: 叶芝 哲学 艺术
      
      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B.Yeats,1865―1939)在其名作《幻象》献词中写道:“有人在寻找某种幸福,或是某种外知力量的形式,但我有个实际的想法。我渴望一种思想系统,可以解放我的想象力,让它想创造什么就创造什么,并使它所创造出来或将创造出来的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1](P3)可以得到见证的是叶芝在该书中将神话作为人类智慧的象征表现,纳入了他的哲学系统。为了揭开历史的秘密,叶芝醉心于古代的神秘主义,《幻象》便是他神秘主义思想的结晶,叶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他称之为Gyre)构成。所谓螺旋是两个恰好相对交叉的锥体,正面的、客观的、代表太阳的螺旋的顶端恰好触及相反的、主观的、代表月亮的螺旋的底部,以两千年为单位,由善恶时代交替接续、循环往复。文明从其中一个锥体的顶部螺旋运动到底部,就是一个循环,而叶芝认为人类文明是以两千年为一循环的。
      面对纷乱繁杂的二十世纪、摇摇欲碎的世界,叶芝不禁在柏拉图式的迷狂中看到了基督的第二次降临。《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中耶稣预言世界末日他将再度降临人间,同时又说会有人冒他的名来,有“假基督”的出现,《约翰一书》中第二章也说约翰预见世界末日那“敌基督”要来。而诗人根据自己关于历史循环的螺旋理论,预言自耶稣降生以来的两千年文明已面临其末日,世界将经历一场大的动荡。《基督重临》一诗表达了现代的喧嚣和骚乱:“一切都瓦解了,中心再不能保持,/只是一片混乱来到这个世界里,/鲜血染红的潮水到处迸发,/淹没了那崇拜天真的礼法。/最优秀的人失去了一切信念,/而最卑鄙的人狂热满心间。”[2](P160)该诗第一节便以奇特、富于动感的意象描绘出浩劫来临前的混乱状态:盘旋于空中的猎鹰、血污的潮水。在诗的第二节,诗人描述自己得到“世界之灵”的昭示,毁灭现代文明的“敌基督”就将来临:大漠的尘沙中茫然而冷酷的狮身人面的形体、漠然的目光、缓缓挪动着巨腿,周围处处旋舞着愤怒的沙漠野鸟,黑暗重新降临,而其所投生的地方恰是耶稣的降生地。极具象征意味的是,现代文明的产生与毁灭都在同一地点。从另一层意义来看,《基督重临》是感性世界的真实描绘,感官世界以压倒一切的气势瓦解着理性对于世界的任何诠释,同时也摧毁着宗教信仰世界的召唤。
      对于柏拉图的哲学,后现代英国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曾经说,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遍特征,可以最稳妥地概括为: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柏拉图对于理想世界的刻画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那个有名的洞穴隐喻。在这一隐喻中,一组囚徒在不见天日的洞穴内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仅能看到有限的火光投射到他们面前墙壁上的物体与人们的嘈杂声。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从洞穴中走出到光天化日之下,他便两眼漆黑,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物体。然而,要是在阳光世界中呆久了再重新回到洞穴,他面对黑暗一时又会感到两眼漆黑。对于那些仅仅以影子和回声为现实的囚徒而言,这位挣脱的囚徒所经历的一切简直是天方夜谭。柏拉图这一奇妙的隐喻揭示的正是现实与理想、短暂与永恒、感知世界与真理世界的对立。沉迷于感官、肉体的青春在有限的火光世界中不断消耗殆尽,如同戴着脚镣的囚徒永远无法知晓洞外的永恒之光。而洞穴外的理想(真实)的世界超越于感觉的、变化着的现象世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是人类心灵追求的最高目标。常人滞留在黑暗、愚昧的世界中,而智者选择了通往智慧的旅程。
      似乎柏拉图的哲学可以为人类打开一条通往阳光的永恒之路,然而,“通往哲学之门的途径毕竟是窄的”。虽然哈姆雷特曾赞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3](P303)然而,理性之光也时常被蒙上一层厚厚的黑纱,仍难以穿透可望而不可即的有形世界。正因为如此,叶芝对于哲学探寻人生意义的寄托犹如在远古神话的大厦上新建灵魂与肉体运动的普遍法则,需要趟过无数条河流,搬运无数的泥沙。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早已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于是叶芝召唤霍顿,企图分享柏拉图式恋爱的极致;召唤弗罗伦丝・爱默丽,希冀在她那令人羡慕的美丽面容上找到永葆青春的秘方;把麦格雷葛・迈瑟斯从坟墓里唤起,以确证青春的友谊确已随心灵而改变,却徒然发现一个从前爱鬼的人现在做了鬼。[4](P80)
      二十四岁时,叶芝遇见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女演员、民族自治运动的领袖人物茉德・冈(Maud Gonne)。叶亦积极参加民族自治运动,既出于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又出于对莫德的爱恋。置身于现代文明与爱尔兰独立两股洪流之中,诗人叶芝始终无法摆脱魂牵梦绕的爱尔兰女革命者茉德・冈的倩影,也难以重生爱尔兰民族自治革命中牺牲的人民。《一九一六年的复活节》是诗人为纪念1916年爱尔兰共和兄弟会起义失败而写的。诗人歌颂了遇难烈士们的高贵品质,认为正是由于他们的壮烈牺牲,才使爱尔兰获得民族的尊严,才改变了任人统治的死气沉沉的局面,才产生了悲壮的美。“变了,彻头彻尾的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2](P154)在叶芝的忧患意识中即使麦克布莱德这个昔日情敌兼“酒鬼”的形象也陡然高大起来。是的,一切都如巨大的螺旋体于运动中变幻出的层层幻象,一切都将分崩离析,无法抗拒的地心引力已经吞噬了无数先人的肉体,血腥和暴雨要经历多少漫长的日日夜夜才能浇灌出自由之花;而基督的鲜血又能否真的重塑人的灵魂,拯救人的肉体。主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5](Bible,Matthew,7:13)肉体生命往往无法克服欲望的腐蚀,爱与被爱的渴望无时不在撕咬着一个个疲惫的心灵,而纯粹的精神之爱又是多么难以为继。时间之流逝何其缓慢,不知不觉中吞噬着饱受折磨的欲望巨轮,策马前行的骑士感慨万千:“为你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痛苦!”然而,现实之死,正是艺术的开始。对肉体生命的玄想、哲思,对现实悲剧和基督鲜血的凝视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终于幻化为对灵魂栖息之地的探索。
      茵尼斯弗利岛(Innisfree)是叶芝早期诗歌中所讴歌的世外桃源,然而诗人却选择以拜占庭作为灵魂的归宿之地,《驶向拜占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摆脱尘世繁杂,进入永恒艺术王国的强烈渴望。他希望把灵魂寄托在金银制成的不朽的拜占庭艺术品之上获得永生。诗的第一句“那不是老年人的国度”透露出一个衰颓老人的深深的感慨:互相拥抱的青年人“沉溺于那感官的音乐,个个都疏忽/万古长青的理性的纪念物”。因此“我远渡重洋,来到拜占庭这神圣的城堡”,只为祈求上帝的神火“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或者就镶在金树枝上歌唱/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情/给拜占庭的贵族和夫人听”。[6](P166-167)从哲思走向诗意之思正是叶芝诗歌成熟的标志,告别对于肉体的执着,放下对神话与智者的崇拜,经历人生无边欲望之水的荡涤,沿着盘旋的古老楼梯直到踏入黑色的城堡塔楼,闭上眼睛用心灵重新谛听生命的歌唱,忘返于无际的艺术之城――拜占庭,成为希腊古瓮上令时光停滞的永恒之美。
      柏拉图和叶芝有着不同的人生旅程:柏拉图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诗歌走向哲学;叶芝从浪漫走向现实,从哲思走向艺术的虔诚。柏拉图将精神之爱传遍寰宇,叶芝将肉体之爱予以升华。然而他们却都有丰富想象力与智慧的头脑,在各自的作品中创造出了两个世界。对于柏拉图而言,一个是变幻莫测的阴影、黑暗的虚幻世界,另一个是充满光明、永恒的真实世界;对于叶芝,一个是短暂、多变的肉体世界,与之相对的是无限、永恒的艺术世界。二十世纪以来,代表传统哲学理性主义、本质主义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受到西方哲学激烈的挑战。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通过对“在”的哲思解构了柏拉图洞穴隐喻、理念论,达到了对理性价值观的超越。因此,既然西方形而上学使得现代人存在于“在的遗忘”而无法找回家园的归路,其原因并不在于黑暗,而在于过分执着于光明从而迷失了自己。
      叶芝正是一个没有迷失自己的现代人,他穿越了无边的黑色洞穴,尽管未能踏上理性世界的高峰振臂而呼,也未能在淌流鲜血的荆棘丛中浴血重生,但这位风中的骑士却能在诗的国度里永往直前,俯瞰山川河流之美,穿越历史与神话,创造奇迹般的光辉诗篇。
      
      参考文献:
      [1]叶芝.幻象[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裘小龙.丽达与天鹅[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3]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C].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William.Bulter.Yeats:poems.省略-the world poetry’s archive.http://www.省略/i/ebooks/pdf/william_butler_yeats_2004_9.pdf.
      [5]The Holy Bible.The New Testament.King James Version.
      [6]王家新.叶芝文集[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相关热词搜索: 叶芝 心路历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