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康德知性【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价值】

    时间:2019-02-06 04:26: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康德将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称为概念的图型;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关键词]康德 图型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4-0025-06
      
       国内学术界关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研究时断时续。20年前的研究,以郑昕、韦卓民、李泽厚、齐良骥为代表。郑昕在《康德学述》中对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基本上持否定态度,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的评价是内心深处的肯定和无奈的否定之结合,齐良骥的《康德的知识学》对康德的认识论做了深刻诠释。近20年的研究,以杨祖陶、邓晓芒等为代表,他们既是《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的翻译者,又是康德哲学的研究者,对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以直接阅读德文的方式加以专业的理解,为后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一、康德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的演绎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进行了演绎。
       在对象包摄于概念之下时,对象的表象必须和这概念是同质的(此处的“概念”是经验性的),如“盘”和“圆”之间,在“盘”里被直观到的圆之性质与“圆”同质。但由于知性的纯粹概念完全与经验性的直观异质。而直观被包摄在纯粹概念之下,或范畴之应用于出现,是如何可能的呢?显然必须具备一个第三者,一面与“范畴”同质,是知性的;另一面与“出现”同质,是感性的。这个中间者的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它是纯粹的、毫无经验性的内容。在康德的心目中,最能体现先验图型性质的东西就是时间,范畴之应用于出现,是通过时间的先验确定而变为可能,时间的先验确定作为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型就是出现包摄于范畴之下的媒介。
       知性的纯粹概念作为可能经验的条件,只有与经验对象相结合才有意义。而对象能给予我们的唯一方式,就是由于我们感性的变状与感性的形式条件,这些感性的条件(仅指时间)构成范畴之应用于任何对象所必具的普遍条件。我们称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为概念的图型;称在这些图型中知性的进程为纯粹知性的图型法。或者说: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知性的这种图型法乃是隐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其活动的真相自然是绝不会让我们去发现或窥测的。1792年康德在给雅可布・西吉斯蒙德,贝克的信中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识要求有两种表象方式:1、直观,通过它一个客体被给予;2、概念,通过它,这个客体被思维。要从这两个认识成分中形成一个认识,还需要一个行动,即把在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依照概念所表达的意识的综合统一联结起来。……这种直观的综合,是通过想象力按照概念所包含的意识的综合统一的规则实现的。然后把这个规则运用于知觉(在知觉中,物通过感知被给予感官),这个规则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型论。”1797年康德在给约翰・亨利希,蒂夫特隆克的信中再次解释了“图式”:“在逻辑上把一个概念归属于一个更高的概念,依据的是同一性规则。”因为较低程度的概念与较高程度的概念是同质的。相反,“先验地通过一个中间概念,也就是说,通过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把一个经验概念归属于纯粹知性概念,这是属于一个范畴的。”经验的概念与知性的纯粹概念之间是异质的,它们之间的过渡如果直接发生,那就违背逻辑。但只要内感官表象依据时间条件,“一个经验概念通过一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包含在纯粹知性概念之下,它就是可能的。”作为时间条件的那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就是图式。(P235)
       图型与意象有区别。图型与意象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在为概念提供一个意象过程中的普遍性进程之表象,我们称为这个概念的图型。意象是外在对象直接留存于人类心目中的形象,面临一个对象后,当我们回忆它时将其展现出来的东西。意象乃是再生性想象力的经验性能力的一种产物;而概念的图型则是纯粹验前想象力的产物,意象正是通过、依据它才成为可能的,从而最终实现与概念的联结。没有图型、时间这一中介,直观、意象绝不能与概念相契合。
       至于十二范畴的图型(也是令人质疑的地方),康德进行了阐明。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构成范畴的量,其图型是数。数乃是时间中一些同质单位的连续增加的结果,是同质直观的杂多之综合统一性。单一的数、有些数、所有的数分别构成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的图型。这体现为时间的系列。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构成范畴的质,其图型是时间中的实在性的变化状态。实在性指与感觉相应的东西,即时间中的“有”;否定性指感觉的空虚,即时间中的“无”;限制性则介于两者之间,体现为时间中感觉的多少或等级的变化。这体现为时间的内容。实体性与依附性、因果性与依存性、交互性构成范畴的关系,其图型是时间中的持续、相继和并存。没有持续、常住、永恒、秩序,就无法理解相继、变化、生灭、并存。这体现为时间的秩序。可能性、存在性(现实性)、必然性构成范畴的模态,其图型分别是一个对象在任何时候表象的确定、某一时间里的存在、任何时间里的存在。这体现为时间的全部。
       总之,知性纯粹各概念的图型是这些概念据以与出现、对象发生关系的有意义的真正条件,它限制范畴、概念只能在经验的范围内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客观有效性,在除去一切感性条件以后,范畴、概念只具有逻辑的意义。
      
       二、学术界对“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的理解
      
       (一)李泽厚理解的“先验构架”
       康德的“图型”,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说成“构架”,即“把一个经验概念置于一个范畴之下,似乎是内容上不同种类的东西的从属,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任何中介的话。然而如果有一个中介,就可能把一个经验概念置于一个范畴之下,这就是由主体内感觉表象综合出某物概念,作为这样的表象,与时间条件相一致,表现出是依照一个普遍规律先天综合出来的某物。它们所表现的与综合一般的概念同类,从而依照它的综合统一就可能把现象从属在知性纯粹概念之下。我们把这种从属叫做构架。”“构架”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或意象,而是一种指向概念的抽象的感性,是概念性的图式化;“构架”不是经验的概念,也不是事物的形象,而是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构架”不是被动接受的某种形象,而是主动构造的某种规则,是主动创造的抽象化的感性。先验构架是先验想象力的成果,是知性对感性的某种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与被动的“再现想象”不同,“再现想象”或再生性想象只能 产生意象,它必须通过创造想象即先验想象所产生的构架才能与概念相连。先验构架的能力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艺术,其活动本质的真实状态很难让我们去发现和打开在我们眼前。”构架和创造想象是使知性通向感性从而获得客观现实性的桥梁,是知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要害和关键。构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使范畴应用于出现或现象而具有现实性;另一方面又在认识过程中约束范畴,使其活动于经验的范围之内。可见,构架说是康德批判哲学认识论的关键,是联结先验与经验、知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本质与现象的中介。李泽厚的理解无疑颇为深刻,但是李泽厚先生可能将“图型”与“图型法”两个概念混淆了。李泽厚理解的“构架”是动词,是一个过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这正是康德所讲的“图型法”的意思。
      
       (二)邓晓芒理解的“图型”
       “图型”在我国被翻译成“图式”、“范型”、“构架”等说法,是有型、有形象、直观的意思。是一种形式化、抽象化的略图。将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需要一个中介、黏合剂即“图型”,它具有能动、形式化和感性的双重特点,这个中介的最佳表现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在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空间是外部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是内部直观的先天形式,在认识事物时,时间比空间更重要、更根本,除了在空间中才能把握、理解万事万物之外,我们还必须把前者在内心的时间意识流中经过。康德的时间观正体现了认识的主体性。在康德之前,休谟的因果论深深地启发了康德。休谟认为,我们看到太阳晒、石头热,但看不到“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由于时间的作用,当我们长期这样经验以致形成习惯时,在我们的心灵中就自然产生一种联想,当原因出现时,即使结果没出现,我们总会知道它会出现的,因果的知识就这样产生了。康德顺着休谟的逻辑,认为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看出因果性,但能看出先“太阳晒”后“石头热”,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使我们得出因果的知识。如果一个现象发生,连一瞬间都没有持续,我们是无法将两件事连在一起,更谈不上上升到范畴的高度。所以时间的先天规定可以作为知性范畴和感性现象之间的一个中介,从而将范畴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不要做超验的使用。最终建立起人为自然立法的法规。邓晓芒对康德理论的翻译、研究著述,应该说到了一般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虽说其中有部分思想重复,但他理解的康德哲学逻辑的清晰度极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康德图型说的论文在我国不过20余篇,邓晓芒的有关理解可以说备受人们瞩目。
      
       (三)诺曼・康蒲・斯密理解的“悟性的纯粹概念之图型说”
       诺曼・康蒲・斯密认为康德的图型说是论证上的矫揉造作,如果范畴和感性直觉(即直观)异类,包摄则是不可能:如果它们不是异类,则像康德在这里所提到的问题又不存在。……把范畴和直觉集合在一起所需要的第三者是不应该称为第三者的,它不过是两者合作而使经验有其可能所需要的一种方式。康德的这种逻辑建筑术有两种不幸的后果:其一,将图型法描写为一种“包摄的过程”;其二,把先验的图型说成是第三者。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图型法只是一种综合解释、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不是特殊包摄于与其异类的一般。范畴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判断的述项,它的功用乃是把一个作为整体而言的判断明晰地说出来。康德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形式逻辑的精神,将图型架设在范畴与直观之间,认为范畴与经验材料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圆与盘子),其实两者之间是形式与质料、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决定个别,个别包摄于一般之中,但不能反过来;形式与质料、结构与内容则可以相互决定。康德混同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康德对判断的理解也有问题,判断是辨别某一东西是否属于某规则所规定的范畴的机能。这是一个极容易使人模糊的观点,它有两种理解。其一,将其理解成一个三段论,即大前提:有一条普遍的规则;小前提:把某种东西包摄在这条普遍的规则之下;结论:一道命题以规则的宾词来肯定或否定所包摄的已知道的东西。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命题,即某东西是否包摄于范畴之下。前者是分析的,后者是综合的。逻辑的包摄与综合的解释有区别,而康德又将两者混同,试图利用类比法来论证“第三者”之必要。对此,我们必须分清。
       不过,尽管康德“图型法”思想使人误解,但瑕不掩玉。其价值有三方面。第一,康德对于生产的想象两种主要特征有明确的表达。一是应付纯粹直觉的一种先验杂多的;二是运用一种潜藏于人心深处之技术的。这一思想为经验心理学所采用。第二,康德作了一个叙述,是可以作为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其他不严谨说法的一种有价值的纠正。即关于五个点和三角形的意象和图型的例证(韦卓民在翻译中,“心象”、“意象”、“影像”三词混用)。最终表明,影像总是特殊的,图型总是普遍的;影像代表存在,图型代表结构的方法。第三,康德使用范畴这个名词时很不小心,有时范畴是指悟性的纯粹形式,有时指纯粹的概念形式(韦卓民此部分的翻译非常模糊),如果康德把范畴这名词限制于指纯粹形式,图型指与之相对的更具体的东西,那么许多含糊与混乱都可避免。第一与第二点,诺曼・康蒲・斯密确实是在承认康德的价值,第三点实际上是在批评康德。不知是诺曼・康蒲・斯密的理解有误,还是韦卓民的翻译有误,难以决断了。康德图型说为什么单独强调时间忽略空间?为什么只对范畴的量、质的第三项即“总体性”、“限制性”进行图型的构建,而对范畴的关系、模态则进行了全面的构建?因此诺曼・康蒲・斯密对康德的图型说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康德的图型说是混乱的。
      
       (四)我国学术界对“知识纯粹概念图型”的多种理解
       其一,关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我国的翻译界、诠释界有多种说法。郑听说成“图式说”,蓝公武译成“纯粹悟性概念的图型法”、韦卓民译成“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型法”,邓晓芒、李秋零则译成“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李泽厚的主张是“先验构架”,齐良骥的说法是“范型论”,不一而足(康德思想的其他方面也是这样)。同一个词,竟然有如此众多的译法,这应该是难解康德哲学的原因之一。
       其二,“知性纯粹概念图型”作为康德认识论部分的关键词,无论如何议论,应该始终保持概念的统一。但在我国的学术界,到底如何称谓,在译本、论文、论著中的说法很多。如:“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型”、“范畴的图型”、“概念的图型”、“时间的图型”、“先验的图型”、“悟性的图型”等等。
       其三,康德原著中关于“图型”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一面与范畴同质,是知性的;另一面与出现同质,是感性的,这个中间者的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第二种解释是“想象力在为概念提供一个意象过程中的普遍性进程之表象,我称为这个概念的图型。”此两种解释的“图型”是名词,是指介于范畴与出现之间的那个东西。第三种解释是“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为概念的图型”。此处的“图型”也是名词,指的是“时间”。第四种解释就是李秋零在《康德书信百封》中的译法,“一个经验概念通过一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包含在纯粹知性概念之下。”作为 时间条件的那个中间概念,即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就是图式。“先验的想象力”、想象力的“普遍性进程之表象”、“第三者”、“时间”、“内感官表象的组合概念”讲的都是先验的“图型”,虽说角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总有令人困惑、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之遗憾。
       其四,关于“知性纯粹概念图型”在康德认识论中的作用,学界的说法也有模糊之处。如: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时间、先验想象都是知性范畴与感性或直观对象之间的中介、媒介、桥梁、纽带。那么三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主体与客体、知性与感性、范畴与直观、范畴与出现、一般与个别、形式与内容、形式与质料、结构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知性纯粹概念图型到底是哪两者之间的媒介?如果无法做出清楚的判断,那么这些众多的三者之间是否该做出适当的说明?
      
       三、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的价值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图式说的意义在于“康德第一次具体去解决感性到知性的过渡问题,提出了二者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从而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的批判哲学既打破了形而上学独断主义的迷梦,又敲响了怀疑主义的丧钟。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经过图型说的论证,康德完成了范畴的先验演绎,从而最终完成认识的根源、认识的范围、认识的界限、认识能力的大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使我们明确主体与客体之间在形成知识时其中的过渡或演变的具体过程。康德的图型说对于我们理解一般与个别、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范畴与直观、思维与存在、实体与属性等相关的、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解方式,对这些带有浓厚形而上学色彩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问题如何理解、回答,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哲学水平高低、深浅的标志。与康德进行思想、灵魂的碰撞,可以使我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我们的修养得以提高。
       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对于回答《纯粹理性批判》的中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是一关键性的环节。图型论是康德在更高的立场上调节、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的重要体现,它为哲学本体论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提供了基础。无论是延续笛卡尔、斯宾诺莎思想的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还是延续洛克哲学的休谟的经验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康德都表示不满。康德以普遍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为标准,试图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性,克服两者的不足,康德从主体人入手,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而对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给予康德式的回答。这不是折中,而是不偏不倚、不过又非不及的中庸态度。康德解剖主体的认识能力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不同的层次,并探索其内在关系,其中渗透出的哲学思辨在哲学史上可谓别出心裁。感性依据时间、空间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经验质料;知性依据逻辑将经验质料统一成概念、范畴:理性则超越知性的、主观的统一性,过渡到绝对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统一性。知性处理的对象是经验质料之间的关系(判断),理性处理的对象则是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推理)。知性不能归属于感性,理性不能归属于知性;反之,也不要将感性混同于知性,知性混同于理性。而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正是处理知性与感性之间辩证关系的药方。虽说康蒲・斯密、郑昕认为康德的“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矫揉造作、牵强附会、画蛇添足,但西方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哲学(发生认识论、结构主义等)的发展说明康德“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思想不容否定。
       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发轫于德国,以惠太海默、苛勒、考夫卡为代表,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行为主义只注重“刺激一反应”、构造主义只强调“感觉元素的内省分析”的认识论,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来观察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都是完整的格式塔,它们之间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的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闭合原则、学习理论等都说明了整体的重要性。
      “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体的元素决定,相反,部分过程本身倒是由整体的固有本质所决定。”格式塔的这些基本观点在康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形,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还有胡塞尔的现象学、怀特海的新实在论等)有着惊人的相似。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1968年)、发生认识论(1970年)延续的是康德的认识论思想,皮亚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很多康德思想的痕迹、依据。
      “我把康德范畴的全部问题重新审查了一番,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即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关于认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理论,同化、顺化、平衡理论,“习惯图式”、“先天图式”、“本能图式”、“空间时间图式”、“永久客体图式”、“概念图式”、“运算图式”等,这些图式在“同化”与“适应”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层次的中介作用,否则认识不能发生。这些都说明康德的影响非常明显,只是皮亚杰的认识论以心理实验为基础,是经验层次的后天探索,是形而下的认识过程论,是科学的认识论;而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的形而上学,他要论证的认识的先天根据、认识的根源、认识的范围、认识能力的大小,不是形而下的认识过程之探索,他关注的是“后溯”,不是“前进”,是哲学的认识论。皮亚杰的认识论是对康德认识论(包括图式说)的发展、完善,皮亚杰正是在康德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的。
       语言哲学、解释学所讲的语言问题实际上是认识的问题,语言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就是康德所讲的范畴与现象之间关系的翻版。美国语言哲学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思想实际上是康德图式说的再现。乔姆斯基把语言表达式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即“普遍语法”)两种,其中的深层结构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形式的抽象结构”、“人脑中初始结构”、“固有的心智结构”、“人类语言的普遍框架”、“共同的潜在结构”等,这种先在的认识结构与康德的先验图式是一致的。
       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斯认为,“在现代哲学家当中,很难想出还有比康德所带来的反响更大的人了。”当代形而上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康德,“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在我所属于的哲学传统(即分析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状态“现在仍未改变,也许永远不会改变。”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在20世纪“用英语写作的哲学家们中正活跃着,繁衍着,甚至起支配作用。”维特根斯坦、戴维森、蒯因、帕特南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将存在限定在人类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范围之内”,“存在就是被理解,或可以被理解”,这是典型的康德主义。帕特南自己声称是“实在论,是一种人文的实在论,或者说是一种信念,即存在着适合于按照我们人类的观点来断言的事实。”这与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思想一致。戴维森主张不存在有不能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来描述的实在观念,也不存在有不能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句来表达的真理观念。这与罗素“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思想的界限,也是我们世界的界限”之观点一脉相承,最终与康德的观点一致。蒯因也将存在限制在人类理解的范围之内。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有意义的推理的前提,不是一个真正的经验命题,也不来源于经验,这些前提作为命题,构成一种“世界图像”,这种“世界图像”是我们进行一切探索和断言的根据。维特根斯坦所讲的这种前提的性质实际上与康德所讲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一致。维特根斯坦要研究语言与事实之间的联系,语言之所以能描述事实,是因为事实可以抽象为逻辑图像,逻辑图像表现为思想,思想的表达是命题,而命题用符号显示出来就是语言。就像康德的图式说要研究范畴与感性对象之间的联系一样,只是康德的图式说是先验的,而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说是逻辑的。
      “《逻辑哲学论》的理论,最后归结为一种原则上与康德的先验唯心论相一致的哲学立场……并使康德的立场达到一种更为彻底的形式。”
       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康德对“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式”和“知性经验概念的图式”没做清楚的区分。康德的图式说“立足于先验唯心主义的立场”,先验地构造自然界的规律:“离开了人类实践活动,他本来就无法说明人类概念产生及其运用于自然界的客观基础,无法科学地说明主观的思维形式如何能够表明客观自然界的本质。”“康德并没有真正解决主客观的统一问题,在他的知识论中所说的客观知识。并未超出主观的思维领域,仍处于同物自身的僵硬对立之中”;康德图式说尽管有丰富的辩证法,但形而上学特征也很明显。㈣这些评价令人困惑,“唯心主义”这顶党性之帽有时会影响现代人认清康德等哲学家的真正面目,还是韦卓民所说的“先验观念论”较为准确。康德的哲学是先验的、批判的、向后追索的、真正的形而上学,但这不等于说康德不懂实践、经验(动词)、科学。“人为自然立法”不等于康德不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假如“并未超出主观的思维领域”,康德怎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再说康德所讲的“物自体”这座“五指山”,谁能知道、逾越?科学发展所提示的不正是“现象界”吗?
      
      责任编辑:何蔚荣

    相关热词搜索: 康德 知性 思想 价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